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居建筑艺术(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200300000069

第69章 当代中国建筑艺术(2)

雨花台纪念馆虽然是全对称的构图,但仍有明显新意,采用了简化了的古典建筑重檐庑殿屋顶,米色的外墙,只缀以少量纯白,性格庄重、沉静,纪念性十分突出。

北京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的首都,现在仍保留有大量优秀的古建筑,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透出浓郁的古都气息。所以,在作为北京的大门甚至中国的大门的西客站,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形象,给到达这一古都的中外旅客一个强烈的第一印象,是有充分理由的。西客站坐南向北,以北立面为正面,常处于逆光之中,为减轻大片逆光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朦胧而沉重的印象,立面处理更强调天际轮廓线的高低错落,在正中开了一个大空洞,显得比较通透,又寓意为“大门”,构思是成功的。

新乡土主义另辟蹊径,不是向以宫殿庙宇的传统主流而转向地方民间建筑采撷精英,其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具有浓厚的闽北民居风味的福建武夷山庄宾馆、具有皖南民居特色的黄山云谷山庄宾馆、呈现河西土堡式民居风貌的甘肃敦煌航站楼等。

它们同样也不缺乏时代气息,在单体,都对传统手法了大胆的改造;在群体,更是灵活之至,为小小民居所未曾有。例如敦煌航站楼,由一个方形旅客厅、一座圆形综合楼联以塔台组成。方厅借鉴河西以高外墙封闭,隔绝严酷气候称为“庄窠”的土堡式民居,也围以高墙,墙面全刷土色,以许多不规则排列的浅龛暗喻莫高窟,性格凝重厚实。方厅内有天井,植花通水。圆楼白色,呈螺旋上升动势,与高耸的圆形塔台相接,引起升空的联想。“天圆地方”,也切合航站楼的主题。

新民族主义是指20世纪8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创作,代表作如乌鲁木齐新疆迎宾馆、新疆人民大会堂、西藏拉萨饭店和云南西双版纳体育馆方案等。

新疆迎宾馆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十分鲜明,也很细腻,又十分现代化。室外那一对喇叭形的冷却水塔高高耸立,内轮廓组合成尖拱,表面嵌砌来自维吾尔石膏花饰意匠的花格,造型秀雅而富特色,标志性很强。根据地区气候较冷,绿化期短的情况,在二层设置了室内花园。新疆人民大会堂的转角塔柱是体现性格的点睛之笔,那是礼拜寺叫经塔的简化变形,内部是管道井。

拉萨饭店也是很好的作品,抓住西藏传统建筑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重视简单团块体量的组合,意在传神。庭园小品和室内装修与传统有更多形似,浓烈而鲜丽。

西双版纳体育馆在体育馆和傣传统竹楼之间找到了结合点,无疑是形象很美的作品,功能也很合理。看台外侧的“干阑”楼面是开敞的休息平台,凹曲的大屋顶与竹楼屋顶声气相通,明显具有傣乡风情。傣族传统建筑风格倾向于开朗、轻灵、秀丽,体育馆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

本土现代主义是采用得更加普遍的方法。如果说,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的创作多少都带有些特殊的性质,使它们与传统的联系更富有内在的有机性,那么,在更多情况下,建筑却不一定和传统有那么明显的直接的关系。虽然如此,这类建筑的优秀作品仍然是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师仍然没有忘记使它们在多元创造中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与中国气派。之所以冠以“本土”二字,是因为它们与西方正统现代主义有所不同,是中国式的现代。

这样的优秀作品也不少,如具有强烈时代活力同时又隐含有中国式的审美观的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深圳体育馆和上海华东电业管理大楼;重视整体环境艺术氛围的创造,取得突出成就的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第一次成功创造了中国园林式中庭的广州白天鹅饭店;结合具体需要、部分模仿西方古典主义的上海龙柏饭店;以传统的神韵为重,部分采用传统构件为“符号”的杭州文化中心等。

