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杏林春秋
45969800000018

第18章 外科的发展

19世纪以前的外科

手术是外科最基本的治疗手段,它同内科一样,自古有之,不过它的真正发展是近200年的事。

外科是一门实际操作性强的学科,它与内科仅仅并存了几百年,就逐渐分离了出来。但直至中世纪初,外科仍十分落后。当时的医生普遍认为外科手术不及内科,其治疗应用范围太小,而且他们认为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是很污秽的,所以没有人愿意学习外科。加上当时人们迷信于盖仑的学说,即所谓的“化脓是创伤必经之路,手术一定会造成化脓的,外科手术风险性很大”;而对有地位的人实行手术,一旦失败,医生还需要偿命,所以那时基本上就没有专职外科大夫。外科手术大多是由理发师兼职完成的。

1346年大炮被发明了,战争频繁爆发,外伤和四肢缺少的患者日益增多。社会实际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外科的发展。外科逐渐有了起色,外科医生也逐渐多了起来。

那时的医生等级制度依然很严,内科医生的地位较高,外科医生地位卑微,是不能参加学术团体的。

可是真正的临床经验却常常是这些有实际操作技能,并能进行具体观察的所谓下等外科医生,这在战场上尤为突出。取出箭头或子弹,治疗创伤或骨折,这些都是穿短服的下等的外科医生的事。法国军医巴累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巴累(1510~1590年)生于法国马耶纳州,出身微贱,曾在神惠医院当了3年外科学徒,学成后就成为一名军医。1536年随法兰西一世出征。当时,在战争中,伤员时常因化脓感染和出血不止而死。意大利外科医生维高提出了一种方法,就是对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烫或用煮沸的油冲浇,以达到止血和防止化脓的目的。这种方法给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但由于人们实在没有其他方法,这一方法竟沿用了几十年。

1537年,巴累参加吐灵战役,一次因沸油用完了,他灵机一动,用鸡蛋黄、松节油、蔷薇油拌成混合油膏涂在病人伤口上。第二天,他发现这些涂了混合油膏的伤员睡得都很好,伤口也没有发炎、肿胀。从此巴累在全军推广自己的新做法。

止血方法的进步是巴累的另一贡献。他在1552年为一个下肢被炮弹炸碎的伤员首次应用了血管结扎止血法,效果非常好。后来他发表了《外科学教程》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血管结扎止血法,使这种方法在外科界广泛推广。

麻醉术

1842年,美国杰斐逊乡镇医生郎格,看到人们嬉戏玩耍时吸人氧化亚氮后产生了一种对疼痛不再敏感的效果,大受启发。经过了几次尝试后,他在同年3月30日应用乙醚吸入麻醉,成功地为一位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但由于地处偏僻,他的成就没能为世人所知。

美国医生韦尔斯1844年12月10日,看到有人进行吸氧化亚氮的表演,受到了启发,立刻要了一些氧化亚氮,给他的学生里格斯吸入,然后拔除一枚牙齿,里格期却一点儿也不疼。从此,韦尔斯深信氧化亚氮对人有麻醉作用。后来韦尔斯去哈佛大学医学院应用氧化亚氮麻醉作拔牙表演,由于麻醉深度不足,拔牙时病人大呼疼痛不止,韦尔斯在一片嘲笑和叫骂中被赶出了大门。

韦尔斯的朋友莫顿,目睹了他的失败,但莫顿深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他想氧化亚氮既然不可靠,那么乙醚又如何呢?他便在家中进行动物试验和自身试验,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1846年10月16日,经过杰克森推荐,莫顿来到了著名外科医生沃伦的手术室内,第一次进行乙醚麻醉表演。麻醉效果非常好,患者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儿疼痛。人们折服了,在场的著名外科医学家比奇洛断然当众宣布:“我今天所见的事情,将会风行全球。”果然,麻醉术开始在世界各国推广。

然而,为了争夺乙醚麻醉创始权,莫顿、杰克森和韦尔斯三人反目为仇。这场纠纷最终导致韦尔斯猝死;杰克森发疯死于精神病院;莫顿企图独占专利也未能得逞,被社会舆论谴责,最终在贫窘中逝世。但人们对莫顿的成绩还是有正确评价的,后人仍誉之为“吸人麻醉的创业和倡导者”。

消毒法的建立

自古以来,外科手术中的感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外科大夫。

人类对此认识的最初一次飞跃,是16世纪意大利医学家伏拉卡斯托罗。匈牙利妇产科医生塞麦尔维斯1847年第一个提出了手术中应采用一定的预防措施:接生前用热水、肥皂刷手,然后,用漂白粉刷手直到手有滑润感;对接生使用的一切器材,只要有可能与患者接触的,均用此法消毒。这是人类第一次行之有效的手术消毒。

