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恐怖环境的呼唤
46359500000019

第19章 正视灾害、善待自然(3)

从人类生态系统的角度,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种植庄稼、果木、蔬菜、林木;喂养牛羊、家禽、鱼虾等等,并在收获之后食用它们。这是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文化规律的。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我想,提出生态伦理学的问题,不是否认人类的生存,而是由于人类活动已经造成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出现加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现象,因而需要制定一种新道德原则和规范来调节人对等自然的行为。这就是保护环境和保护生命的道德原则。

也就是说,保护环境不是反对人开发利用生物,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告诉人类应调节自己的行为,把开发利用自然限制在不破坏自然的限度内。这又是可能的,必要的。

那么,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应以什么为尺度呢?我们认为:(1)人类对待生物的行为,应以维护物种的存在为标准;危害物种生存的行为是不道德的;(2)人类对待生态系统的行为,应以维护基本生态过程、保护生物圈的生态平衡,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为标准。为此,人类有责任完善生态系统,保持和增进维持生命的能力,任何破坏和损害生物圈的整体性和生产力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行为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生物和其他自然资源。人类的目标是保护地球上人和生物的生存条件:(1)保护地球上基本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保持生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世界上所有遗传物质都要受到保护。从而能够保证人类对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这里的道德目标,不是人类主宰和统治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既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又保护生物圈的健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繁荣与进化。

绿色的地球是人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人和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园中,生物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人类不能以主宰者的身份,力图去控制和统治其他物种,而应当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类对生命和自然采取一种谨慎和谦恭的态度。这样,人类或许可以成为其他物种的领导者,共建地球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共建美好家园

自从宇航员描述他们在宇宙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就像一艘美丽的宇宙飞船之后,有科学家把地球称为“人类宇宙航船——地球1号”;加拿大作家麦克卢汉则把它称为“地球村”。

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很方便地把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地区联系起来,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越来越国际化地发展,好像偌大无比的地球一下子变小了,成为一个小小的村落。

于是便有“地球村”之说。这表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进步。

在城里出生和长大的人,很难形成“村”的概念。当他心目中的世界超出他的父母、家人及家庭以后,极目所见,是喧闹的人群,望不到边的高楼大厦,没有炊烟,没有马牛羊和鸡犬之声,没有青翠的树林和收获季节金黄的庄稼,没有高山和小溪,到处是他不认识的人。

我的老家住在广东东部山区,那是一个小山庄。但是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昆仑村。村里百十户人家,大多数是同一个姓氏的人,大家都非常熟悉。民居沿着山坡修建房屋。屋后有茂密的树林。房前便是庄稼地。这是一个四面群山环抱的小盆地。从东北的山凹里流出一条小溪,从西北山凹里流出一条小溪,两条小溪汇集在村子的中央,然后由东南方向的山凹里流走了。

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山庄。小时候,我常在小溪里钓鱼,在山坡上采野果、捕老鼠,逮小鸟儿。那是非常有趣的。生活在这里的几百口人,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许多人活动半径不超过100里地,这就叫“村”。这是我上中学之前的世界。

后来我在县城上中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城”?有几条小街,街道约有3米宽。说起来真让人见笑,在世界地理课本里,有一幅巴黎市街景的素描图,但我对着那里街道中间的一排树,就产生了纳闷儿:“街上怎么还长着树呀?”因为我生活在县城也不过是一个小山村。这是我当时的世界。

再后来,我去省城读大学,经过几天几夜的火车,我才超出了“村”的界线。直到有一次坐大轮船,航行在一望无边的海洋上,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世界之大。

可以这么说,认识地球之大,我用了好几十年时间。但是,这还只是从它的空间规模来说的,指它超出“村”的界限。地球之大,更重要的是要从它的质量上去认识。这是未来认识的任务。

好啦,在我认识地球空间之大过了不久,人们又把这么大的地球称为“村”,叫“地球村”。当然,我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就像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人们把运动健儿居住和进行体育比赛的地方叫“亚运村”一样。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自给自足的小村落。

