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它强大的引力控制着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运动。
它孕育了地球文明,并且始终影响着地球生物。它是惟一可以详细研究表面结构的恒星,是一个巨大的天体物理实验室。但太阳只是银河系内一千亿颗恒星中普通的一员,位于银河系的对称平面附近,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000光年,在银道面以北约26光年。它一方面绕着银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另一方面又相对于周围恒星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朝着织女星附近方向运动。
太阳日核是太阳的中心核反应区。约占太阳半径的20%,集中了太阳质量的一半。高温高压使这里的氢原子核聚变为氦,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关系,每秒钟有质量为6亿吨的氢热核聚变为5.96亿吨的氦,释放出相当于400万吨氢的能量。根据目前对太阳内部氢含量的估计,太阳至少还有50亿年的正常寿命。
日核外面一层称为辐射区,范围从0.25个太阳半径到0.86太阳半径,边缘温度约为70万开。从日核反应区发出的能量开始是以高能伽玛射线的形式发出,辐射区通过对这些高能粒子的吸收、再发射实现能量传递,经过无数次这种再吸收再辐射的漫长过程。高能伽马射线经过X射线、极紫外线、紫外线逐渐变为可见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若没有辐射区的中介作用,太阳将是一个仅发射高能射线的不可见天体。
对流层在辐射区外侧,太阳气体呈对流的不稳定状态,厚度大约14万公里。这里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变化梯度很大,物质径向对对流运动强烈而又非均匀性,可产生低频声波,将机械能通过光球传输到太阳的外层大气。
对流层上面的太阳大气称为光球,温度约5770度。由于光球内的温度随深度而增加,大气透明度有限,因此在观测中有临边昏暗现象。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几乎全部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的。光球上最显著的现象是太阳黑子,由于它比周围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约为4200度,使其看起来是“黑”的。光球面上存在着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的米粒状气团,它们呈激烈的起伏运动,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称为米粒组织。他们的直径约1000到2000公里,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寿命约十分钟。此外还存在超米粒组织,尺度达三万公里左右,寿命约20小时。光球厚度约2000公里,几乎是透明的,平常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或使用专门的虑光镜观测。
色球温度从底层的4500度上升到顶部的数万度,其上面玫瑰红色的舌状气体如烈火升腾,称为日珥。大的日珥高于日面几十万公里,还有无数被称为针状体的高温等离子小日珥。小日珥高达9000多公里,宽约1000公里,平均寿命约五分钟。在色球与日冕之间有时会突然发生剧烈的爆发现象,称为耀斑。耀斑常发生在黑子群附近上空,耀斑出现时,从射电波段到X射线的辐射通量会突然增强,同时大量高能粒子和等离子体喷发,对地球空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太阳图
太阳的最外层是日冕,它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组成。日冕温度达一二百万度,如此高的温度使气体获得克服太阳引力的动能,形成不断发射的较稳定粒子流太阳风,这也是造成彗星尾背向太阳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