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43

第43章 绕口令

关于绕口令的产生,我们可以间接地追寻到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

古籍中侥幸保存下来的《弹歌》,相传为黄帝时所作,据考证,这是比较接近于原始形态的歌谣,其中,已经有了绕口令的基本成分双声叠韵词。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现以前,绕口令就已经萌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之中了。

我们至少可以断定,早在西周以前,就已经有了绕口令的雏形。当时流传于我国南方的汝水、汉水一带的民歌《周南·关雎》中,就有了“参差”“辗转”“窈窕”等双声叠韵的联绵字,有时还是几次出现,缠来绕去。《周南·关雎》收进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十五国风”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周南·卷耳》中,也出现了如“顷筐”“高岗”“玄黄”“崔嵬”“虺聩”这些双声叠韵的词汇。这样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的词语,这种修辞造句的方法,这种诗歌语言形容的技巧,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把自然界的景色描绘得更为生动,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美。《诗经》中这些语言现象的存在对于绕口令的完善、成熟,起了很大的作用。正如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说:“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皎月彗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需要指出的是,《诗经》民歌语言的这一特点,并不是像后世文人那样苦心经营出来的,它产生于劳动人民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对语音语言的反复玩味,烂熟于心,浑然天成,因而才那样朴素、鲜明,没有雕饰的痕迹。

随着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注意汉字字音前后各部分的异同现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双声叠韵词。这些双声叠韵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容易缠绕混淆;处理好了,又可以产生不同凡响的音韵美。这使得一些人想到寻找规律,练习发音,训练口头表达。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一些声韵相同的字组合在一起,故意兜圈子,绕弯子,连接成句子,教儿童念、诵。其中一些音韵响亮而又拗口、诙谐风趣的句子,不仅儿童喜欢,不少青年人也很喜欢。这样,一个人唱出,或几个人唱和,就在人民群众中耳口相传,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又不断修改、加工、充实、完善,使它更近似于一首首幽默诙谐的歌谣,更加妙趣横生。至于谁是绕口令的具体作者和修改者,人们根本没有留意。因此,也就无所谓哪首绕口令是哪个人的作品了。

由于绕口令的逐步完善,在人民群众中日渐流传,一些接近下层人民的文人也开始注意这一通俗的文艺形式。稍后于屈原的楚国作家宋玉,就曾经把双声叠韵的词汇引进了诗歌创作的殿堂。长篇政治抒情诗《九辩》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量采用了声韵相通的词,使得语句音节错综变化,读来音韵谐美,情味悠长。这无疑大大扩展了它的地位和影响。不少文人还在喝茶饮酒的时候,即兴编上几句,当做酒令,或者教给儿童念诵。保留至今的古代绕口令,差不多都是文人模拟民间绕口令作的。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诗人温庭筠在一千多年前的《李先生别墅望僧舍宝刹作双声诗》:“栖息消心象,檐楹溢艳阳,帘栊兰露落,邻里柳林凉,高阁过空谷,孤竿隔古岗,潭庭月淡荡,仿佛复芬芳。”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作过《吃语诗》(“故居剑阁隔锦官”)。明代文学家高启作过《吴宫词》(“筵前怜婵娟”)。从内容上看,这些绕口令大都是酒足饭饱之余的乘兴消遣之作,没有多少价值;从形式上看,几乎都是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书卷气浓重,晦涩难懂,最广大的下层民众和少年儿童只有敬而远之。这大大影响了绕口令的语言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了绕口令的普及和提高。关于古代的绕口令,明代文学家谢肇所撰的《文海披沙》卷五,曾作过一些记载。

另一方面,民间流传的绕口令保持和发扬了它的通俗浅显的特点,越来越完善,并且被搜集整理出来。清朝末年,意大利驻中国的官员韦大利(Guidovitole)搜集的《北京儿歌》(1896年出版,英汉对照本)中,就有绕口令《玲珑塔》。何德兰搜集的《孺子歌图》(chineseMotherGcoseRhyrnres,1900年在纽约印行)中,也有绕口令《秃丫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现代文学越来越接近下层人民,随之而起的儿童文学也逐渐成为文艺大军的一个分支,这为绕口令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道路。但是,由于社会意识和创作者思想的局限,不少绕口令的基调还是很低的。例如《螺蛳和骡子》:“胡子担了一担螺蛳,驼子骑了一匹骡子。

胡子的螺蛳撞了驼子的骡子,驼子的骡子踩了胡子的螺蛳,胡子要驼子赔胡子的螺蛳,驼子要胡子赔驼子的骡子。胡子骂驼子,驼子打胡子,螺蛳也爬到骡子头上去啃鼻子。”这反映了旧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解放后,绕口令的思想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例如绕口令《赔钵钵》:“你婆婆借给我婆婆一个钵钵,我婆婆打烂了你婆婆的钵钵。我婆婆买来一个钵钵,还给你婆婆。你婆婆说什么也不要我婆婆赔钵钵,我婆婆硬要把买来的钵钵还给你婆婆。”这就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新的时代气息。

现在,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师范学校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大专院校中文系、科加强语音教学;这些都促进了绕口令的发展。

成语之“最”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最荒凉的地方:不毛之地。

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最悬殊的区别:天渊之别。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冲得最高的气:气冲霄汉。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