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42

第42章 泽天

兑上乾下

【原文】

①:扬于王庭,孚号②:“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③。”利有攸往④。

【注释】

①(guài),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上乾下)。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有洪水涨上天之象。洪水滔天,必冲决堤防,所以卦名曰。,《序卦》:“者,决也。”

②扬,《礼记·乐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干,兵器,今犹干戈连语。干扬,即以兵器为道具起舞。即所谓武舞。孚号,即呼号。

③戎,武装,这里指军事行动。即戎,犹言投入战斗。

④利有攸往,李镜池说:“是占行旅,不连上读。”

【译文】

卦:王庭里正跳舞作乐。有人呼告:“有敌人来犯。”邑中传来命令:“出击不利,要严阵以待。”筮遇此爻,出外旅行则吉利。

【原文】

《彖》曰:,决也。刚决柔也①。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②。“孚号有厉”③,其危乃光也④。“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⑤。

【注释】

①刚决柔,本卦初、二、三、四、五爻均为阳爻,为刚;仅第六爻为阴爻,为柔。阳刚强盛,阴柔弱小,故曰“刚决柔”。

②“扬于王庭”二句,《彖辞》认为本卦上六为阴爻,居于五阳爻之上,是小人凌驾群贤,阴柔凌驾群刚之象。

③孚号有厉,《彖辞》解“孚号”为号令。解“厉,为严厉。正缘它所理解的小人“扬于王庭”的意思而来。

④危,危险。

⑤长,增长。卦下五爻皆为阳爻,为刚,再上进一位,则全卦之爻皆阳,阴柔彻底消退。比喻去尽小人,留得满朝君子。

【译文】

《彖辞》说:,就是决断的意思。卦刚众柔弱,刚能决胜于柔。上卦为兑,兑义为悦;下卦为乾,乾义为健。刚健而又和悦,敢于决断而又能和睦相处,这是卦的品德。“小人被举用于王庭”,这是因为上六阴爻居于全卦阳爻之上。“小人窃位,发号施令,声厉词严”,小人得势,蕴藏着危机,而且是普遍的危机。“邑中传来命令说出击不利”,因为发兵出战,崇尚武力,这是穷困之道。“利有所往”,是说上六之爻,孤悬独立,阳刚之爻再增进一步,则全卦纯阳,意味着小人消退,君子得势。

【原文】

《象》曰:泽上于天,。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译文】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可见泽水上涨,浇灌大地,是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泽惠下施,不敢居功自傲,并以此为忌。

【原文】

初九:壮于前趾①,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注释】

①壮,借为戕,即伤。

【译文】

初九:脚趾受伤,仍然继续前进,将因为脚力不胜而遭致灾难。

《象辞》说:脚力不胜而继续行进,将遭灾难。

【原文】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①。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注释】

①惕号,惊碍。莫,古暮字。戎,这里指兵戎之灾。恤,担忧。

【译文】

九二:恐惧地惊叫,夜间有敌来犯,但不足为患。

《象辞》说:有敌来犯,不足为患,因为九二之爻居下卦中位,像人得中正之道。

【原文】

九三:壮于①,有凶。君子独行②,遇雨若濡,有愠③,无咎。

《象》曰:君子,终无咎也。

【注释】

①壮,借为戕。(qiú),颧骨。

②,借为,急定貌。

③濡,湿。愠,恼怒。

【译文】

九三:颧骨受伤,这是凶象。君子匆匆忙忙地独个儿行路,碰上了雨,全身淋湿了,令人很不快,但没有灾难。

《象辞》说:君子匆匆忙忙地独个儿行路,但最后没有灾难。

【原文】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①。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注释】

①次且,借为趑趄。马融说:“却行不前也。”

【译文】

九四:臀部受伤,走起路来踉踉跄跄。牵羊上路,悔恨丢失了羊儿,这是由于对别人的告诫不相信。

《象辞》说:行路艰难,因为九四阳爻而居阴位,像人处境不利。对于别人的告诫不相信,说明听觉虽好,但不明事理。

【原文】

九五:苋陆中行①,无咎。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②。

【注释】

①苋,王夫之《周易稗疏》:“苋,山羊细角者也。”《说文》苋部:“山羊细角者,从兔足。”陆,借为,跳而跑。中行,道路中间。

②中行无咎,《象辞》解“中行”为行中,犹言行中正之道,与经意有异。光,借为广。

【译文】

九五:细角山羊在道路中间蹦蹦跳跳,筮遇此爻无灾难。

《象辞》说:行中正之道,仅称无灾难,大概是没有将中行之道推广施行。

【原文】

上六:无号①,终有凶。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注释】

①无号,高亨说:“无,当作犬,形似而误。号,哭号。古人以犬号为凶兆。《墨子·兼爱》下篇:‘昔者三苗大乱,犬哭于市。’是其例。故爻辞言:‘犬号,终有凶。’”《象辞》认为无号即无号令,与经意有别。

