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越过高山跨过平原
4627500000011

第11章 意外的收获

“这么说来你们是被流放的******?”,当我和瓦洛佳将身份告诉眼前的这些士兵们的时候,他们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们。

“在乌拉尔因为参加组织罢工和政治宣传活动我们被法庭判处流刑Sibirya。”对于自己的遭遇,我只能带着自嘲的口吻对他们述说。

“这年头要维护自己的信念是不容易的啊!”刚才在门口帮助过我们的那名士兵感慨道,“可要是没有一点信念支撑,就连活下去都困难。”

“是啊!我们都得忍受着活下去,无论面对怎样的困苦和黑暗,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我对着士兵点点头,同时也在勉励自己。

“好了,瓦莉娅,时间不早了。”瓦洛佳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我们该离开了。”

我站起来与士兵们道别,这个时候似乎可以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到某种期许,这决不时刚才见到他们时的样子。

我只好带着歉意对他们说道:“大家刚才帮助了我们,而我们却无以报答……”

这时一名上衣口袋别着钢笔,看上去有点学生气的士兵拉住瓦洛佳问道:“也许……也许将来你们会有所成就,如果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们到那时你们主张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或者称之为大同社会。”瓦洛佳回过头,对着他很认真地答复道。

“在建立这样的社会之前,工人、农民、还有兵士必须成为社会真正的主宰。”我又补充了一句。

“就是说,你们主张建立一个属于工人、农民,还有我们兵士的社会?”士兵指着自己,疑惑地看着我。

“就是这样的!这个社会的实现得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企求别人赐予。”说着我对那名士兵露出微笑,“这应该是我们大家的事业。”我说道。

……

面对着身后的列车车厢,同那些士兵挥手告别。想起今后要走的路,内心难免有些惆怅。

“瓦洛佳,你有什么打算么?”在心烦意乱袭来前我得把它们推给身旁的人。

“打算么……我想回乌拉尔去继续展开工作,不知道那儿的组织恢复得怎么样了?”瓦洛佳稍作考虑,把他的打算告诉了我。

而我的脑子里此时还是一团乱麻,正努力整理着,以便找到自己下一步的目标。

这时我想起了一个人,他从脑海中闪过,一下子打开了僵硬的思路。

“瓦洛佳,我想去东部一趟,暂时不回乌拉尔。”现在我确定了目标。

“去东部?你一个人么?”瓦洛佳看着我,表情像是不可思议?

“恩!是的,也算是一次锻炼吧?你还记得伊万么?”在看到瓦洛佳点头后,我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要开展宣传工作便要掌握许多材料,过去在乌拉尔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好,材料很缺乏,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国外的材料,也缺少人进行系统地翻译。伊万说的情况其实是很普遍的,我们要在各个民族的人民中间进行宣传,就得掌握材料,并且把材料组织成他们能够看懂的文字、能够理解的语言和逻辑。所以这次我打算去东部,一是为了收集材料,二也是为了与组织上取得联系,争取获得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瓦洛佳又对我点了点头,表示认可。“瓦莉娅,你有这样的打算很好。”他说道:“人确实需要锻炼,从乌拉尔到西伯利亚你已经成熟了很多,这次去东部肯定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谢谢你能理解。”

“路上要注意,多保重!”最后瓦洛佳紧紧地握住我的手。

“你也是,回去后得更机智地开展斗争,为了将来我们能够在一起,为了那一天,要活下去!”

在那个晚上我和瓦洛佳踏上了各自的历程,前面等待着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我们谁也无从得知。

……

6月初的江南还处在闷湿梅雨季节里,不过那儿的气候丝毫影响不了杨波少校的心情,因为此刻他正在一列北上的客车软卧车厢中欣赏着窗外的风景。

列车沿着京沪线刚驶离蚌埠,过淮河不久,铁路沿线的色调就逐渐由郁郁葱葱的绿色转为了单调乏味的黄土色。

没了观景兴致的杨波将注意力转移到刚才在车站里买的几只石榴上,都说这怀远石榴个大、皮薄、味甜。想到此他即动手剥了一只,掰下几颗果粒品尝起来,果真所传不虚。

不过石榴终归是石榴,一开始的甘甜过去后,就只剩下了那索然无味甚至有些恼人的籽。这感受勾起了杨波对海军学院毕业后这些年来自己经历的感慨--当初是多么的踌躇满志,很少有人能够在任上通过自学完成海军大学专业课程,他竟然凭着努力做到了,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考试,这使他被破格提升为上尉,并且在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内接替离任的枪炮官。但是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不久舰上的副炮组在一次训练中发生严重事故。虽然通过事故调查避免了成为直接责任人,但他还是被调离舰艇部队,之后几经周折才被安排进海军发展委员会,在那里一呆就是5年,现在年近30了,还是一事无成地混着日子。这正离他当年的志向--成为战列舰舰长,乃至舰队指挥官的海军生涯越来越遥远。

一想到这些杨波的眉头便不自然地皱了起来,他使劲摇了摇脑袋想驱赶掉这些另人烦恼的思绪。

最终少校将注意力转到了要进行的工作上,他从皮包中取出文件夹,刚要打开翻阅,便听见包厢外面有人在敲门。

“可以进来么?”门外传进来一个小伙子的声音。

“进来吧。”杨波合上文件夹,应了一声。

推门进来的果然是位年轻人,他指着杨波对面的铺位问道:“这是22号吧?”

