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3D打印
2012年前后,关于3D打印的报道和书籍突然多了起来,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些突然激增的报道和书籍对于普通人并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原本就不清楚的3D打印可能在许多故弄玄虚的词汇背后,被彻底描述成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概念”。
比如,美国CNET网2013年11月8日报道,美国一家公司制造了全球首款3D打印金属手枪,而且已经成功发射了50发子弹。这个成绩显然比此前的3D塑料版手枪的命中率和功能要强很多!这则新闻马上在全世界激起了很大的反响。
但随后,这则消息被过度解读。核心不是手枪有多厉害,而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今后什么东西都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人类没有秘密,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没有什么唯一。只要有了第一个,就可以很简单地复制第二个、第三个……仿佛只要有了3D打印技术,就会拥有一切。
过度解读对产业是一种无形的伤害,特别是3D打印技术目前并未实现大规模商用。这把金属手枪的出现成了外界经常说明3D打印为何物时常用的例子。但是,还有对3D打印最简单、最直接的描述。
电影《十二生肖》里有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戴着特殊的手套在圆明园铜兽首上上下移动,获取的三维数据输入电脑,不一会儿,一台3D打印机上,一个一模一样的铜兽首就出炉了……
电影里的情节像是在变魔术,但3D打印技术却真实存在,只是,这种技术和大众的想象有一定的差距。
2013年3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被叫到一位领导人办公室去。领导很纳闷,媒体上整天宣传3D打印的飞机能飞,打印的汽车能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媒体的说法不够严谨,打印的只是飞机的外壳或者某些功能件、结构件,而不可能将飞机、汽车内部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和电子电路全部打印出来。
3D打印技术又称“三维打印技术”或“增材制造技术”,也有学者称之为“快速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一般来说,“增材制造技术”“快速制造技术”的提法主要用在学术领域,外界普遍认可“3D打印”的提法,因为更加浅显易懂。
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3D打印实际上是将设计好的物体转化为三维设计图,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打印真实物体。之所以使用“打印”一词,是因其原理与传统打印机是相似的,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
简言之,传统打印机里面装的是墨粉,而3D打印机里面装的则是一个庞大的材料系统。这个系统里面是根据产品需要而配备的各种材料,包括光敏树脂、塑料、尼龙、薄膜、陶瓷以及各种金属粉末。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所谓3D打印(3D Printing),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电子束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与传统制造业通过模具、车铣等机械加工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定型、切削以最终生产成品不同,3D打印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通过对材料处理并逐层叠加进行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的复杂度。
与盖楼一样,3D打印也是从地基建起,通过打印材料的层层叠加,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物品。比方说,打印一个乒乓球,先用材料打出球体最底下的一个点,然后打出层层小圈叠加其上,这些密切联系的点和圆圈叠加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乒乓球。
3D打印机就是可以“打印”出真实物体的一种装备,功能上与激光成形技术一样,而与传统的去除材料加工技术完全不同。
3D打印技术的产生
3D打印技术是最近30年来世界制造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机械工程(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数控技术、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技术的集成,它能够依据数学几何模型的设计,迅速、自动地打印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原型或零部件产品。
这种技术现在看来很“新”,但它并不是科技的新兵。3D打印技术在工业和大众消费领域的运用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只是应用面比较少,应用渠道没有打开,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过,3D打印在一些科研领域的应用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3D打印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发明这项技术,后来将这项技术转让给一家公司。虽然麻省理工学院自身在产业化方面并没有建树,但基于它对这项技术的科研贡献,麻省理工学院还是被业界认为是3D打印的真正“鼻祖”。
将3D打印技术最早商用的是美国斯川塔斯(Stratasys)公司,其在1992年卖出了第一台商用3D打印机。这项技术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三维立体的加工样式,然后通过3D打印机,用液化、粉末化、丝化的固体材料逐层“打印”出立体的产品。
在当时,这种技术的商业应用虽然很少,但已具雏形,其后的商业应用和这个商用项目相比,属于万变不离其宗。
在3D打印技术应用之前,和3D打印相关的还有3D印刷术。Charles Hull早在1984年就开发出从数字数据打印出3D物体的技术,并在1986年开发出全世界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随后在整个90年代不断完善了其基本技术和规范,并在21世纪投入了应用。
此外,还有基于3D打印技术的快速成型机。成立于1990年的美国Stratasys公司率先推出了基于FDM(熔融挤出成型)技术的快速成型机,并很快发布了基于FDM的Dimension系列3D打印机。由于FDM技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合汽车、家电、电动工具、机械加工、精密铸造及工艺品制作等领域使用,因此Stratasys公司的FDM快速成型机目前在全球RP(Rapid Prototyping,简称RP,即快速成型)市场已占有近半的比例。
3D打印、3D印刷术、3D快速成型机,构成了20世纪以来3D打印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发展脉络。
在科研的力度和时间上,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起步也比较早。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机构也开始了3D打印的研究工作。
随着打印材料不断取得突破,从一开始采用纸板作为打印材料,逐步发展到粉末、陶瓷、尼龙、石蜡、沙、薄膜、光敏树脂、金属材料等。技术也不断成熟,从一开始打印玩具、模具、模型,逐渐发展到打印金属零部件、复杂的大型高难度金属结构件、细胞、软组织、器官等。
目前,国内的3D打印技术已被成功应用到国防、航空航天、汽车、工业设计、生物工程、文物修复、文化创意等众多领域;而在国外,3D打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并取得了很多突破。比如美国科学家用牛耳细胞在3D打印机中打印出人造耳朵,可以用于先天畸形儿童的器官移植;英国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具有正常分化能力的活体胚胎干细胞。
客观地讲,只要我们能够设计出的任何产品,大到飞机汽车的模型或零部件,小到微缩版的埃菲尔铁塔,都能够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
3D打印为何突然热起来
3D打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由来已久,但在近年来才被人们广为熟知。对于3D打印的火热,应该感谢美国总统奥巴马,感谢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感谢里夫金教授,他们是幕后重要的“推手”。
