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40

第40章 损山泽损

艮上兑下

【原文】

损①:有孚,元吉,无咎,可贞②。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③,可用享④。

【注释】

①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上兑下)。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有大泽浸蚀山根之象。所以卦名曰损。用以警戒社会:剥民则损害国基,损人则伤于德行,损益之问,不得不慎。

②孚,同俘。贞,卜问。可贞,称心的卜问。

③曷,高亨说:“借为,馈食也。”簋(guǐ),盛饭的圆器,如同饭盆。

④卦辞记录三占:有孚、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虽事不相关,但主题统一,表示损中有益,同属吉利。

【译文】

损卦:筮遇此卦,将有所俘获,大吉大利,没有灾难,是称心的卜问。而且所往将获利。将有人送来两盆食物,可享口福。

【原文】

《彖》曰:损,损下益上①,其道上行。损而“有孚②,元吉,无咎,可贞③。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亨。”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注释】

①损下益上,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彖辞》以山比喻统治者,以泽比喻下层群众。它认为剥损人民奉养统治者,是天经地义之事。下文“损刚益柔”其义与此同。

②孚,信,中。这里当指适中而言,即节度。与经意不同。

③贞,《彖辞》释为中正,犹言稳定。

【译文】

《彖辞》说:损,征赋于百姓而奉养贵族王公,这是国家法度,由统治者制定而广泛施行。征赋百姓,但能“有所节度,则大吉大利,太平无事,可以稳定社会。有所举动必获其利。祭祀鬼神,也可以只用两簋食品,因为这是依丰歉而定”。征赋百姓,奉养王公贵族,虽然是国家法度,但有时也裁抑王公贵族的利益,而赈济民困。总之损上益下,损下益上,应因时制宜,制衡得当。

【原文】

《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欲。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可见山下有泽是损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泽水浸蚀山脚为戒,从而制止其忿怒,杜塞其贪欲。

【原文】

初九:巳事遄往①,无咎。酌损之②。

《象》曰:巳事遄往,尚合志也。

【注释】

①巳,《释文》:“巳,虞作祀。”《集解》本作祀。遄(chuán),《释文》:“遗,速也。”

②酌损之,此当针对祭品而言,祭品过丰,即剥民过甚,酌损之,亦属无咎。

【译文】

初九:祭祀大事,得赶快去参加,这才不会有灾难。祭品过丰,可以酌情减损。

《象辞》说:“祭祀大事,得赶快去参加”,这是体现了敬畏鬼神的心意。

【原文】

九二:利贞。征,凶。弗损,益之。

《象》曰:九二:利贞,中以为志也。

【译文】

九二:吉利的卜问。征伐他国则凶。因为这样作对于他国非但不能损伤,反而有利。

《象辞》说:九二爻辞讲的吉利的卜问,因为九二之爻居下卦中位,像人行事以处正守贞为心。

【原文】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①。

【注释】

①一人行,高亨说:“行上疑脱志字。志行,谓其主张得以实行。疑,谓主张分歧,不得不实行,意见相对。”可备一说。无“志”字与文义亦无碍。

【译文】

六三:三人同行,难免意见分歧,必有一人被孤立。一人独行,孤单无助,则主动邀人作伴。

《象辞》说:一人独行,凡事自作主张,事无掣肘。三人同行,遇事各持己见,滋生疑惑。

【原文】

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①,无咎。

《象》曰:“损其疾”,亦可喜也。

【注释】

①使,使人祭祀。易学名家李镜池说:“卜辞说使人于某,是使人往祭之意。如‘使人于沚’,‘使人于河’。”有喜,高亨说:“古人谓病愈为有喜,因其为可喜之事也。”

【译文】

六四:要消除疾病,赶快求巫祭神,病就会有好转,必无灾难。

《象辞》说:“求巫祭神消除疾病”,也是可喜之事。

【原文】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①,弗克违,元吉。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也。

