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资源
藻类是海洋中的低等水生植物,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在水中浮游生活的浮游植物,主要是单细胞水上植物,以硅藻和绿藻为主。个体的浮游植物总重量要比海洋中鱼类的总重量多万倍以上,它们主要靠阳光和海水里的营养盐类生活。浮游植物是海洋里有机物的基本生产者,它们除了含有某些维生素外,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第二类为近岸大型水生植物,如绿色的、褐色的和红色的海藻和海草等。海洋植物的每年增长量约为1300亿~5000亿吨;有的地方的藻类一年内会繁殖数百倍。藻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因而各大洋都有生长。
藻类植物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大大超过谷物和蔬菜。褐藻和红藻平均含蛋白质20%,绿藻的蛋白质高达45%,而荞麦和小麦则分别只有9%和14%。就某些维生素的含量而言,藻类植物还大大超过了许多蔬菜和水果。海带中的维生素B9的含量等于土豆的200倍,胡萝卜的40倍。有些藻类植物所含的维生素甚至比苹果还多,个别维生素如B12还是一般植物所没有的。
海洋中不少藻类可以被人类直接食用,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海菜就是人们最常食用的藻类食品之一,内含褐藻酸24.3%,粗蛋白5.97%,甘露醇1.13%,灰分19.36%,钾4.36%,碘0.34%,此外它还含有大量降低血压,治疗气管炎、哮喘,促进产妇分泌乳汁等医药成分。裙带菜的干品中含粗蛋白11.26%,碳水化合物37.81%,脂肪0.32%,灰分18.93%,以及其他维生素。紫菜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每市斤中含蛋白质12.25克,脂肪415克,碳水化合物155克及钙16.50毫克,铁160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
海藻具有很高的工业、农业、食用及药用价值。巨藻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不但可以从中提取碘、钾、褐藻胶、甘露醇,甲烷、乙醇、轻油、润滑油、石蜡、橡胶、塑料等多种工业产品,而且它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能源。美国的海洋科学家曾在离太平洋沿岸城市圣地亚哥大约100千米处建立了一个水下种植场。在水深12米的海中,人工移植了一种巨型褐藻。它一天能生长60厘米。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只需借助于细菌可以很容易地把这些有机物质变成可燃气体——甲烷,还可以采用简单的加热办法把它们变成“类石油”产品。根据有关专家计算,一个面积为4万公顷的水下种植场,能够为一个5万人口的小城市提供全部用油。
海藻类的增养殖历史不长,增养殖的种类也不多,仅有海带、裙带菜、紫菜、石花菜、江篱、腆麟菜等几种。从事养殖的国家都集中在亚洲太平洋沿岸,主要有中国、日本和朝鲜。1987年,世界人工增养殖海藻约313.9万吨,占每年水产养殖产量的23.8%。海藻又称小藻,是古老的水生植物。世界上多姿多彩的海藻不下15万种,形成了茂密的海洋“森林”。最高大的巨藻可长达500米,藻类是海洋动物的食粮,虽然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藻类被各种动物吞噬,但是它们繁衍、生长非常迅速。海藻是海洋巨大的“氧气制造工厂,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地制造出新鲜的氧气补充到水中。1000千克干的海藻,消耗450千克碳,可释放1200千克氧气。如果没有藻类,就没有海洋中的生命。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铁、铜、锌等多种微量元素,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资源,在医药上也有着广泛的用途。大西洋的马尾藻可分离出一种广谱抗菌素,不但能消灭革兰氏阳性、阴性杆菌、葡萄球菌,而且没有抗药性。德国科学家利用海藻造出一种新的生物材料作为人骨的代用品,英国开发了一种用海藻制成的敷料,治疗下肢慢性溃疡,日本科学家最近发现了螺旋藻对预防由医药品的副作用所引的肾功能障碍有效。目前已知有230种海藻含有多种维生素及药理作用,有246种海洋生物含有抗癌物质。海藻中许多种类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如刚毛藻含有能抑制小鼠脑膜炎和肺炎病毒的活性物质,它还能提取对荧光假单细胞菌和包皮垢分枝杆菌有明显的的抑制作用的物质。红藻门类中有许多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该门类中的粗茎软骨藻分离的软骨藻毒,经体外试验对革兰氏阳性菌、耐酸菌及真菌等有抑制作用。褐藻门类中的裂叶马尾藻水醇提取物对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及副大肠杆菌、宋氏、雷氏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海带,是人们喜爱的海藻之一,用它作原料,可制成具有降脂作用的烟酸甘露醇脂。褐藻胶具有很好的止血功能,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利用褐藻胶制成了止血粉、止血纱布和血浆代用品。有的藻类含麻醉物质,其麻醉效果超过目前常用的普鲁卡因药剂,另外海人草、铁打草等藻类中还可提取驱虫药物。
