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31

第31章 咸泽山咸(2)

【原文】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①,刚柔皆应②,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③。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注释】

①巽而动,上卦为震,震义为动,下卦为巽,巽义为逊。因而本卦具有谦逊而又敢为的含义。

②刚柔皆应,本卦初六为阴爻,为柔;九四为阳爻,为刚,初,为下卦第一位,四,为上卦第一位,是为同位爻,两爻刚柔相应。九二为阳爻,为刚;六五为阴爻,为柔。又,九三为阳爻,为刚;上六为阴爻,为柔。九二与六五同位,分居下卦与上卦的中位。九三与上六为同位,分居下卦与上卦的上位。它们都是刚柔相应。

③高亨说:“‘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一句与‘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一句当互移其位,盖传写之误。‘终则有始’之有读为又。”

【译文】

《彖辞》说:恒,就是恒久的意思。恒卦的上卦为震,震为雷,性为刚;下卦为巽,巽为风,性为柔,上刚下柔,雷风相交,这是恒卦的卦象。谦逊而且敢为,是恒卦的品格。同位之爻刚柔相应,是恒卦的基本结构。恒卦的卦辞说:“通达,没有过失,吉利、贞正”,正是由于君子坚守正道,恒久不弃。卦辞说:“君子出行获利”,终则又始,至而又返,正是体现了天地之道恒久不已的义理。日月运行遵循永恒之道,所以光辉不息;四时运行遵循永恒之道,所以季节变化永不停息,圣人福国利民,坚持不懈,则可以教化天下,移风易俗。人们只要能洞察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永恒规律,就可以了解天地万物瞬息万变的情况。

【原文】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①。

【注释】

①方,孔颖达说:“方,犹道也。”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巽,巽为风,风雷荡涤,宇宙常新,这是恒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立于正道,坚守不易。

【原文】

初六:浚恒①,贞凶,无攸利。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②。

【注释】

①浚,挖土。浚恒,恒浚的倒装,犹言不停地挖土。

②始,高亨说:“始,疑借为殆。《说文》:‘殆,危也。’”这里指冒险,用如动词。

【译文】

初六:掘进不止,卜问凶险,没有什么好处。

《象辞》说:掘进不止之所以凶险,因为冒险求深,必遭崩塌之祸。

【原文】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①。

【注释】

①能久中也,此以九二爻位为据。九二居下卦中位,像人坚守正道。

【译文】

九二:没有悔恨。

《象辞》说:九二爻辞说没有悔恨,因为能坚守中正之道。

【原文】

九三:不恒其德①,或承之羞②,贞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注释】

①恒,常。这里用如动词,犹言坚持不懈,保守不怠。

②承,蒙受。之,用如其。羞,羞辱。

【译文】

九三:不能保持其德行,必然蒙受耻辱。卜问得艰难之兆。

《象辞》说:不能保持其德行,反复无常,无人信任,必然落到无所容身的地步。

【原文】

九四:田无禽①。

《象》曰:久非其位②,安得禽也?

【注释】

①田,通畋,狩猎。禽,泛指猎获物。

②久非其位,此以九四爻象爻位为据。九四阳爻而居阴位(第四爻为阴位)是处位不当。

【译文】

九四:畋猎无所获。

《象辞》说:长久处于不适宜的环境,怎会有收获?

【原文】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象》曰:妇人贞吉①,从一终也②。夫子制义,从妇凶也。

【注释】

①爻辞“贞”为贞卜之义。《象辞》释为“贞正”。

②从一终也,犹言从夫即终身从之。

【译文】

六五:操行一贯。卜得妇人吉利,丈夫则凶险。

《象辞》说:爻辞讲妇人操守贞洁则吉利,这是符合从夫以终其身的道理。丈夫则因事制义,其道多方,如果以妇德来约束男子,则必遭凶险。

【原文】

上六:振恒①,凶。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注释】

①振恒,恒振的倒装。振,振动。

【译文】

上六:久动不息,凶险。

《象辞》说:统治者朝令夕改,政令无常,其结果必所向无功。

【解析】

盼望过上好日子,而且盼望好日子长久保持下去,这是人们最普遍、最朴素的愿望,理所当然要卜问神灵这一基本愿望能否实现。

愿望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严峻的,日子并不好过。有天灾,天旱水涝,火患虫害,雷电霜雪,对农业生产、居家度日、出门经商都会构成威胁。也有人祸,朝政动荡,兵匪战乱,盗贼抢劫,平民百姓终日提心吊胆,生活难以为继。所以,古人的生活固然有田园牧歌的一面,而更多的却是生产繁忙,生活艰辛。