【注释】

①朋,朋贝,即钱币。其时以贝十枚为一串,称朋,十朋,即贝一百枚。十朋之龟,言价值昂贵。

【译文】

六五:有人送给他价值十朋的大龟,这不能拒而不收,得龟用于占卜这是大吉之事。

《象辞》说:六五爻辞讲的大吉大利,因为上天保佑他,赐以灵龟,所以大吉。

【原文】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①。

《象》曰:弗损益之,大得志也。

【注释】

①臣,这里指奴隶。铜器铭文每说锡臣多少家,知奴隶以家计算。无家,当为单身奴隶。

【译文】

上九:不要减损,不要增益,一任其旧,没有灾难,卜问得吉兆。筮遇此爻,有所往则必获利,将得到一单身奴隶。

《象辞》说:不要减损,不要增益,公允执中,如此行事,平生志愿当能实现。

【解析】

损与益,一减一增,被当作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既是对立的,又可以相互转化;或减或增,或减中有增,增中有减,或不增不减。如何取舍,如何抉择,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在对立双方中寻求一个恰到好处的度,是我们的祖先喜欢并擅长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们从不走极端,从不抓住一方面紧紧不放,也不习惯穷很究底或以毒攻毒,雪上加霜。这让人不由自主联想到走钢丝:主旨是保持平衡状态,稳住不致掉下来;向左边斜了就往右一点,向右边歪了就往左倾一些,不偏不倚正是所需的“度”。

国人传统的智慧、技巧、知识都用在了保持这个恰到好处的度上。人生的过程仿佛就是一个走钢丝的过程,虽然很累,但四平八稳,没有大起大落,大灾大难,于是就心安理得了。

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守的。它排斥进取、冒险、冲刺、拼搏,固守自我封闭的心态,好静不好动,使人老态龙钟,生气全无。

【故事】

兵不厌诈,以胜敌为要,虞诩增灶迷惑羌人,极尽巧妙。

虞诩以弱示强

兵无常势,必须虚实互用,长短交施,弱则示之以强,强则示之以弱。

以弱示强、虚张声势的谋略,早在东汉的虞诩就已运用自如了。

虞诩是东汉武平(今河南鹿邑县)人,字升卿。安帝(107—125)在位时,邓太后认为虞诩有将帅之才,就任命他为武都(今甘肃及陕西之一部分)太守。

当时羌人入寇武都,分别在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峭谷(今陕西宝鸡县南)阻断虞诩上任的道路。虞诩就停驻不进,并宣布要上书朝廷,请求派兵支援,等援军一到就挥军进发。

羌人听说之后,就分兵抄掠邻近各县;而虞诩则趁羌人兵力分散,日夜急驰,一日之中急行一百多里。他又令士兵各造两灶,而且每日增加一倍,羌人不敢进逼。有人问道:“孙膑是以减灶诱庞涓,这是为什么呢?”虞诩说:“目前敌众我寡,行军迟缓就容易被追上,行进又快,敌方一定心存恐惧,不敢来追。孙膑示弱欺敌,而我示强欺敌,是因情势不同的缘故。”

到了武都之后,虞诩兵力不满三千,而羌兵却有一万余人,群起急攻。虞诩这时就下令,让士兵改用强弩,而且是二十支强弩共射一人,所以每射必有杀伤,羌人大惊之下只好撤退。而虞诩则一鼓作气,出城追击,斩获甚多。

第二天,虞诩动员所有士兵,要他们从东门出去,再由北门回来,但进出之时换穿不同的服装,而且来回好几趟。羌人无法确知虞诩的兵力,内部就产生疑虑而松动了。

虞诩预料羌人必然退兵,就事先派五百名壮兵在附近埋伏,结果羌人果然一路奔逃,这些伏兵乘势掩袭,大破羌兵,斩获甚多。羌人于是溃散,南入益州(今四川广汉市)。战后,虞诩观测地形地势,建造了一百八十处堡垒,并且招还流散的民众,赈济贫户,武都郡就因此而安定了。

羌人,古族名,又称西羌,最早载于甲骨文卜辞,意指西方牧羊人。商周时已遍布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带,部分入中原定居。商末曾随周武王伐纣。秦汉时部落众多。东汉时,“西羌”专指羌人中内迁定居于陇西诸郡的一支。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间,羌人居住分散,多以游牧为主。但与汉人杂处者,则早在战国、秦汉时已逐渐定居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