【译文】

上六:狗在哭叫,预兆着终将有凶险之事。

《象辞》说:国无号令,其势必遭凶险,说明国运衰微,终不可保。

【解析】

看来,古人过日子很少有安定团结的时候,随时都可能受到外敌入侵,随时都会有伤亡疾病的威胁,因而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松懈。居家度日是如此,外出经商是如此,寻欢作乐也是如此。一句话,任何时候都要有备无患。

存在着不安定的因素,便会产生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才会设法寻求各种防范措施。这一卦所讲,不是防天灾,而是防人祸;不是防自己人,而是防外族。这种忧患意识,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中断过,并且早已深入到了整个民族的深层意识之中。

有了这种忧患意识,不断学会保护自己,才经得起种种磨难。正像犹太民族一样,三千年流离失所,在胆战心惊的恐惧心理笼罩下度日,却没有一刻忘记过为重新建立家园而奋斗,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曾经强大过,又何以在近代落伍了?这里面有太多的话可说,怎能是一个忧患意识所能解答。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的确是焦点所在,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我们远古的祖先们那里。

【故事】

阳刚不断增长,志士能人拜相封将,但是不能太过极端,祟尚武力只会走向穷途末路。

李靖出将入相

唐朝初年,人才济济,文武齐备。但若论出朝为将,入朝为相,既通兵法,又善征战者,就要首推李靖了。

李靖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六年(571),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本名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三原)人,出身于官僚家庭。

青少年时期的李靖,姿貌魁伟,并受到良好教育,有文武才略和远大的抱负,曾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要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业,以取富贵,何必去做咬文嚼字的书生!”李靖的话并不是少年狂妄,他的舅父、隋朝名将韩擒虎经常和他谈论兵法,每每赞不绝口,曾说:“可以与之谈论孙、吴兵法的,除了李靖还有谁呢!”那时李靖才二十岁左右。大约在隋文帝后期。李靖进入仕途,最初做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功曹,是一个地位很低的小官。后来在三十岁左右,到兵部做员外郎,地位也不算高,但在朝廷中,他却以超群的文武才略,深得吏部尚书牛弘、宰相杨素的赏识。牛弘曾经赞叹说:“李靖,王佐之才也!”意思是说李靖具有辅佐皇帝的才干。杨素有一次拍着自己的座位,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言外之意,李靖将来一定能做宰相。

隋炀帝大业(605—618)末年,李靖出任马邑(今山西朔县)郡丞,丞在郡中地位较高,仅次于太守、通守。当时,由于隋炀帝的昏庸残暴,奢侈腐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又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广大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起义的烽火遍布各地,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乘机起兵。占领州郡,称王称帝。李靖在马邑,觉察到太原留守李渊正在密谋策划起兵,便前往江都(今江苏扬州),准备向在那里巡幸的隋炀帝告发。不料走到长安,道路阻塞不通,只好滞留长安。大业十三年(617),李渊终于在太原起兵反隋。他乘瓦岗军与镇守洛阳的隋将王世充正在争夺河南,关中兵力空虚之机,迅速抢渡黄河,攻占了长安。李渊在长安俘虏了李靖,决定把他处死。临刑之际,李靖呼喊说:“你李渊起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以成大业,为何以私怨而斩壮士?”李渊一听,知道李靖不是寻常人物,再加上李世民又站出来为他说情,这才免他一死。李靖从此归附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实现了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遇主逢时”的愿望。

武德二年(619),唐高祖稳定了在关中地区的统治,并且占有了巴蜀地区(今四川)后,即以关中为根据地开始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他一方面命秦王李世民经略北方,一方面派赵郡王李孝恭等人经略荆州地区(今湖北荆州地区)。当时的荆州为梁王萧铣所盘踞。萧铣是南朝梁皇室后裔,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起兵,占据了长江中游地区,势力范围东起巴陵(今湖南岳阳),西抵三峡,北自汉水中游,南极交趾(今越南北部),建都江陵(今湖北江陵),拥有精兵四十万,是当时南方一股极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李靖经过深思熟虑,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向李孝恭提出了攻取萧铣的十条方略。李孝恭把李靖的方略上报给唐高祖,唐高祖极为赞赏,决定加以采纳。于是,便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同时又考虑到李孝恭没有指挥过大规模战争的经验,又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长史,让他担负战争的具体指挥工作。从此,李靖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