国际展览中心的意义在于,在不一定直接借鉴传统的创作中如何走出中国人自己的路子。在这个作品中似乎看不到任何“传统”,甚至连“符号”也没有,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式的倾向,但它的内在的富于理性节奏的造型逻辑还是中国式的。国际展览中心还成功运用了西方后现代主义钢筋混凝土凌空构件作为装饰的手法,在单元体之间的上空横连折板。钢筋混凝土的拱廊也是后现代式的,与折板上下呼应。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在当年日寇在南京的13个大屠场之一江东门“万人坑”原址。基地东北角最高,陈列馆就放在这里,平顶,通过大台阶把凭吊者引上陈列馆平屋顶,可俯瞰屠场全景。全场几乎铺满白色卵石,宛如死难同胞的枯骨,寸草不生,象征着死亡,与周边一线青草表达出生与死的鲜明对比,一片凄厉惨烈的悲愤之情弥漫全场。沿院绕行一周,在断垣残壁似的围墙上有长段浮雕,再现出种种惨剧。经枯树、母亲像,遗骨室里尸骨累累,再现“万人坑”的土层断面,悲愤之情更加深化。建筑物低平简洁,摒弃一切琐细装饰,其体形、体量、流线、色彩、浮雕和单体的组合,都极其单纯简练,尽量不使突出,重点在于整体环境气氛的渲染。色调统一为灰青色,深沉而庄重。场庭布局借鉴了传统建筑园林的布局手法。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主场馆,其总体构思充分考虑了功能与形式、现代与传统、环境与建筑的结合。两座最主要的建筑-游泳馆和体育馆造型相近,两端采用60~70米的塔筒,以斜拉钢索吊起双坡凹曲屋顶,十分强劲有力,符合体育建筑应具有的力度,同时又使人产生传统建筑凹曲屋顶的联想。双坡顶上再突起一个形似传统庑殿顶的小屋顶,形象新颖,既加强了与传统的联系,又富有时代感。

2008年,除了精彩的奥运比赛外,中国精美的建筑也为世界所震撼,人们记忆中留下了:“鸟巢”“水立方”“央视新大楼”等名词。“鸟巢”这个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注定是要以载入建筑史和奥运史的姿态出现。“鸟巢”主体建筑于2008年3月竣工。“鸟巢”由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设计,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近10万人。体育场的外观就是纯粹的结构,立面与结构是同一的,这对传统的建筑学绝对是种反叛。由于所有的设施——餐厅、客房、商店和卫生间都是独立控制的单元,建筑外立面的整体封闭因而是非常不必要的,这使体育场自然通风,是环保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场的空间效果新颖激进,但又简洁古朴,甚至基座上都布满树枝的纹理。尽管造型独特,但使用大量异型的钢结构,也使“鸟巢”造价不菲,最后的调整方案也接近二十三亿元人民币,这也是“鸟巢”为人争议的主要原因。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WaterCube),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方案。2003年12月24日开工,在2008年1月28日竣工。其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国家游泳中心规划建设用地629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筑面积不少于15000平方米,长宽高分别为177m×177m×30m。到目前,来自101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五万多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共捐献了9.4亿人民币。水立方内部作为“世界建筑实验场”之一,北京的众多标志性建筑给建筑界提供了众多反叛传统的个案。央视新大楼也是其中之一,如果说库哈斯和奥雷·舍人设计的央视新大楼是世界上最古怪的建筑也未尝不可。大楼建筑外形就像是一只被扭曲的正方形油炸圈,总高度大约两百三十米,就像两个倒“L”斜靠在一起;两座竖立的塔楼向内倾斜,倾角很大;塔楼之间被横向的结构连接起来,总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这样一种回旋式结构在建筑界还没有现成的施工规范可循,这种结构是对建筑界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

中国建筑艺术还在发展,有理由充满信心地期望,新时代的中国建筑艺术,在非常杰出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大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生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无愧于祖先也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