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中国3D打印的未来
46224000000020

第20章 欧洲访问归来谈3D打印(1)

欧洲访问归来谈3D打印2013年11月25日—12月4日,中国3D打印代表团一行18人应邀访问欧洲,就深化中欧在 3D 打印领域的对话合作交换意见。这是我们首次以中国3D打印代表团的名义与欧洲同行对话,也是首次深入了解欧洲3D打印发展的一次难得机会。

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比利时 Materialisee公司、鲁汶大学、德国 EOS公司、英国Renishaw公司,出席了2013年欧洲模具展,举行了2014年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分别与 Materialise公司、EOS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代表团成员,既有企业代表也有政府官员,武汉滨湖机电、成都航利、南充元顺、潍坊 3D打印服务中心等会员企业和青岛市、珠海市相关政府官员皆在考察代表团之列。

我国3D打印与欧洲不在同一水平

过去我们没有走出去,对国外同行的情况不太清楚,只是在新闻里或一些会议上了解信息,很多专家对国内3D打印发展一直比较乐观,他们的基本判断依据是:目前全球3D打印技术都不成熟,都还处于起步期,或者处于概念阶段,差距都不大,因此中国3D打印总体与国际同步。而且,还有不少专家更为乐观地认为:中国3D打印技术是唯一能够与国外处于同一水平的先进技术。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的确是这样。你说欧洲技术先进,为什么欧洲也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应用?欧洲不也是“小而散”吗?欧洲的技术能够做砂模,我们也能做;欧洲能够做金属3D打印机,我们也能做……总之,欧洲有的技术,我们也都有。

从表面上看,专家们的乐观判断是正确的,也有数据给予支撑。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大概接近40亿美元,在2012年基础上增长了大概一倍。但是,仅仅4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还不如一家大型企业一年的产值;国内大概3亿美元,欧洲大概10亿美元,美国大概15亿美元。总体来看,这些数据还是显得微不足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做起来,就谈不上到底谁好谁坏,谁优谁劣。

2013年3D打印产值对比

全球3D打印产值预测

这次考察让我们对全球的3D打印产业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发现原来我们的乐观判断过于盲目和草率。虽然现在3D打印全球的应用市场还没有启动起来,但是一旦启动起来,我们可能就面临“灭顶之灾”。这不是危言耸听,现状其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归纳起来,我认为有几个要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第一,欧洲3D打印行业从技术本身的角度来看,的确比我们成熟很多,尤其是工艺技术、研发投入、人才基础、产业形态、材料等领域都比我们强。这个观点,国内同行也是高度认可的,毕竟欧洲的工业化比我们早,工业基础比我们扎实,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明显,在3D打印领域的研发也比我们早一些。

第二,欧洲3D打印企业规模普遍比国内同行大,一般企业销售收入都在10亿元左右,而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收入过亿,甚至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都没有几家。大多数企业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销售收入才保持在两三千万元的水平。不要小看两三千万与10亿元的差距,欧洲企业从10亿元再上一个台阶,很快就可以做到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而国内企业要从两三千万做到1亿元,可能还需要两三年,再从1亿元做到10亿元,可能需要五年、十年。可是五年、十年以后,我们做到10亿元,欧洲同行已经做到200亿元,我们是同一个水平吗?我们还能够竞争吗?200亿元的企业拿10%投入搞科研,就是20亿元。我们呢?10亿元里面拿10%投入搞科研才1亿元。差距越拉越大。如果不发力,我们在产业规模上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更严重的是,我们国内还没有哪一家3D打印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但是,欧洲几家大企业不仅完成了在欧洲的布局,还通过代理商完成了在我国各个主要城市的战略布局。一旦国内市场启动起来,我们可能连自有的市场都无法巩固,更何谈立足国内辐射全球?届时被国外同行远远甩在身后,竞争就变得更为艰辛和被动。

第三,欧洲整个3D 打印行业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战斗力, 缺乏一个行业组织的引领和整合。这个现状与过去我们国内的状况是一样的,但是2012年10月以来,我们率先成立了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小而散”的局面正得到改变。欧洲的国情与我们不一样,他们的行业协会与我们也不一样,在欧洲做点事情其实远比国内困难许多。所以,这也是留给我们的机会。

