书城医学全科医师速查手册
4576300000080

第80章 眼科疾病(1)

(第一节)睑腺炎

睑腺炎又称为麦粒肿,是眼睑腺体及睫毛毛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以葡萄球菌感染多见。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按其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外睑腺炎与内睑腺炎。

一、外睑腺炎

外睑腺炎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或变态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主诉

患者睑缘部急性肿块,伴红、肿、热、痛,以触痛明显。

诊断

1.临床表现炎症反应主要集中在睑缘部位的睫毛根部。起初有痒感,眼睑局部水肿、充血,伴胀痛、压痛。睑缘处可触及隆起硬结,压痛明显。

2.辅助检查(1)外眼检查:触诊眼睑有无红、肿、热、痛、硬结节,有无睑缘脓点。

(2)裂隙灯检查:评价睑板腺情况,翻转眼睑排除其他病变。

治疗要点1.具体治疗方法

(1)初起痒感时可用冷敷、口服抗生素及结膜囊内滴用抗生素眼液促使炎症消退。

(2)当脓肿成熟后,应切开排脓。外睑腺炎的切口应在皮肤面,与睑缘平行,使其与眼睑皮纹相一致,以尽量减少瘢痕。如果脓肿较大,应当放置引流条。

(3)炎症严重,出现全身症状者,应全身使用抗生素。

2.治疗注意事项当脓肿尚未形成时不宜切开,更不能挤压排脓。否则由于眼睑和面部的静脉无瓣膜,会使感染扩散,导致眼睑蜂窝织炎,甚至海绵窦脓毒血栓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尽早全身使用足量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并对脓液或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选择更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眼眶与颅内扩散和败血症的症状,进行适当处理。

二、内睑腺炎

内睑腺炎是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主诉

眼睑皮下急性肿块,红肿稍轻,触痛明显。

诊断

1.临床表现眼睑皮肤红肿,伴胀痛、压痛。内睑腺炎被局限于睑板腺内,肿胀较局限,可于皮下睑板部位触及隆起硬结,触痛明显。相应睑结膜面局限性充血,隐见黄色脓头,常向结膜囊内破溃,少数患者可向皮肤面破溃,脓液排出后痊愈。

2.辅助检查(1)外眼检查:触诊眼睑有无红、肿、热、痛及硬结,有无结膜面局限性充血、脓点。

(2)裂隙灯检查:评价睑板腺情况,翻转眼睑排除其他病变。

治疗要点

1.脓肿形成前,结膜囊内滴抗生素眼液,理疗可促使炎症消退。

2.脓肿成熟后,应切开排脓。内睑腺炎的切口常在睑结膜面,与睑缘相垂直,以免过多伤及睑板腺管。

3.炎症严重,出现全身症状者,应全身使用抗生素。

(第二节)睑板腺囊肿

睑板腺囊肿又称为霰粒肿,是睑板腺出口堵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腺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形成的慢性肉芽肿。儿童及成年人均可发病,但常见于青少年。

主诉

患者眼睑皮下单发或多发的无痛圆形肿块。

诊断

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上睑,单发或多发,并可双眼同时发生。起病时可有眼睑肿胀并有刺激症状。数日后上述症状消退,只留皮下无痛的、缓慢生长的圆形团块,边界清楚,与皮肤不粘连。肿块相应的睑结膜面充血呈红紫色。

2.辅助检查

(1)外眼检查:触诊眼睑有无小结节。

(2)裂隙灯检查:评价睑板腺情况,翻转眼睑排除其他病变。

治疗要点

1.小囊肿可不予处理,任其自行吸收消散。也可局部热敷、按摩或理疗等方法,促使肿块消散,但疗效不可靠。

2.局部用抗生素。如妥布霉素滴眼液或红霉素眼膏点眼。

3.囊肿较大或经过3~4周治疗后仍未消退,则应手术切除。切口多位于睑结膜面,方向与睑缘垂直;若是皮肤面切口,方向应与睑缘平行。刮除内容物,切除囊壁。

(第三节)眼睑内翻

眼睑内翻是睑缘向眼球方向翻卷的眼睑位置异常,常伴倒睫。根据病因不同,分为先天性睑内翻、痉挛性睑内翻和瘢痕性睑内翻。

主诉

患者眼睑有刺激症状、异物感、刺痛、流泪、眼红、眼睑痉挛。

诊断

1.临床表现睑缘内翻,导致正常睫毛倒向眼球,摩擦角膜、结膜,产生角膜刺激症状,结膜充血明显。

2.辅助检查裂隙灯检查角膜是否受累,有无结膜和眼睑瘢痕。

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局部用抗生素眼膏保护角膜结膜。或用胶布黏牵法,即翻转睑缘使其睫毛呈正常状态,并用胶带固定以减轻症状。

2.手术治疗(1)先天性睑内翻:多见于婴幼儿,女孩多于男孩。随年龄增长,鼻梁发育,可自行消失,因此不必急于手术治疗,可用胶布黏牵法减轻症状。如果患儿已5~6岁,倒睫依然刺激角膜,可行穹隆部眼睑皮肤穿线术治疗。

