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创造中华美食(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900000016

第16章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1)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敲定的厂址、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的厂长,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和第一台军用越野汽车的诞生地。“东方红”——这个响亮的名字,反映了新中国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翻开五十多年的历史,你能感到厚重的一拖充满了魅力。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大事记

1954年1月8日经毛泽东主席批示,国家决定在洛阳建立规模较大的拖拉机制造厂。

1955年10月1日“洛阳拖拉机制造厂”举行开工典礼,7万市民参加。

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54型履带式拖拉机诞生。

1966年9月16日东方红——665越野载重汽车试制成功。

1981年4月通过深入农村市场调研,一拖确定了生产小型轮式拖拉机和农用加重自行车的多种经营思想。

1982年7月18日150型轮式拖拉机试制成功。次年12月投入批量生产。

1987年8月26日由全国51个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联营公司”在一拖宣告成立。

1989年11月国家计委通知,从1990年起对一拖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

1990年12月一拖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

1991年5月国家计委授予一拖“七五”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称号。

1992年12月29日“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联营公司”更名为“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并正式揭牌。

1994年5月8日原机械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进入一拖。同年,洛阳牌压路机被评为“中国建设机械十大驰名商标”,并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1995年10月6日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

1997年5月8日“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召开。5月24日,“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6月23日,第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交易。

1998年3月27日一拖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建立的“一拖科特迪瓦农机装备公司”挂牌运营。

1999年1月5日“东方红”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月4日,4台东方红拖拉机首次作为中国国家礼品由江泽民同志赠送给泰国国王。

2000年8月22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一拖揭牌。同年,填补国内行业多项空白的YZ25GD振动压路机、YL16G全液压轮胎压路机等产品研制成功。

2003年12月31日一拖对12家辅业单位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同年,一拖提出打造“百亿工程”发展战略目标。

2004年10月11日东方红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年产销量首次突破万台。

2005年10月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轮式拖拉机——东方红1804批量投产。同年11月“东方红”成为“中国拖拉机工业50年农民喜爱的拖拉机品牌”。

2006年9月6日“东方红”成为拖拉机行业中国名牌榜榜首品牌。这一年,中国一拖销售收入突破百亿。

2007年6月10日一拖工业园开工奠基,“再造一个一拖”工程启动。7月,签订1083台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出口合同,创国内大轮拖出口纪录。12月23日,“东方红”成为农业部奖品车公开招标后入选的第一个品牌。

2008年2月20日一拖67%的股权无偿划转国机集团。

中国一拖:重新打造“东方红”

1981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一拖率先进入市场,拉开了产品变革的大幕,从单一的履带拖拉机生产逐渐发展为履带和轮式拖拉机、收获机、压路机、挖掘机、装载机、摊铺机、叉车、柴油机、载重汽车等“东方红”产品大家族,“东方红”产品在诸多领域的不断成功让一拖充满魅力。

中国第一个农业概念股“第一拖拉机”在香港上市并取得巨大成功;不断创造和刷新中国大马力拖拉机的出口纪录;在非洲、欧洲、南美洲等世界各地的办事处和工厂,弄潮市场的一拖在竞争中充满了活力。

2008年2月20日,一拖集团正式加入国机集团,这是一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一拖,又面临重新打造“东方红”的历史性机遇。

承载辉煌历史

1959年11月1日,谭震林同志在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落成典礼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来临了!”中国农机工业从此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国农机工业进入一个从无到有的新阶段。

一拖公司是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目前,一拖公司已经由建厂初期的农机制造企业,发展成为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车辆和零部件制造为主要业务的大型综合性机械制造企业集团。

五十年来,一拖公司累计为社会提供了两百多万台拖拉机和一百多万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大中小型拖拉机市场占有率和社会保有量居全国首位。改革开放以来,一拖公司累计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数万台拖拉机、压路机等产品,出口创汇数亿美元。