人们把这么大的地球称为“地球村”用以表示地球是有限。

我们绝不可以小看了人类认识的这个飞跃。就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说,人们从认为地球很大,地球上的资源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再到认识地球之小,它就像宇宙空间的一艘飞船,叫“地球村”,这种认识上的进步,用了人类200多年的时间。但是,有了认识上的这个进步,才有可能使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它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飞跃。

因此,于光远教授提出“地球之小与地球之大”这样的问题。他认为20世纪科学的进行,我们认识了地球之小。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21世纪的科学,我们要认识地球之大。

这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有不同的任务。

我们在这里的整个话题,是从地球之小出发的,我们要在这个小小的“地球村”里世世代代地繁衍生息下去,绝对不能把它弄脏了,破坏了,要把它完好地交还给后代。这是持续发展思想的来源。

因此,“地球村”的意识是在认识地球之小的基础的一种“全球意识”。

从政治上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它是多么强大的超级大国,它也不可能在不考虑别的国家的情况下单独地做出政策决定。现在已不再是由一两个大国主宰世界的时代,而是各国结成伙伴关系相互依存的时代。

在经济上,有所谓“全球村经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联成一个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开发市场,形成世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经济体系。全部经济生产、技术、劳力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形成经济的国际化,包括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世界性的商品市场形成),技术和劳动力国际化,投资和金融国际化(世界性的资本市场形成)。这样,世界经济变成单一的国际性经济,任何一个大公司,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经济的联系和竞争之外;如果被排除在这种国际经济联系之外,就可能被抛弃而落伍。

这种全球村经济又叫“无国界经济”。现在已经有许多大企业,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产品销售。这是一个全球性经营的开发体系。正像人们描述的,“它把整个世界当作车间和销售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或者哪里有商品市场,因而能获得利润,企业就设在哪里,在那里生产和销售商品,不考虑国界”。这样的企业以及它的产品,很难指明它的国籍。因为它是国际资本的企业。它的口号是:“生产全球性产品,为全球客户服务”。

例如莱曼牌汽车。它由联邦德国设计;发动机在澳大利亚或韩国制造,变速器由美国和加拿大生产;金属薄板由日本生产;燃油泵在美国制造;无线电设备在新加坡生产;最后在外国组装成完整的汽车。这样,莱曼牌汽车很难说是哪一个国家的产品,很难贴上哪一个国家的标签,它是“无国界产品。

在环境方面,一个国家的烟囱里,排放出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随着大气环流,吹到别的国家,在别人的土地上下酸雨;一个地区排放的氟里昂,破坏整个地球的臭氧层;一个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为地球增温;一个地方大量砍伐树林,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许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

因此,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每一个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一个地方的人的活动可能影响别的地方的人的利益;发生在遥远的地方的事情,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影响;生活在地球村的所有居民,被一种共同利益联系起来,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因而“地球村”的所有公民应该结成一种伙伴关系。就像俗话说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就是“全球村”意识。

这种“全球意识”还有一种含义。这就是不仅地球村的所有村民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中,大家是伙伴和朋友。而且,人类和其他生物也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中。人只是这个家园的一个成员。人类和其他生物也是伙伴和朋友。

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属于我们;相反,我们属于地球”。

因此,人类建设家园的努力可以称为建设“地球村工程”。这里有人类社会的目标,实现文化价值的目标。人类的利益要受到尊重,以便不断地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其他生命在“地球村”的生存也要受到尊重,人类负有保护地球生态过程和自然界的多样性的责任。

也就是说,“地球村”工程的目标,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人、其他生命和自然界共同繁荣。

共建绿色家园“地球村”的工程,蓝图已经拟就,号角已经吹响,人们已经开始行动。

但愿,重建绿色家园“地球村”的工程进展顺利,当这一工程竣工之日,每一个人都能说一声:“我曾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