日本的海带生产以自然繁殖为主,人工养殖的海带主要用于增养殖方面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展海藻浮鱼礁研究,80年代又提出建设沿岸数百海里海藻林带计划,实现藻林内鱼类、鲍鱼、海胆等自然数目的增加,提高其捕获量。日本把建造海藻林带作为增养殖近海鱼类、海珍品类的一项综合生态战略性措施来实施。日本的紫菜增养殖技术先进,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在紫菜增养殖上,实现了选种、自交、单株采果、孢子培育等人工生产化。日本的浮筏养殖、冷藏网络和新品种开发等已形成紫菜生产的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了采收、加工等全部机械化。裙带菜增养殖技术以韩国最为先进。最高年产达31.39万吨鲜品。完全实现人工工厂化生产,在育苗方法上多用室内常温育苗,孢子附着基质为维尼纶绳,养殖方法为浮筏式,产量一直稳定。
石花菜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目前全世界产量仅有2万~3万吨。江篱也是提取琼胶的一种藻类,主要产地在南美沿海。全世界产量约3万吨干品。美国、日本、菲律宾及印度等国已开始小规模人工栽培试验。麒麟菜是提取卡拉胶的重要原料。菲律宾采用木桩固定尼龙网片法、浅海浮筏养殖,亩产可达500千克,年产约1万吨。
南大洋盛产的蓝鲸是当今世界各种鲸类的魁首,也是现代动物的冠军。它因身体呈蓝灰色而得名,经济价值极高。蓝鲸的体重一般在150吨左右,长30多米,相当于20~30条印度大象或200~300头公牛的重量。蓝鲸的胃的容积有3立方米,里面能容纳1000~1500千克的鱼虾,两肺重达1500千克,能吸收15000公升左右的空气,因此,它可以长时间地潜在海底。要把它拖上加工船,必须用电动卷扬机,送到解剖台分割成块分批运送。至今还无法在陆上运输中将整条鲸体直接转移。分割后,还得调动40至50辆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或5~6节火车车皮,因为仅是一条鲸舌就重达3吨,它的肝脏和肾脏各重1吨,心脏有600~700千克,每一节脊椎骨重量都在120~150千克之间。另外,人们从一条蓝鲸身上可以得到30~40吨脂肪,大约相当于1700头肥猪或者8000只羊的脂肪量,而且还可以得到约10吨的血液。
逆戟鲸在南大洋中有“混世魔王”之称。不仅企鹅和海豹害怕它,就连航海家和捕鲸者遇见它也望而生畏,称它为“虎鲸”或“恶鲸”。它身长8米,背部有弯月形的背鳍,有的长达一二米,因此,有时也把它归属于“有鳍鲸”之列。它的上下颚长着两排圆锥形牙齿,一般在40至50颗左右,所以又隶属于齿鲸类。它是所有齿鲸类中最贪婪、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不但捕食企鹅、海豹和鲨鱼,而且还对躯体庞大的海象发动进攻。它有时还向须鲸等大型鲸种发动突然袭击,从这些活鲸身上撕肉。它最爱到巨鲸口中咬断它的舌根,然后把整条肥大的舌头拖出嘴来吞食。有时,大批逆戟鲸围攻一条巨鲸,它们从四面八方攻击巨鲸,当巨鲸奄奄一息地张开嘴巴时,逆戟鲸便乘机将它的舌头撕个粉碎。
逆戟鲸和蓝鲸是各国捕鱼队追逐猎杀的主要对象,这种无节制的捕杀,致使其数量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急剧下降。日本、俄罗斯一直是捕鲸大国。
在南大洋从事大规模捕鲸活动的鼻祖是挪威人拉尔生。他在1892年便驾驶着“杰松号”捕鲸船向南大洋进发,在那里发现大批蓝鲸并开始了捕鲸作业。此后,挪威的捕鲸业便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到了20世纪初,挪威的捕鲸公司已有60多家,沿海设置的捕鲸站有20~30个,拥有海上捕鲸工厂船近40艘,驱逐船150来艘,从事捕鲸业的工人多达近万人。国内捕鲸业发达的地方还出现了“鲸城”。城内有捕鲸业保险公司、鲸类博物馆和鲸类学会,还出版了鲸报和其他刊物。
1905年,世界上第一艘带有海上加工工厂的捕鲸船进入南大洋,在整个捕鲸季节共猎鲸4000多条。此后,英国、日本、德国、美国、阿根廷和巴拿马等国的捕鲸公司,便纷纷派遣自己的捕鲸船开进南大洋。