2012年,是世界3D打印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年,被称为“3D打印技术的科普元年”。
大背景是,2012年全球的经济处于衰退阴影中,人们普遍陷入忧郁、失落与彷徨之中,特别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一直没有搞明白,这世界怎么就突然变天了,就不再属于我们了?全球经济何时复苏?失业人口何时能够重新获得新的就业机会……
回顾过往历史可知,在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往往新技术会充当拯救经济的“先锋”,3D打印横空出世也是如此,而在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等“推手”的努力下,3D打印表现出来的产业前景犹如一针强心剂,让大家重新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2012年3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宣布创立美国“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该项目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工业部门共同斥资10亿美元,遴选出制造领域15项前沿性、前瞻性的制造技术,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全面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4月17日,“增材制造技术”被确定为首个制造业创新中心。8月16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作为首个“样板示范”创新中心剪彩成立,作为新技术研究、开发、示范、转移和推广的基础平台,号称要成为增材制造技术全球卓越中心并提升美国制造全球竞争力,并鼓励在美国进行投资,奥巴马总统亲自出席剪彩仪式。
总统的亲自出马只是最初的“信号”,而作为美国政府“我们不能再等了”倡议的一部分,奥巴马总统还宣布立即启动试点工作,这可以解读为3D打印将进入快速发展历程。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防航空航天局(NASA)等共同向增材制造试点联盟投资4500万美元。目前的资金包括5个联邦机构已有的3000万美元初始授权,和联盟内“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技术带”各成员配套的40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增材制造创新联盟由美国国防制造与加工国家中心(NCDMM)领导,包括波音、洛马、诺格、GE、IBM、西屋核电等85家知名企业,10个研究型大学,6个社区学院以及11个非营利机构,代表了高性能难加工大型复杂整体构件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成为增材制造新技术研究、开发、示范、转移和推广的基础平台。从这些名单中已经可以看出,企业力量的介入,会对3D打印的商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好比是一个涟漪效应,不断加码的推动力量为3D打印的普及、发展注入各种新的力量。2012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了《3D打印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封面文章。文章认为,尽管仍有待完善,但3D打印技术市场潜力巨大,势必成为引领未来制造业趋势的众多突破之一。这些突破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而转变为一种以3D打印机为基础的,更加灵活,所需投入更少的生产方式,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标志。在这种势头下,传统的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人工智能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它的直接表现,是工控计算机、工业机器人技术已进入成熟阶段,即成本明显下降,性能明显提高,工业机器人足以在很多方面替代流水线上的工人……
从2012年3月9日奥巴马总统将增材制造技术列为国家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到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文章推出《3D打印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3D打印发展的政治、经济涟漪力量正式形成,3D打印这项技术不出意外地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3D打印机的分类
3D打印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电子束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这也决定了根据其打印材料和应用方向的不同,会产生一些更垂直的发展领域。
总体看来,3D打印机分为三大类。一是大众消费级(桌面级),多用于工业设计、工艺设计、珠宝、玩具、文化创意等领域。二是工业级,一方面是原型制造,主要用于模具、模型等行业;另一方面则是产品直接制造,包括大型金属结构件的直接制造和精密金属零部件的直接制造。三是生物工程级,如打印牙齿、骨骼修复、细胞、器官、软组织等。
科研层面,这三大类的研究并驾齐驱,而商业应用上的发展略有不同。目前,3D打印技术在大众消费、工业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运用已经开始,并有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基础。应用地域来看,在欧洲国家和美国,3D打印的普及程度要比我国高:2012年,世界3D打印行业的产值是120亿~130亿元,而国内大概为10亿元;2013年,世界3D打印行业的市场规模大概在200亿元,国内大概在20亿元;国内与国外3D打印的市场规模同比数据显示,增速都在一倍以上,但是如果和国外相比,国内的市场规模仍显得十分有限,不过,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放量空间。
在美国和欧洲国家,3D打印产业实现的产值大概占行业总收入的70%。中国的市场规模与日本相当,接近10%。从2013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3D打印的普及率在快速提高,市场需求在显著上升,增速比较快。
3D打印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
3D打印自问世30多年来,一直在特定领域有所发展,而未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这和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有关。
在大众消费领域,3D照相馆、3D创客正在国内推开,杭州、北京、西安、上海、武汉等城市都有3D照相馆陆续开张。对于如何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大众消费级领域,目前还缺乏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不仅在大众消费领域,在工业领域、生物工程领域,也都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传统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是生产设备卖设备,不管市场用户的需求是否打开,先把设备生产出来再去推销。据有关咨询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全球累计销售4.9万台工业级3D打印机,其中近四分之三由美国制造,以色列和欧洲国家的份额分别为9.3%和10.2%,中国生产的设备仅占3.6%,与日本相当。
目前,3D打印这个行业还是沿袭了传统工业的老路。看来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要不然,30多年来,国内3D打印技术的产值怎么才区区3亿美元,而全球也才30亿美元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行业目前还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引领。
传统模式存在严重的发展瓶颈,另寻他途就是当下难题。商业应用“突围”之前,先梳理其目前的应用,以提供全新的思路,很有必要。
在我国,3D打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运用要好于预期,在生物工程领域的运用起步也比较早,比如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其进行骨骼修复、打印牙齿、生物细胞等,只是过去没有使用“3D打印”这个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