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公文包-地理拾趣
46252300000005

第5章 宇宙地球、趣谈(4)

所谓“回归线”,一是指天球上天赤道南北两侧赤纬等于黄赤交角的两条赤纬圈。由于太阳赤纬在一年中的最大正、负值等于黄赤交角的值,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的位置在这两条赤纬圈之间变化。

二是指在地球南、北两半球上纬度等于黄赤交角值的两条等纬线。在北半球上的称为“北回归线”;在南半球上的称为“南回归线”。

天文学家研究发现,由于黄道和赤道平面受到日、月、行星摄动,黄赤交角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微小变化。近年,黄极向天极靠近,黄赤交角每世纪减少约47秒,将延续约15000年然后将转为增大。这样,黄赤交角每年减少0.47秒;北回归线每年就南移0.47秒,就是约14米。

因此台湾嘉义市天文协会的专家发现北回归线每年南移约14米是正确的。

日本缘何地震多

日本素有“火山地震国”之称,地震之多,为世界所罕见,每年发生有感地震1000余次,大地震也时有发生。最近两年来,日本已先后发生4次里氏7级以上的大地震:1993年1月15日北海道的钏路市发生里氏7.5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1993年7月12日北海道奥尻岛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00多人死亡;1994年10月4日和9日北海道钏路市又先后发生里氏7.9级和7.3级地震,造成1人死亡,200多人受伤;1994年12月28日本州岛北部青森县八户东约200千米处的海域发生里氏7.5级的地震,造成2人死亡,200多人受伤。

为什么日本的地震如此频繁,根据板块学说的理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每一大板块又分为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深约200~400千米的软流层之上,始终处于相互挤压、拉张等运动状态,岩石在这种力量作用下,也相应地产生挤压,拉张或扭曲,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量时就产生错动,由错动产生的能量一经释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往往是活动断层贮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释放而产生的。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则是火山地震活跃地带。日本正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东缘。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板块之间的不断碰撞,使得日本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如1993年7月发生的里氏7.8级大地震就是欧亚板块插入太平洋板块之下引起的,由此造成的地壳错位最明显处达5米之多。而这次兵库县南部的地震被看成是太平洋板块与属欧亚板块的菲律宾板块向日本所处的欧亚板块部位挤压,顷刻间使得板块上方的日本关西地区天崩地裂,仅仅20秒钟,一切变得面目全非。据卫星测定,这次地震将距离震中50千米处的兵库县御津町向东移动了4厘米,高松市向东移动1厘米,奈良县的吉野町向西北移动3厘米,津市向西移动2厘米,和歌山县海南市向西南移动1厘米。

世上没有地震的地方

根据科学家30年的观测结果表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有地震发生,唯有北极的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没有地震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孟菲斯大学的科学家经过考察后认为,由于格陵兰岛80%的面积和南极大陆90%的面积都覆盖着厚度在3千米以上的冰层。在这种冰层的重压下,冰层的底部处于近乎融点的状态,重压所造成的垂直向上强烈的压缩,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形变,从而消除了地震的发生。

地球将出现第八大洲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中叶,地球将出现第八大洲。它就是大约在1.5万年前消失,将要重新崛起的利武里亚洲,其面积仅次于亚洲而大于南北美洲。

据海洋地质学家说,这块神秘的大陆一度占据了太平洋的很大面积,由于人类未知的原因,它沉于大洋。如今太平洋中一串串如项链般的群岛,乃是利武里亚洲上山的山顶。据考察,1950年,人们在离东太平洋海岸线30海里的洋底发现一处神庙的废墟,证实是史前人类的一个“超级文化基地”,它淹没在3000米深的海底。去年,人们发现它奇迹般地上升了1500米。专家们预测,如果东太平洋地震带以同样的强度及密度持续运动,到21世纪初叶,能够见到利武里亚洲的制高点,圣地亚哥、洛杉矶及蒙特里尔等地都可遥望其貌了。到2050年,整个大洲将露出洋面。

南极洲别称知多少

“荒凉的大陆”南极洲是地球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初,英国、挪威、俄国等国的探险家才纷纷到南极探险。目前,南极洲是地球上除考察人员外定居人口最少的荒凉大陆。六户智利人于1984年2月14日离开圣地亚哥前往南极洲,他们在那里生活两年,建立一个南极移民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南极洲移民家庭。