(2)痉挛性睑内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痉挛性睑内翻是指由于炎症刺激,引起眼轮匝肌反射性痉挛导致的睑内翻;应积极控制炎症,炎症消除即痊愈,不需手术。慢性痉挛性睑内翻多发生于下睑,常见于老年人,又称老年性睑内翻;可试行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如无效可手术切除多余的松弛皮肤和切断部分眼轮匝肌纤维。

(3)瘢痕性睑内翻:由睑结膜及睑板瘢痕性收缩所致,上下睑均可发生,由沙眼引起者常见,手术治疗可采用睑板楔形切除术或睑板切断术。

(第四节)细菌性结膜炎

一、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具有流行性,俗称“红眼暠或“火眼暠。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KochWeeks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主诉

患者眼睛刺痒、异物感,严重时有眼睑沉重,畏光、流泪,灼热感、有时因为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可有暂时性视力模糊,冲洗后即可恢复视力。

诊断

1.临床表现眼睑肿胀,结膜充血,以睑部及穹隆部结膜最为显着,同时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

2.辅助检查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或睑结膜刮片检查可见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及革兰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细菌培养可见肺炎球菌、KochWeeks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

治疗要点

1.对分泌物多的患者,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冲洗结膜囊,或蘸取上述溶液的消毒棉棒清洁眼部。

2.有假膜者,可用生理盐水棉棒将其除去,然后再滴滴眼液。

3.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滴眼,在未行细菌培养的情况下,原则上选用广谱抗生素,选择兼顾革兰阳性杆菌和阴性杆菌两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早期治疗应频繁滴眼,每15分钟1次,连续2小时,然后改为每小时1次,连续24~48小时,随后酌情减量,每日4~6次。喹诺酮类药物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杆菌也有效。

常用0.3%氧氟沙星、0.3%环丙沙星、0.3%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类药物常用0.3%妥布霉素滴眼液。杆菌肽主要用于革兰阳性杆菌及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炎症,滴眼液浓度为100~500U/ml。多黏菌素B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高度的抗菌作用,滴眼液浓度1~2.5mg/ml。也可选用两种抗生素滴眼液交替滴眼,每30分钟1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常用0.5%四环素、0.5%红霉素、0.3%妥布霉素或0.3%氧氟沙星。

4.并发角膜炎时,应按角膜炎处理。

5.本病虽然预后良好,但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现患者应严加消毒隔离,医务人员为患者治疗操作后,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二、慢性卡他性结膜炎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病程长而顽固,是常见的眼病,多双侧发病。感染因素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莫拉菌,两种细菌均有引起眼睑炎症的可能。非感染因素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如不良环境因素,某些眼病(倒睫、慢性泪囊炎、泪道阻塞、睑缘炎、屈光不正、隐斜视),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长期应用某些刺激性药物或化妆品。

主诉

患者自觉症状轻重不一,多有眼痒、异物感、灼热感、干涩感,眼睑沉重及眼疲劳,常在下午和晚间或阅读时症状加重。

诊断

1.临床表现

(1)轻者仅表现为睑结膜轻度充血,表面平滑无肥厚增生,有少许黏液性分泌物。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者,则表现为睑结膜充血、肥厚、乳头增生,呈天鹅绒状。有时伴有泪阜充血、肥厚,分泌物不多,为黏液性黄色或白色泡沫状,常积聚于内眦或外眦部。

(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多伴有睑缘受累,表现为睫毛脱落、倒睫、眼睑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眼睑炎症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可产生非特异性结膜炎或表层点状角膜炎,其特点是角膜上皮病变通常发生在下方,晨起加重。

(3)莫拉菌引起的慢性结膜炎常有明显的结膜滤泡,可伴耳前淋巴结肿大,并可造成眼睑和眦部皮肤的损害。

2.辅助检查对于顽固不愈的患者,应做睑缘和结膜细菌培养。

治疗要点1.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滴眼,常用0.3%氧氟沙星、0.3%环丙沙星、0.3%(0.5%)左氧氟沙星或0.3%妥布霉素滴眼液,每日滴眼4~6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膏,常用0.5%四环素、0.5%红霉素、0.3%妥布霉素或0.3%氧氟沙星。

2.应用0.25%~0.5%硫酸锌滴眼液,每日滴眼2~3次,可以解除痒感。对莫拉杆菌感染也有良好的疗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合并眼睑的炎症,治疗应包括眼睑的清洁,可用稀释比较温和的浴液清洗睑缘,晚上用杆菌肽等抗革兰阳性杆菌的眼膏;对病情顽固不愈或伴有酒渣鼻的患者,辅以全身用药,可口服强力霉素100mg,每日1~2次,持续用药数月。

(第五节)细菌性角膜炎

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角膜炎症,主要由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棒状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眼外伤、配戴角膜接触镜、眼表疾病、角膜手术、局部及全身疾病等是主要致病因素。