然而他的研究成果并未受到重视。

人类真正认识到化脓性感染是细菌入侵的结果,是通过巴斯德和科赫的实验证明的。英国的著名外科医生李斯特(1827~1912)正是在他们启发下进行研究的。李斯特17岁就开始到伦敦大学医科进行学习,34岁就成为了外科学教授。一次,他想到伤口化脓感染很可能是微生物所引起的,就开始试验,寻找各种杀死微生物的有效手段。

1865年,他首先用石炭酸溶液为一名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创口表面消毒。手术效果非常满意。这以后,李斯特大胆地使用这种消毒技术进行了许多手术。他的防腐方法迅速得到了各国医生的肯定的接受,人们都称李斯特是“防腐外科之父”。

人们在实践中很快又发现防腐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1880年德国医生纽伯首次将高压蒸汽消毒法运用于手术室器械的消毒。这种消毒方法远比用石炭酸浸泡彻底。至此,手术室中开始使用无菌器械。

如今从手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备皮、消毒,到整个手术室的消毒,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者的消毒,甚至手术中手术者动作的要求——比如手术者们如何交换位置、手术者的双手只能在哪些范围内活动等等,都有极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妇产科的发展

妇产科的发展史中有两个主要的进步:产钳和剖腹产的使用和推广。产钳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很早,因为考古学家在罗马附近发现了一幅公元2、3世纪的浮雕,内容竟然是一个医生使用产钳的情景。不过,由于那时产钳未能流传推广,所以也就没有推动产科迅速发展。

当代产钳来源于钱伯伦家庭。17世纪早期彼得·钱伯伦(1572~1626)看到分娩过程中,胎儿的头部迟迟不能娩出,许多胎儿因此夭折,甚至有些产妇也因产程过长而死亡,就想制造一种工具改变这种悲剧。

彼得终于创制出了一种有孔的且与婴儿头形相合的弯曲状产钳,在分娩过程中拉着胎头协助胎儿娩出,挽救了许多产妇和婴儿的生命。

但钱伯伦家族视产钳为家宝,对其严格保密,只在本家族代代相传,秘密使用。直到1670年,钱伯伦家族将此秘密出售给了阿姆斯特丹的鲁思海西和其他医生,产钳才逐渐被世人所知。

1877年塔尼尔所制的产钳与今天医院里所使用的产钳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

一些妇女由于骨盆狭小、变形等原因是很难正常分娩的,剖腹产手术就成为需要迫切发展的技术之一。

传说早在公元前若干年就有人作过剖腹产手术,但在18世纪前,此类手术后产妇无一能幸存,不是死于大出血,就是死于感染。美国弗吉尼亚的贝内特,于1794年首次成功地为他的妻子作了一次剖腹产术,母子均平安。1852年美国的波林改用银线缝合子宫切口。

1882年,美国的萨恩格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发表了有关剖腹产的专著,主张采用子宫体横切口,并强调缝合切口时,必须先将切口对合好。他的手术方式,就是现在所说的“古典式剖腹产术”。

19世纪以前,妇科属内科的范畴,而且和儿科关系十分密切,常合并为“妇儿疾病”出现在教科书中。美国医生西姆斯看到大量妇女生孩子时由于接生方式不当,造成了顽固的尿瘘症(尿道与阴道等相通,排尿时尿液外漏),生活十分不方便,他决心用手术来治疗这种病。经过数十次的尝试,他终于通过使用特殊的体位、特殊的窥器和银线缝合法使手术获得了成功,解除了许多妇女的痛苦,自此成名。1855年,他在纽约建立了一所妇科医院。后人称他是“美国妇科之父”。从那以后,妇科逐渐独立了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儿科的发展

随着医学的发展,分科逐渐增多。人们早就认识到少年儿童的疾病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于是一些医生致力于研究儿童的疾病和保健。在欧洲,这个问题尤其受重视。18世纪末,法国就成立了儿童医院。19世纪中叶,美国也先后建立了几所婴儿医院和儿童医院。儿科学就这样逐渐地从内科学中分化了出来。

19世纪时,婴儿死亡率极高,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营养障碍、腹泻和传染病。

关于婴儿营养,人们经过细心观察,注意到无母乳的婴儿要比母乳喂养者死亡率高3倍,所以从那时起人们就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法国的比德特是较早地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婴儿喂养的科学家之一。他对婴儿期胃肠道疾病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提出了一种含有乳酪、水和乳糖的代乳品。后人沿着他开创的道路继续探索,到20世纪初,人们对婴幼儿生长的代谢特点、营养需要、喂养方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儿科学分化出来以后,在许多医学者的潜心研究下,儿科传染病一一被控制。1893年,德国的贝林证明了注射过减毒白喉毒素的动物其血清对毒素有特异性中和作用,对其他动物可预防或治疗白喉。很快白喉抗血清就投入了批量生产,成为拯救生命的特异性疗法。1884年德国妇产科医生克勒德首创用硝酸银滴眼,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美国医生弗莱克斯在本世纪初分离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儿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