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科学伴你行-神奇的通信技术
46360200000005

第5章 通信的来龙去脉(2)

这些信箱竖立在主要交叉路口,每日从箱内取信3次。不幸的是人们开始不知珍惜和保护信箱,那些扰乱社会治安的人竟卑劣地把粪便倒入信箱恶意破坏,信件被弄得污秽不堪,此外,还有老鼠和一些寄生虫在信箱中咬坏信件。由于上述原因,街头的信箱曾一度停止邮政业务,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约在1800年才被重新使用。

显然,从意大利和法国出现信箱时间来看,意大利是早于法国,所以发明信箱这个荣誉应属于意大利。

意大利和法国出现信箱后,18世纪末,普鲁士国王费雷德里克邀请法国邮政专家到柏林帮助重建邮政事业。信箱在普鲁士也随之被广泛使用。1836年信箱传到了比利时,1852年英国也出现了信箱。

邮政信箱最早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木箱,后来包上了一层金属板,在之后的100年间,经历了不断地改进,有的加上了各种标记,标出了邮政注意事项,有的则涂上油漆,加以装饰,带有标志,放置在群众方便的地方。

最早的信封

写信要用信封,可是你知道信封是怎样诞生的?最早的信封是什么样子的?最早的信封出现在何时、何地?

古代邮寄信件的包装方式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公元前3000年,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的亚述人和尼罗河边的埃及人,采用泥版信装在泥制的外套里,这泥制的外套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以后人们还把动物皮和羊皮纸写成的信卷成一卷,外边用皮条捆扎起来,然后再用火漆封缄。皮条火漆封缄就组成了信封。

我国古代没有纸张时,公私“简牍”(公文或书信)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粘土,然后盖上印章,以防私拆。这种封缄办法流行于秦汉时期。

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当魏晋之后,纸、帛盛行,用绳捆、泥封信件的办法,逐渐被纸、帛信封所替代。

据史料记载,唐代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儿子又是驸马,被皇家封为汾阳郡王。尽管他高官厚禄,地位显赫,但生活却很节俭,每次收到书信后,总把用过的信封,改制后再继续使用。由这一故事可见,信封在我国唐代,就很盛行了。

关于欧洲纸信封的出现,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19世纪的欧洲,一些贵族的公子哥儿小姐们,时尚到海边度假。海边的一个书店老板布鲁尔还兼职为游客代发信件。当时的信件是没有信封的,只是写在纸上贴上一定的邮票就可以了。日子一久布鲁尔发现有的女士特别爱写信,而她们写的信多数是寄给自己情人的。尽管她们对他很信任,可是在长长的邮路上也难免“泄密”。因此有些女士害怕信的内容被外人窃知而不写信了,善于动脑筋的布鲁尔心想:如果能有一只纸袋把信封在里面,这样既可方便信的投寄又可将信的内容保密。

布鲁尔经过一番苦心钻研,按当时他店里出售的信纸大小,设计了一种信封。寄信人只要将信封口子封上,信中的秘密便万无一失了。

布鲁尔发明的信封得到了游客的欢迎,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布鲁尔书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了。到了1820年,这种信封便开始定量地生产了。1844年,两个伦敦人制成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机器。但当时信封的规格、纸质和式样还未统一。

信封流通后,起初邮局对装寄信件的信封尺寸大小没有严格的要求。邮局收寄的信件大小不等,给邮局分拣信件带来很大不便,还影响了邮件的传递速度。

随着邮政事业的迅速发展,信封大小问题已成了各国邮局共同关心的事了。于是1979年10月26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18次万国邮政联盟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修正的万国邮政公约,其中有一条就是有关统一信函的标准问题。

我国有关部门按《万国邮政公约》第一部分《适用于国际邮政业务的共同规则》中的规定:长方形涵件,长度不小于宽度的20142倍(近似值)。普通信封的最小尺寸长140毫米,宽90毫米(公差2毫米),最大尺寸235毫米,宽120毫米(公差2毫米)。根据这一标准,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封”标准。此标准中除了信封尺寸外,还对信封纸张质量及糊缝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强调无论是生产信封单位,还是自行印刷信封使用的单位,都不得在信封的正面或背面印有广告之类的宣传文字或图样。从此,我国邮政事业上信封的标准化正式走上了统一、规范的道路。

信封规格的统一,对信函处理的自动化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我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有趣的首日封

首日封是一种特殊的信封,贴上当天发行的纪念邮票,盖一个注明日期的精美纪念邮戳,首日封名贵之处就在于这种邮戳只盖一天。

真正出于集邮的目的而专门邮寄首日封信封是美国于1909年9月25日开始的。这一天发行了赫德森—富尔顿2分邮票,一位有心的私营文具商为此制作了纪念信封,即首日封。但当时没有明确出现首日封叫法,也没有正式开展这项活动。

世界上第一枚首日封是1923年9月美国集邮家乔治·林搞起来的,他贴了当天邮局发行的已故美国总统沃伦·哈丁的纪念邮票,并在信封左下角印上文字说明收藏起来,他竟成了世界公认的首日封的鼻祖。如今这枚首日封已成珍品。