“是的。”杨波冲它点了下头。

“谢谢。”那青年将行囊放到床铺上,坐到了杨波的对面。

接下来是十几分钟的沉默,那名青年似乎在看着窗外的景色,一直都没有出声。而他对面的杨波则索性拿出一份报纸打发时间。

“你来点石榴么?”杨波已经扫完了二页报纸,见小伙子的目光还停留在窗外,便将刚才剥的那只石榴递给他。

“不了,谢谢。”小伙子摆了摆手,将目光投向杨波,善意地打量起来。

“您是海军军官?”他注意到了杨波挂在床铺边挂架上的海军制服。

“是的。”杨波点了点头回应道。

“这太好了!我这里有点东西,您能看一下么?”在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小伙子立刻兴奋起来,只见他从行囊里拿出一本封皮已经很破旧的笔记本递到杨波面前。

“这里面的东西您也许会感兴趣。”见杨波有些犹豫,他又补充道。

“哦。”杨波从他手中接过笔记本,翻了几页。

“这是?”看着笔记本上的一堆草图和机械专业的术语以及计算公式,杨波没有反应过来。

“这是一种火炮控制系统,它能够直接与射击指挥仪联动自动解算出射击诛元,这要比海军现在所使用的PK-1这类半自动系统反应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年轻人连忙解释道。

“这真是不错的东西,是你搞的?”杨波的注意力离开了笔记本,他抬头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小伙子。

“不……”得到对方的肯定后,年轻人显然有些兴奋,不过他摇了摇头说道:“准确地说是我父亲设计的,我只不过帮了点小忙。”

“你父亲?”

“是的,我父亲。他原本是海军工程局的技术军官,5年前马六甲海战的失利,让帝国海军拙劣的炮术暴露无疑,当时的海军部正急切寻求一种能够使火炮命中率有本质性提升的方法,结合英国人建造无畏舰的消息,海军工程局提出了研制一种依靠机械计算器来统一指挥主炮射击的方案。那时海军部对这一建议很感兴趣,便批准了该计划,但是去年却突然中断了这个项目,因为海军部决定启用半自动的PK-1系统安装到新战列舰上。为此,我父亲曾经据理力争,但是那些官僚却对他丝毫不加理会。研究成果被拒之门外,这迫使父亲最后愤而辞职,离开了工程局。”

“射击指挥系统的重要性我非常明白,我当过枪炮官。目前我国新式战列舰上使用的是参考德国Kessler弹道解算器研制的PK-1系统,总体上与英国人使用的Dreyer系统类似。虽然已经取得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但是这套系统仍然需要十几个人操作,反应速度慢、误差积累大,需要频繁地调整解算器的参数才能提供可靠的射击诛元。”杨波娓娓道来,接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实说,如果你的这套东西能够得到应用,将是革命性的--提高了整套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精度也就意味着能够支持主炮在更远的距离上射击目标,这将引起一系列的战术变革乃至战舰设计的革命。但是说实在的,海军部否决这套先进的自研系统,而选择基于Kessler解算器性能相对较差的PK-1也是有原因的。”

杨波停了下来,看着对方,似乎在等待他的反应。

“恩,您说吧。”年轻人点头道。

杨波笑了笑,翻开那本笔记本指着其中一张草图给他说道:“问题就在这里,你看这些传动到解算器中的伞形齿轮组,它们对加工的精度要求很高,而这样的部件又需要很多,影响了整套系统的成本,并且无法保证任何使用条件下都能够可靠地运行,同样因为解算器与射击指挥仪之间是机械联动,所以对于整套系统在舰船上的布置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这自然不会取得海军部里那些保守官僚的认可,要知道相比提升性能,他们宁可选择简单可靠。同样基于传统的观点,他们信任人更胜过信任机器,这也是选择半自动系统的一大原因。”

“您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而且也正是当年导致这套系统下马的原因,但是现在已经有了改进的方案,所以希望海军部能够重新启用该系统和我父亲。”年轻人显得有些急切,他从杨波手中拿过笔记本,翻了几页,又摆回到杨波面前:“您看这个,我们把原先的机械联动部分改成了电报线,先通过一部信号转换器将射击指挥仪的参数转换成电报码,通过有线电报的形式传送到解算器,然后再用一套信号转换装置把传过来的电报码还原为机械信号通过伺服马达输入解算器。”

“您认为如何?”小伙子看向杨波,在等待他的回答。

而杨波则望着笔记本上的那个改进方案出神,“看来这次的收获不小呢。”他心里思衬着。

“怎么了?”小伙子有些不安地看向一语不发的杨波。

“哦,没什么。”杨波回过神来,尽量压抑着内心的兴奋。他调整了一下情绪,开口道:“实话实说吧,我是海军发展委员会的,这趟出差是去胶州海军军械厂,想必你听说过我国14英寸主炮主力舰的计划吧?”

“恩,听说过,应该是以日本向英吉利订制的‘金刚’级为假想敌的吧?”听到杨波提起新式战舰,小伙子立刻来了兴致。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杨波微笑着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接着说道:“如果能够争取到在新式战舰上安装你父亲设计的这种火控系统,那将是一个突破口。”

“真的!?那真是太好了。”小伙子听到杨波这样说,高兴得几乎要蹿起来。

“我只不过是提供给你一条信息,至于是否能把握得住,还要看这套系统的表现了。”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从刚进来时闷闷不乐的样子到现在的兴高采烈,杨波不禁又掰了几粒石榴送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