“世界的冰库”南极洲95%以上被冰覆盖,冰量占世界总冰量的90%,如果南极洲的冰全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50一70米,世界上许多沿海平原和岛屿、低地将被淹没。因此南极洲被誉为“世界的冰库”、“世界的冰箱”、“世界的淡水库”等。

“白色沙漠”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以下,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其降水大部分是雪。因此,人们往往用“白色沙漠”,来形容这个终年冰雪覆盖的大陆。

“矿产宝库”据初步调查勘探、南极大陆地下有220多种矿物,查尔山脉周围埋藏着厚度为100多米含铁量30一38%的磁铁矿,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磁铁矿床,如能开发,足够全世界使用200年。在维多利亚地带有储量很大的煤田。石油储量约400亿吨。

“企鹅之乡”企鹅是南极的象征,故有“南极的居民”之称。企鹅有流线型的躯体,站在那里,活象身穿白衬衣,黑燕尾服的绅士,所以又有“南极绅士”之称。

“蓝鲸食堂”南极洲是世界上产鲸最多的地区,由于近几十年来的捕杀正日趋减少。

主要种类有蓝鲸、虎鲸、抹香鲸、座头鲸等。蓝鲸是迄今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动物,有记录的最大一头蓝鲸,体长达34米,体重约170吨。蓝鲸的胃口最大,每天要吃四、五吨,常以体长只有4—5厘米的南极磷虾为食。

南极面临归属问题

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发现的一块大陆,但其归属问题一直未能解决。1959年12月1日,由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比利时、日本、阿根廷、智利和南非等12个国家和地区在华盛顿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全文共14条,为期30年,于1961年6月23日生效。如今为期30年的条约期满,南极大陆是成为少数大国的聚宝盆,还是成为各国共同享有的俱乐部?是作为各国纷争的场所,还是作为全人类和平利用的科研基地?南极正面临法律地位问题。

南极的法律地位问题,主要指关于南极的归属和管辖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存在着各种不同主张:①先占说,即谁先占领归谁;②疆域相邻说,即邻近哪国就归到其所有;③扇形理论说;④国际共管说;⑤托管说;⑥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说等。上述主张可归纳为两类:一类主张南极应处于各国领土主权之下;另一类主张南极不应划分给各国所有,而应实行统一的管辖。这些主张有的已被淘汰,有的尚有争论,均未被作为确定南极法律地位的原则。

有识之士认为:《南极条约》期满后,无论从经济、科研、战略和法律上,还是从国际关系方面考虑,都应将南极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总体规划,而不应将其分割为各国分别领有。

“南极点”雅趣

1太阳钟表在南极点上,观测太阳位置可知时间。天天在天边绕南极点画圆转圈的太阳,就是以南极点为圆心的“南极点——太阳钟表”的指针端点。因为南极点上的每个方位都相应着一天中固定的时间。太阳在地平线上的高度角则代表了日期(夏至日太阳高度最高,为235°,春秋分日为0°)。

由于南极点是全球经线的出发点和集合点,因而它本身没有经度,不属于世界上任何时区,任何人都说自己的手表走得绝对准确。因此往往发生这样的趣事:通讯中你向对方道的是早安,回答却可能是晚安。南极点接待(飞机)来访者吃晚饭,客人却以为吃的是早饭……。

2“白色沙漠”与晴空降雪南极点上天空云量不多。一年中平均有55%的日子是日平均云量小于3成的晴天,日平均云量多于8成的阴天只占32%。南极雪原上因气温特低而对流弱,一般难以见到温带和热带常见的积云,更不用说能产生雷电暴雨和积雨云了。所以南极内陆也从来听不到雷声。

南极内陆高原地区降水量十分稀少,南极点实测年降水量为10毫米,其他一般也不超过50毫米,与最少雨的沙漠地区相仿,因而不少人称南极雪原为“白色沙漠”。其实这种说法还有点道理:第一,极地气温低,大气中水汽含量极少,人呼出的水汽多而吸进的很少,因而也常有和沙漠中一样的干渴感觉。在这种干燥少水汽的条件下,过去考察留弃的火柴,二三十年后仍一擦就着。第二,极昼期间阳光连续照射雪面,雪面上一薄层气温上升,这薄层与其上严寒空气间的极大温差也能在雪面上形成和沙漠上类似的下现蜃景。第三,南极低温下的降雪不像花,而多呈粉末儿状,像沙子一样,不能捏雪球打雪仗。第四,南极雪原上甚至比内陆沙漠地区还荒无一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