从此以后,首日封收集者越来越多,而首日封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致、美丽,并富含保存价值。首日封一般也不再交邮局邮寄了,而是由邮局或集邮部门专门发行,收藏者直接收藏。美国在1937年还使用了第一枚刻有“首日发行”字样的邮戳。

美国政府为了纪念登月者,在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时,由宇航员在登月舱内,用特制的邮戳,加盖在事先带去的信封上,这便成了惟一的从月球上发出的珍贵的首日封。

我国是在1957年底发行《治理黄河》纪念邮票时正式发行首日封的。

由于首日封与邮票密切相关,因此首日封上一般都印有与邮票相关的图案与文字说明,它有效地补充、丰富与加深了邮票的内容,它不仅提高了相关邮票的欣赏、收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邮政的发展历史,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况且,首日封是邮票发行首日的标志,过后是不可追补的,这正是收集它的乐趣所在,所以首日封已成为集邮爱好者收集的主要对象之一。

邮政编码

随着社会的进步,邮政事业飞快地向前发展着,邮政信函数量也成倍成倍地增长,邮件分拣仅依靠人工熟记地名、按地址投格的古老分拣方式,已难于适应速度和质量的要求,改进邮局管理已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德国邮政职工一马当先于1942年首先想出用两位数字表示邮区的不完整的系统,这是邮政编码最早的雏形,也是邮政通讯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发明。

接着英国的邮政职工在1957年7月把国内一个个不同地名分别编定为一个有规律的四位数的编号系统,并把它端正地写在信封的固定位置上,这样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了。

由德国邮政职工创造、美国邮政职工改进的这种编码是为着实现信函分拣的自动化而制定的邮政通信地址的代号,人们把它称为“邮政编码”。

英国是最早实行邮政编码的国家。从60年代起,各国的邮政部门对邮政编码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到了80年代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这种制度。如今,国际邮政行业把是否实行邮政编码,作为评价一个国家邮政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我国邮电部门1978年吸取外国经验施行了“邮政编码”,并于1980年7月1日在全国推广。我国的“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码”制,对全国每个投递区分别编为6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代号,即所谓“六码”。六位数字分别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邮区、县市和投递局“四级”。主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市,最末两位代表投递区。

利用“邮政编码”使用自动信函分拣机,每小时可分拣信函2万件以上,相当于10名分拣员的工作量,并可以保证分拣质量。有了“邮政编码”且不说使用自动分拣机,就是用手工分拣,看编号投格,也比看文字要简单得多。可见分拣员把“邮政编码”称为“不需要任何网络知识的分拣手段”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邮票的来历

公元1410年左右,即明代永乐年间我国出现了民间的民信局,人们寄信寄邮包开始通过民信局交付邮费委托投寄。按当时民信局的规定,邮费都是由寄信人交付一半,收信人交付一半。应付邮费由发信人或民信局在信件上写明,如“沪至宁酒力付讫,宁至鄂照例”等字样(这里的酒力和下面讲到的酒资、号金等均指邮费报酬的意思)。当时也有在寄信的时候就付清全部邮费,不过寄信人要在信件上批明“酒力付讫”等字样。还有人在寄信人交寄时不付邮费,待信件寄达后由收件人交付全部邮费的,一般这样情况要在信件上批明“酒资照例,号金照例”等字样,送信人根据此批语向收信人来收取邮费。

19世纪初,西欧各国也采取由收信人交付邮资的办法,邮资费按路程远近而定,在信件上填明应付数目,由送信人来收。

不管是寄信人交付邮费,还是收信人交付邮费,总是比较麻烦,弊端也不小。

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某地曾发生一起拒付邮费的故事。

一辆邮政马车在一个小村上停了下来,邮差手举一封信,高喊收信人爱丽斯·布朗姑娘的名字。名叫布朗的姑娘跑了过来,接过信略微看了一下信封后就把信退还给了邮差。“对不起,因为我付不起邮费,请把信退回给寄信人吧!”

当时英国寄信的规矩是,邮资是由收信人一方付的,如果收信人不付邮资,信便退到寄信人处。

邮差见布朗姑娘本人在场,不肯付邮资,两人便争执起来。

这时,正好有位名叫罗兰·希尔的人路过这里,他问清了情况,就代姑娘付了邮费,并把信递给了姑娘。姑娘对希尔说:“谢谢您,我的确渴望收到这封信,因为它是我未婚夫汤姆寄来的,几个月前他去伦敦找工作了。”

接着她停了一下,说:“只是我们约定,在信封上注有‘+’号表示平安,画有‘○’则表示已找到工作,并已凑足了结婚费用。因为这信封上已注明了记号,所以我就让邮差把信退回去,这样也可省掉一笔邮资!”

希尔是在邮局工作的,他就是后来主管英国邮政的官员。希尔既为这对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而感到高兴,同时也感到当时邮政的收费制度很不科学。

于是希尔针对当时的邮政制度的弊端,在1857年写出了《邮局改革——其重要性和实用性》一书,提出了预付邮费的办法。他的具体设想就是用一张“凭证”贴在邮件上表示邮费已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