第四,欧洲 3D打印行业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完全打开应用市场;从他们宣传和推广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其实也陷入了迷茫:3D打印究竟能够做什么?这也是我非常关注的问题。

2013年5月29日,在首届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大会上,我曾就这个问题咨询过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同行。他们也不知道。否则,他们不会炫耀,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一把吉他,打印一支电子琴,打印一个台灯,或者打印一把手枪……客观地强调某一应用,也验证了他们对其他应用的迷茫。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表明他们其实无计可施。如果传统制造业能够做出来的东西,3D打印技术也可以做出来,这不应该是新闻。传统制造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无论是工艺特点,还是成本因素、材料因素、时间因素,都是3D打印技术无法比拟的。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推广3D打印技术呢?3D打印技术的真正奥秘所在,不是什么都能做,而应该是传统制造业不能做,或很难做的领域,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轻松实现。就是说,我们宣传和推广3D打印技术,一定要找到3D打印的比较优势。对于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制造与新产品开发利用,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更为明显。在不具备优势的领域,对于3D打印技术来讲,就成为劣势,3D打印技术几乎就没有用武之地。

第五,欧洲 3D 打印行业采取设备销售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商业运作模式,有利于拓展市场,也有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而国内同行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制造业模式,生产设备卖设备,只有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公司、武汉滨湖机电科技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在推行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国内资本界对3D打印特别谨慎,与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的股票市场形成强烈反差,但是,投资商们都有一个共同观点:目前,3D打印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虽然欧洲同行注重生产设备与加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是推进3D打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但是,这也不可能是长远之计。设备生产商的主业就是研发设备、生产设备,实现产业化,不可能将加工服务作为主业来推进。但是,当前,如果我们3D打印行业在市场没有完全打开的情况下,自己不去主动与市场结合,还有谁去帮我们打开市场呢?

第六,与欧洲同行比较,国内 3D 打印行业危机四伏,虽然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都处于“小而散”的状态,无论从企业规模、研发投入、产品成熟度、市场开发、材料开发等多个角度来看,欧洲同行都远远超过我们。而且,欧洲同行在我国的网络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一旦国内市场全面启动,他们的准备工作早就已经做好了,可是我们基本上什么都还没有开始。

我国3D打印产业如何突围

我国的3D打印技术源于学校的技术研究,目前的主要资源也集中在这些学校,因此,“学院派”是我国3D打印技术的中坚力量。

最早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著名材料学专家黄树槐教授,还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团队。据说,当时推选院士,颜永年教授是最有希望的,但是,后来一些教授联名状告颜永年教授的种种不是。落选之后,颜永年教授发誓永不再参加院士评选。原因是,“太复杂了,尔虞我诈,这个环境适应不了”。

2013年初,在我与颜永年教授的一番交流中,他告诉我,过去年轻气盛,得罪了一些人,斤斤计较太多,现在想起来完全没有必要。有圈内人士也印证了这个看法:颜永年教授其实是国内3D打印这个圈子里面最有实力的,是最早从国外将3D打印技术带回国内并率先出成果的,因此,中国3D打印第一人非颜永年教授莫属。但是,老先生脾气太大,得罪人太多,有时候和自己的学生关系搞得都很紧张。

自2012年10月成立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以来,颜永年教授一直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总是毫不保留地分享他的观点。他在3D打印技术领域的研究,从工业层面到生物医学层面,造诣颇深,因此,被联盟成员推举为首席顾问。虽然已经76岁高龄,颜教授仍然孜孜不倦地在昆山创业,并活跃在相关讲坛。

黄树槐教授于2007年病逝,他的学生史玉升教授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在材料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成就,先后荣获国家发明技术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史玉升教授给人的印象是低调、朴实、严谨。其实,他是一个明白人,过去20多年来这个圈子里的明争暗斗、打打杀杀,起起伏伏,他从中领教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