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22

第22章 观风地观

巽上坤下

【原文】

观①。盥而不荐,有孚若②。

【注释】

①观,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上坤下)。本卦下卦为坤,坤为地;上卦为巽,巽为风,风行大地,吹拂万物,喻君王巡视邦国,观察民情,施行德教,风化社会,所以卦名曰观。观,《说文》:“谛视也。”含观察、观看二义。

②盥,当读为灌,祭祀时用酒灌地以迎神。荐,献,指献牲。孚,同俘。(yóng),《说文》:“大头也。”孚,指俘虏的头被打肿了。

【译文】

观卦:祭祀时灌酒降神而不献人牲,因为用作祭祀的俘虏的头部肿了,不能用作祭品。

【原文】

《彖》曰:大观在上①,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②。观“盥而不荐,有孚若”③,下观而化也④。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⑤。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注释】

①大观,遍观,普遍观察。

②中正以观天下,此以九五、六二爻象爻位为据。

观的九五为阳爻而居上卦中位,六二为阴爻而居下卦中位,是为得位,像君臣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所以说“中正”。九五阳爻之下分列四阴爻,像君临万民,俯察民情,所以说“观天下”。

③《象辞》释“孚”为诚信,释“”为恭敬,与经意不符。

④下,臣民。化,感化。

⑤忒,《集解》引虞翻曰:“忒,差也。”

【译文】

《彖辞》说:君王在上,遍观臣民。下卦为坤,义为柔顺,上卦为巽,义为谦逊,观卦有柔顺谦逊的品德。九五、六二各居上、下卦的中位,像君臣守中正之道,而九五阳爻居于群阴爻之上,喻君王俯察民情,所以卦名为观。“国君祭神,灌酒而不献牲,但是虔诚而又肃敬。”臣民观摹而感化。看到四时运行井然有序,就能观察到上天神秘的原则。圣人根据神道来制定教化万民的理论体系,天下就能驯化服从。

【原文】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①,观民,设教。

【注释】

①省,《说文》:“省,视也。”方,邦国。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风行大地吹拂万物,这是观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周流八方的风,从而巡视邦国,观察民情,推行教化。

【原文】

初六:童观①,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注释】

①童,孩童,这里喻指幼稚无知。

【译文】

初六:愚蠢近视,对一般百姓来讲尚无大碍,但对于担负政治责任的君子来说,将会铸成大错。

《象辞》说:初六爻辞讲,愚蠢近视,这正是小人们的思想特征。

【原文】

六二:观①,利女贞。

《象》曰:观女贞②,亦可丑也。

【注释】

①,写窥同,窥观,犹言从门缝或孔穴中视物,即一孔之见。

②观,《象辞》释为女人暗中观察男人,把经意中属于认识论范畴的观察狭隘化了。

【译文】

六二:囿于一孔之见,这是有利于女人的贞兆。

《象辞》说:女人窥视男人,即使操行贞正,亦属可丑的行为。

【原文】

六三:观我生进退①。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注释】

①我生,犹本姓,这里泛指亲族。

【译文】

六三:观察亲族的思想动向,从而决定为政的措施。

《象辞》说:观察亲族的思想动向,从而决定为政的措施,这才未失去用人行政的正道。

【原文】

六四:观国之光①,利用宾于王②。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③。

【注释】

①国之光,国家最可宝贵、最可炫耀的东西。

②宾,宾客。这里用如动词,指作客。宾于王,犹言朝觐君王。

③尚,即上。尚宾,即上宾,犹言王室之宾客,国宾。

【译文】

六四:观察国家政绩风俗的辉煌表现。筮遇此爻,有利于朝觐君王。

《象辞》说:观察国家政绩风俗的辉煌表现,此来者为国宾。

【原文】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译文】

九五:善于观察亲族之意向,君子可以无过错。

《象辞》说:观察亲族之意向,就是观察天下万民的意向。

【原文】

上九:观其生①,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注释】

①其,他。其生,犹言他姓,与我生相对而言,泛指其他氏族,部落。

【译文】

上九:观察其他部族的意向,君子可以无过错。

《象辞》说:观察其他部族的意向,是因为尚未全面摸清情况,心不踏实,决心难下。

【解析】

此卦又是从有利于统治者的角度来劝诫他们从政要善于体察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与既得利益,保证权力地位的牢固。作者的用心不可谓不良苦,算得上是忠君之士。

历来的忠君之士大抵都以匡扶社稷、劝诫国君为己任,而历来的史传都把这样的人奉为供人景仰的爱国者。其中是与非,自有人评说。在他们的心目中,万众百姓是供君子大人驱赶的羔羊,民生疾苦和家国兴衰的价值只不过是用来烘托君子大人的神圣贤明。

但愿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观念里再也不要有君子与小人、为官与为民一类高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君子大人同样是肉身凡胎吃五谷杂粮,并不比百姓小人聪明多少高贵多少能干多少。

【故事】

时刻观察自己的生存之道,就要保持自己无愧于心的那份坦然,也要把握进退的时机,以免错失良机或者招致兔死狗烹。

范蠡明哲保身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班师回国以后,君臣设宴庆贺。乐师作《伐吴》之曲,曲中有词赞文种、范蠡之功,群臣大悦,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言观色,立刻明白了一切。他想: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兴越,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如今如愿以偿,功成名就,却不想归功于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见端倪。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若不及早脱身,日后难免遭来杀身之祸。想到这里,他便毅然决定急流勇退。

第二天,范蠡拜见勾践,说道:“臣闻‘主辱臣死’。20年前大王受辱于会稽,臣之所以不死,只是为了隐忍一时而使越国强大,如今吴国已灭,如果大王能赦免臣会稽当诛之过,我愿辞官,退隐江湖。”勾践面对此请,神情凄然,沉吟片刻,说道:“寡人依赖先生的力量,才有今天。如果先生留在我身边,我将与先生共享越国;倘若先生不遵我言,必将身死名裂,妻子为戮!”范蠡辅助越王多年,对他的心胸比较了解,对于宦海沉浮、世态炎凉也有较深的认识,明知“共享越国”纯系虚言,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于是他决然地对勾践道:“君行其法,我行意。死生惟王,臣不顾矣。”当晚,范蠡便不辞而别,携带家属侍隶和珍珠细软,乘着一叶扁舟,涉三江,入五湖,辗转来到齐国。

范蠡离开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于是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荣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文种见信,想到勾践称霸之后并不行灭吴之赏,而且与旧臣日益疏远,真是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再上朝理政。然而一切都晚了,勾践素知文种的才能,以为灭吴之后再无所用之,又恐他一旦为乱,无人可制。这时正巧有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于是勾践便赐给了文种一柄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于地下,去实行余法吧。”文种取剑一看,剑匣上写有“属镂”二字,知是吴王当年赐给伍子胥令其自裁的那柄剑,一腔悲愤涌上心头,于是仰天长叹,拔剑自刎。

《越绝书》评价文种、范蠡二人道:“(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又单赞范蠡说:“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诗人汪遵更是对范蠡盛赞有加,他写诗赞道:“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飚五湖风”(《五湖》),寄托了诗人对这位古代智士的倾慕之情。范蠡实在是春秋时期罕见的智士能臣,其大智大勇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