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39

第39章 成语:语言中的盐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人们长期以来口头习用的固定词组。人们在作文、着作中要使用它,在讲演或对话里也少不了它,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使用适当的成语,可以使文章增色;在讲演或对话中使用成语,可以使讲演更动听,对话更生动,更有表现力。

成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青出于蓝”这一成语出自《荀子·劝学》;“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完璧归赵”最早见于《史记》

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鼓作气”最早见于《左传》中的《曹刿论战》。

许多成语从产生起一直流传到今天,被人们争相传用,原因就在于成语是在语言实践中经过了长期的提炼,已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意义的整体性。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它的每一个词一般都失去了自己单独的意义。二是结构的定型性。成语是约定俗成而固定不变的词组,不能随意更换或者插入别的字。它在结构上一般都由四个字组成,多于或少于四个字的虽然也有,但为数较少。

人们喜欢成语,经常使用成语,当你在使用成语的时候,对成语的来源是否了解呢?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类是从古代的寓言中来的。如“愚公移山”这一成语,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个寓言。“刻舟求剑”这一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在我国古代,先秦寓言是比较丰富的,出自这个时期的成语就比较多。

第二类是从历史故事中来的。如“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只有了解了这一历史典故,才能正确理解它是“下决心干到底”

的意思。

第三类是从古典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一刻千金”这一成语,就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春夜》诗。“春宵一刻直(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集思广益”最早出自诸葛亮《诸葛丞相集·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后来,明初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英宗》里写下了“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的名句。

第四类是从民间口语中来的。如“信口开河”“虎头蛇尾”“南腔北调”等等,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成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我们在运用成语时,一是要弄清楚成语的意思。有些成语表示什么意义,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照字面去推测。如“面面相觑”是表示大家都惊讶,不知道如何是好。如果从字面上去推测,就会闹出笑话来。有些成语有褒贬意义,使用时就要注意对象,不能随便乱用。例如“自食其力”含有褒义,“自食其果”含有贬义,我们在引用这类成语时,就要特别注意。二是要了解成语的来源,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而且也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关键。三是要注意成语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变了,有些成语的意义会有新的转化,还有些成语适应的范围发生了变化。了解成语的这些变化,对于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运用成语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