市场化中再生

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大块儿土地被划分成了“面条田”,一拖公司畅销国内20余年的“东方红”大型履带拖拉机骤然滞销。1980年的产量成为一拖永久的记忆:2.45万台。一年以后,跌至1.2万台。

1981年,一拖人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调研,在生产出农民急需的小四轮拖拉机.之后,围绕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开始了艰难的市场化改造,先后开发出大轮拖、压路机、汽车、挖掘机、收获机、柴油机、推土机等产品。

在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一拖公司的决策层又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传统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市场化也迫在眉睫。于是,制定了“三分四层”的发展战略。“三分”,就是让子公司通过“分兵突围、分块搞活、分兵挺进”,着重解决体制性矛盾;“四层”,就是通过四个层次上聚合竞争优势,着重解决结构性矛盾。“四层”的第一个层次是“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三大板块做大做强”;第二个层次是“将零部件专业厂做精做专”;第三个层次是“把和主业关联度不大的生产单位综合整治”;第四个层次是“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和资本运作”。“三分四层”的核心就是围绕企业的市场化放权。

“三分四层”为一拖公司勾画了一幅清晰的市场化改造道路,也为一拖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但同时,这一战略在实施中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小分队”式的分兵作战与集团化集约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二级单位各自分离、独立运营,在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上资源不能共享,优势不能互补,导致企业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础被削弱。

因此,一拖根据企业发展要求,适时调整管控模式,在坚持分权制、把握集分适度的同时,加强集团经营能力建设。目前,一拖公司正在推进战略事业单元的管控模式,即由以专业厂为产品经营平台向以事业部为产品管理平台转变,实施多元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建立面向市场、服务客户、扁平化、高效率的组织流程,既保证集团整体的经营活动有统一的战略方向、战略体系,又保证各个板块能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

正是坚持了以市场化为核心,在变化中培育企业新的优势,2003年,一拖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同比增长65%,2007年实现121亿元,企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坚持自主创新

50多年来,一拖公司以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推动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改进创新的发展历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一拖公司研制开发了东方红系列履带拖拉机、东方红系列轮式拖拉机。其中东方红大马力轮式拖拉机不仅有效替代了进口产品,而且出口欧洲和南美几十个国家。

中国一拖大型轮式拖拉机、压路机和柴油机产品已成为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的民族品牌支柱产品。大中轮拖年销售超过4万台,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优秀品牌;压路机产品位居行业第二;100、105系列柴油机在农业机械配套市场长期稳居行业首位。“东方红LF80-904WD拖拉机”“LR-Cl05系列加长冲程柴袖机”“轮式拖拉机整体式前桥壳体生产线研制”等7项成果,获得国家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和工艺进步奖。

在几十年制造经验的基础上,一拖公司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制开发了小轮拖、农用工程机械、农用汽车等适应中国实际的系列产品。这些产品从无到有,迅速成长,引领了行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一拖公司立足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加强与美国、奥地利等国外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确立实施了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柴油机等重要科研开发项目。

“十五”以来,一拖集团公司完成鉴定成果211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成果29项,填补国内空白10项,拥有专利131项,主持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50余项。企业先后获得国家“十五期间振兴装备制造业贡献单位”“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等称号。

开创美好未来

2008年,国内原材料、能源等价格持续攀升,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制造业困难重重。一拖公司认真分析形势之后,要求各单位积极应对,把困难变成企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2008年4月份,东方红大轮拖销量有望达到4000台。在国际市场上,一拖公司也捷报频传,无论是农装事业部还是工机事业部,出口形势一片大好。尤为可喜的是,17台一拖自主研发生产的1804大轮拖首次走出国门。为吉尔吉斯斯坦提供的一条年组装1000台大中马力拖拉机组装线项目也进入实施阶段。