海水养殖是利用滩涂、浅海和港湾等限定水域,饲养和繁殖鱼、虾、贝、藻类等经济动、植物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技术密集的新兴海洋产业。一些海水养殖大国正竭力发展工厂式渔业生产系统。此系统一般由自动化海水排灌、饵料投放、水质监测、生物动态监测、网箱以及捕捞、加工等设备构成,不仅具有防腐、防生物附着、防风暴袭击、防赤潮污染等特点,而且减轻了生产和水产品加工的劳动强度。这是海洋开发方面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技术。世界贝类养殖品种共计44种,其中养殖牡蛎有11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海产贝类中,牡蛎的产量最高;其次为贻贝类;扇贝产量居第三位。1986年世界紫贻贝产量达64.44万吨;翡翠贻贝为3.76万吨;地中海贻贝为6.67万吨。近几年,牡蛎产量约100万吨,其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太平洋牡蛎。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较多的国家。日本主要养殖虾夷扇贝。1987年,日本冷冻出口扇贝0.79万吨。美国在这一年收获扇贝为2.04万吨。中国贝类养殖无论是产量还是种类,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按照目前人工养殖贝类的发展速度,到20世纪末时,世界的贝类产量将可达到760多万吨。
贝类人工养殖品种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展,使天然贝苗不能满足需要。工厂化贝类育苗技术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重大突破的。种苗生产突破了传统经济品种的范畴,同时,对一些珍稀品种的人工育苗技术也达到了工厂化生产的水平。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工厂育苗,已经达到完全工厂化生产的水平。
在人们重视发展贝类增养殖技术的同时,贝类放流增养殖技术也得到发展。从1980年以来,日本每年放流的人工育成的雏鲍达1000万个以上。美国每年6~8月间,在东海岸和长岛海峡向海中投放贝壳附苗器,为牡蛎提供产卵场所,待附苗后再将这已经附上贝苗的附苗器,播放到不能附苗的海域。上述这两种方法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贝类的品种改良研究上,科学家们都在研究培育生长期短,又耐劣势环境的优良品种。人们把海湾扇贝受精卵用细胞松弛素处理之后,获得3倍体子代,经过4个月的养殖,贝体明显增大,品种优良。
贝类养殖是亚洲水产养殖的传统产业之一。中国、日本、韩国等形成相当大的生产量。世界贝类总产量的2/3以上产于这个地区,但是贝类产肉率低,仅占水产动物蛋白质的一少部分。
向来有“欧珠(欧产)不如东珠(日本产)、东珠不如南珠(南海)”之说,中国海南还出产一种极为昂贵的黑色珍珠,因为它特别稀少,所以身价百倍。五月上旬是我国南海沿岸珍珠贝大量繁殖的时期。人们把水泥块投入海中,让幼虫攀附在上面,进行人工采苗。幼虫长大后,取上植核,将塑料小球插入珍珠贝体内。人工养珠,是把经过手术“怀孕”的珍珠“妈妈”——珍珠贝,以三四十个为一群体,置放在尼龙网做成的特制“产房”里,再放回浪静水清、温暖流畅和饵料丰富的沙底浅水海区,等待着珍珠“宝宝”出世。育珠期长达一年乃至两年,期间还要预防种种不测。凶残的章鱼和螃蟹对鲜嫩的珍珠贝肉垂涎三尺,小牡蛎、藤壶等小贝类也常在珠贝身上建筑新居,影响珠贝的正常生活,育珠工人不仅要随时提防它们的入侵,还要定期清理珠贝身上的“隐患”。如果遇上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还要马上驾舟出海,顶风踏浪,将“珍珠妈妈”移向海湾内部。一颗颗绚丽多彩的珍珠实在是育珠人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啊。
令人惊奇的是,珍珠贝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所创造的价值并不亚于生产珍珠本身。它是人类清除海洋污染的好“帮手”。珍珠贝能过滤掉海水中的有机悬浮粒子及多种化学杂质。据测每平方米的海面上珍珠贝一昼夜净化大约7200升的海水。因此许多生物学家建议开辟“海底牧场”,大量养殖珍珠贝,以保持海水的纯净。
随着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海水增养殖工程也有很大发展。水产土木工程主要有海洋渔场环境改造、苗种和养殖的围栏工程、过鱼工程等;渔业工程装备主要有工业化养鱼系统、网箱和浮式养殖组合体、新能源利用设备、人工利用上升流装备等。20世纪90年代人工鱼礁技术在渔场环境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大型组合式鱼礁,美国的钻井平台和大型船体鱼礁的投放,以及生产管理自动化,把鱼礁技术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工业化养鱼已经实现了高密度的生产方式,有流水式、半封闭式、循环过滤式。目前,德国、美国、挪威等国为了提高养殖密度,缩短周期,都在研制人工卵孵化装置,自动投饵设备和水质监控系统。网箱和浮式养鱼组合工程技术是目前的主要海水养殖形式。另外,可升降式网箱、抗扰性网箱等技术先进的养鱼设备相继问世。同时,人们还在这些网箱上安装了提高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电解装置,从自动投饵到保护、监控等完全采用了雷达和水下电视机等先进设备。大型浮动养殖组合体在一些国家已经投入使用。如果把风能、波能、潮汐能和人工上升流技术都直接应用到海水增养殖业中,为水产提供新能源,水产增养殖业将会有更新的发展。
由于捕捞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提高和改善,海洋传统渔业资源明显衰退。人们开始重视海水增养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