一、匐行性角膜溃疡

主诉

患者有眼红、眼睑痉挛、异物感、畏光、流泪及视力下降等表现,多在角膜损伤后24~48小时内发生。

诊断

1.临床表现睫状或混合性充血,角膜受损部位出现灰白色或黄白色浓密浸润点,浸润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其进行缘多潜行于角膜基质中,呈匐行性,其相对一侧呈现修复状态。

2.辅助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病灶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浓密浸润点。

治疗要点

1.抗生素滴眼液频繁滴眼,可先选用妥布霉素或喹诺酮类滴眼液滴眼,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

2.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如妥布霉素20mg,每日1次;头孢唑林100mg,每日1次;万古霉素25mg,每日1次。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3.溃疡面坏死组织清除,碘酊烧灼。

4.辅助对症治疗,促进角膜愈合,如表皮生长因子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非甾体类抗炎药、散瞳剂、降眼压药物,以防止眼压增高引起角膜穿孔。

5.手术治疗。前房积脓明显可行前房穿刺术;如有角膜穿孔的危险,则行角膜板层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

二、铜绿假单胞菌角膜溃疡

主诉

患者起病急,眼部剧烈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视力下降明显。

诊断

1.临床表现眼睑红肿,眼睑痉挛,结膜充血水肿,角膜病灶处灰白色或黄白色浸润,周围角膜弥漫性水肿,浸润区24小时内可形成圆形或环状溃疡,坏死组织附有黄绿色分泌物,不易擦去。

2.辅助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病灶处灰白色或黄白色浸润,坏死组织附有黄绿色分泌物。

治疗要点

1.首先广谱抗生素频繁滴眼,每5~30分钟1次,确诊后首选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滴眼液频繁滴眼,每15分钟1次,连续2小时,以后每小时1次,连续48小时,之后酌情减量。

2.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如妥布霉素20mg、庆大霉素20mg、多黏菌素B50mg等。

3.清除溃疡面坏死组织,碘酊烧灼。

4.辅助对症治疗,促进角膜愈合如表皮生长因子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非甾体类抗炎药、散瞳剂、降眼压药物,以防止眼压增高引起角膜穿孔。

5.手术治疗,前房积脓明显可行前房穿刺术;如有角膜穿孔的危险,则行角膜板层移植或穿透性角膜移植。

(第六节)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按病因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代谢性白内障、中毒性白内障、辐射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后发性白内障。

一、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又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一种白内障,多发生于50岁以后,随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三类。

主诉

患眼呈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眼前固定黑点,色觉改变,近视,眩光,单眼复视或多视。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为最常见类型,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四期: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1)初发期:晶状体皮质出现空泡,周边部皮质混浊呈楔形,形成轮辐状,瞳孔区未受累,一般不影响视力。

(2)膨胀期或称未熟期:晶状体呈不均匀的灰白色混浊,晶状体膨胀,前房变浅。

(3)成熟期:晶状体全部混浊,晶状体体积恢复,前房深度正常,视力明显减退至眼前手动或光感,但光定位和色觉正常。

(4)过熟期:晶状体体积缩小、囊膜皱缩,晶状体纤维分解液化,核下沉,可因瞳孔区露出一部分而突然视力有所提高,可见到虹膜震颤。

2.老年性核性白内障早期核呈黄色,晚期呈棕黄或深棕甚至棕黑色。散瞳彻照法检查,周边环形红光反光中,中央有一盘状暗影。

3.老年性后囊膜下白内障后囊膜下浅层皮质出现由致密小点组成的棕黄色混浊,呈锅巴状。

(二)辅助检查1.裂隙灯检查详查晶状体混浊的形态、程度,前后囊情况,是否有脱位。注意晶状体核硬化程度:晶状体核呈白色至黄绿色时为1度硬化;黄色为2度硬化;琥珀色为3度硬化;棕黄色至黑色为4度硬化。检查角膜内皮情况、有无营养不良、变性或瘢痕。有无活动性虹膜炎症及虹膜前后粘连及虹膜红变等。

2.眼底检查可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散瞳后通过晶状体透明区可观察眼底情况。

3.视力检查分别检查双眼远近视力,矫正视力。视力低于0.1者行光感、光定位及红绿色觉检查。

4.眼部彩超了解视网膜及玻璃体等眼后部情况。

5.视觉电生理及视功能检查晶状体混浊致密,核高度硬化时视网膜电流图(ERG)振幅下降,如果提高刺激强度后,ERG振幅仍明显降低,表明混浊的晶状体后存在视网膜病变。稳态视诱发电位(VEP)是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较敏感方法。

6.超声生物显微镜晶状体回声增强,并能检测晶状体有无脱位,除外前部及中间葡萄膜炎。

治疗要点(一)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的选择:患者年龄、职业的不同,选择手术时机有所差异。患者感到白内障造成的视力下降已经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明显不便时,原则上应考虑手术治疗。国内一般医院采用的视力标准为0.1,条件较好的医院选择的视力标准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