其实,任何时代的生活都有各自的难题和烦恼,哪里有恒常不变的舒适美满日子。现代人虽然在物质方面远胜于古人,却面对着物质对人的异化和吞噬,日子同样不好过。但是,疲惫的现代人已没有了向上苍祈祷的虔诚了。

【故事】

天行其道,观其所恒才能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真金不怕火炼,螳臂也很难挡车。

明代贤相李贤

明代贤相李贤,邓州(今河南邓县)人。明宣德八年(1433)中进士,奉旨赴河清视察蝗灾,授验封主事。他为人正直,对民间疾苦深有了解。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李贤看到塞外进关投降者有万人,这些人在京城居住,每人每月实支十七石五斗粮食,而官府里的指挥使月俸为三十五石,但实支只有一石,一个降人相当十六个半京官。李贤上奏要求解于决这种不合理状况,英宗没有采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军侵犯边关,大同吃紧,英宗朱祁镇为了振奋军民斗志,决定“御驾亲征”。这时,李贤已经从考功郎中升为文选扈从,跟随英宗亲征瓦剌。由于太监王振瞎指挥,英宗在土木堡蒙难,成了瓦剌军的俘虏,明军50万人马土崩瓦解,李贤脱险回京。英宗落难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乱成一团,幸亏有于谦、于直等大臣的努力,总算把“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难关度过了,经皇太后的同意,另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景帝,改年号为景泰。

李贤在景泰二年(1451)二月,给景帝上正本十策,也就是当好皇帝的十条方策:一、勤圣学,二、顾箴警,三、戒嗜欲,四、绝玩好,五、慎举措,六、崇节俭,七、畏天变,八、勉贵近,九、振士风,十、结民心。景帝非常喜欢李贤的“十策”,让翰林院书法家写成条幅,放在殿堂左右的屏风上,以便随时都能看到这十条。这十条实际上成了景帝表明自己心迹的行动纲领。

李贤得到景帝的鼓励,更加积极进谏。他奏请朝廷改善边备废弛的状况,兵部尚书于谦建议景帝把李贤的奏章发给边将阅读,以示策励。景泰八年(1457),景帝病危。当时,被瓦剌放回的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徐有贞、石亨等几个大臣搞了一次请英宗复位的活动。这几个人因此受到英宗的重用,而景帝时的大臣则大都受到迫害。英宗对李贤仍很器重,任命李贤为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共同参与机要工作。李贤一身正气,气度端凝,向皇上禀报、奏对皆中机宜,深得英宗倚重。

这一年山东饥荒,英宗召集李贤、徐有贞商议,准备发粮款赈济灾民。徐有贞认为,发放赈灾粮款,大多被各级官吏中饱私囊,李贤说,不能由于官吏的中饱私囊就不发放救济款,而坐视百姓死亡。这是因噎废食。英宗很欣赏李贤的观点,决定增加银两,做好赈济工作。石亨等人与徐有贞争权,并且忌恨李贤等御史对他们的议论,于是就向英宗诬告徐有贞和李贤,英宗竟听信谗言,将徐、李贤与于谦的交往并不亲密,他们之间也曾有政治分歧。但李贤从内心敬佩于谦的勇气、才干、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在于谦被冤杀后,李贤下决心要为于谦讨回公道。但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没有公开站出来反对。后来,李贤利用时机在明英宗面前揭露徐有贞、石亨等人筹划的夺门之变的阴谋真相,于谦的不白之冤得以昭雪。

李逮捕下狱。正好这天风雷骤作,李贤得释,谪为福建参政。还没起程,王某奏请挽留李贤,结果李贤留任吏部左侍郎,过了一个月,又重新担任尚书直阁。经过这一折腾,英宗更加信任李贤,李贤这才敢如实地把石亨等人所谓“夺门复位”的真相揭穿。原来,没有这些人的“夺门”,英宗也是可以复位的,他们抢在景帝咽气之前搞了一出“复位”闹剧,实在没有必要。他劝谏英宗辨忠奸、远小人。英宗彻底明白了“夺门复位”的内幕后,对朝廷上下进行了一次清理,共清除冒功者4000余人,朝野均为之大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