进入国机集团后,一拖公司迅速调整了新的发展规划,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利润12亿元,出口额15亿美元,职工收入达到国内行业中上水平,重点产品技术接近或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从而使一拖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实现这个目标,道路将会十分艰辛。目前,一拖公司正在全力进行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东方红”将在企业员工共同的打造中,发出更加夺目的色彩。

国机与一拖演绎“春天故事”

2008年3月23日,初春的天晴朗而温暖。国机集团总裁徐建带领集团公司总部主要职能部门领导到一拖考察工作。细心的一拖职工发现,公司广场上,国机集团的旗帜正在飘扬。

之前的2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了国机集团与一拖集团的重组方案,一拖与同根同祖的国机集团终于走到一起。这无疑是震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件大事。

国机与一拖实现职能对接,标志着双方共同演绎“春天的故事”真正开始。

2007年12月中旬,一则消息牵动了装备制造业敏感的神经:一拖集团控股股东洛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向国机集团无偿转让一拖集团67%的股权。面对媒体半信半疑的目光,政府首先明确表示全力支持。“选择让国机进入,是因为国机集团有农机对外贸易,有自己的研发力量,而且作为大型央企,其在投融资等方面都比我们地方政府更具优势。”洛阳市国资委的一位负责人这样对外界表示。

国机集团总裁徐建说,与一拖重组不仅意在促进国机快速发展,把国机集团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要实现一拖集团的跨越式发展,确保一拖集团不但真正发展成为中国工程农机行业的“第一”,还要能够与国外先进企业抗衡。

一拖公司董事长刘大功则认为,推进战略重组,是一拖公司努力保持更好、更快发展的客观要求。2007年,一拖销售收入达121亿元,企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分析内外部环境,资源和能力的“瓶颈”对快速发展的束缚日益凸显。突破“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传统路子,主动寻求、积极实施与国机集团的战略重组,是突破“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加入国机集团,能够更好地发挥一拖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政府的坚定支持,国机集团和一拖的积极努力,使得双方最终“喜结良缘”,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同根同宗,战略重组“再续前缘”

三月下旬的洛阳,牡丹含苞待放。在听完徐建总裁对国机集团发展情况的介绍后,一拖公司上下倍感鼓舞:发展的希望和生机正随着春天的脚步一齐到来。

作为在原机械工业部所属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大型央企,经过了十年发展历程的国机集团,正站在新起点,筹划新蓝图。中国一拖是“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中国农机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双方在业务链,发展愿景、战略目标中有不少契合点。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充分吸收所属企业的优秀文化因子,国机集团构建了以“和”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理念。集团公司的使命是“引领机械工业前进方向,创新机械工业发展道路”,愿景是“机械工业的领跑者,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核心价值观是“合力同行,创新共赢”。而中国一拖的愿景“成为国际装备制造最具活力的创新型企业”也与之不谋而合。

国机集团和一拖同根同宗,渊源深厚,核心理念方向一致,怎样演绎“春天的故事”?大家充满了期待。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一拖建设好。只有一拖好了,国机集团才能更好。”徐建总裁在职能对接工作中,定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调子。

“企业管理中惟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革,在变革中求生存、求发展。”徐建总裁说,在目前面临重大重组这样一种局面下,变革是必须的。一拖集团虽然这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机制上、效率上、管理手段上都有一些差距。有差距,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失去机会。所以借重组之机,一拖要积极推进管理改革和机制调整工作,调整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

如何与国机集团实现职能对接,一拖公司董事长刘大功明确表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理解国机集团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对接和交流,为企业后续工作提供管理支撑。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与管理流程再造,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与效益。他特别强调,要向广大职工广泛宣传重组的积极意义、总体思路、国机集团的文化和理念,让广大职工更好地了解国机,认同重组,支持改革。

2008年3月23日,注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再造一拖”的帷幕在这个灿烂的日子拉开,一切创造性的工作,必须从现在开始。

“2008年,是一拖的第一个发展年。”徐建总裁说。发展,对已经53岁的中国一拖来说,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主营业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