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探究丛书-沙漠
46364000000016

第16章 向沙漠进军(4)

乔木和灌木在防沙治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乔木因其树形高大,防风能力强,主要被用于农田防护林。在大部分沙区,在无灌溉条件下,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乔木容易形成小老头树,因此不宜大面积营造乔木林。灌木树种一直是防沙治沙中优先考虑的树种。虽然农牧交错区属于典型草原区,但由于地貌条件和地表覆沙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占优势的植被类型为以蒿类灌木为主的沙生植被。在干旱区,应种植旱生和半旱生灌木。因此,灌木群落在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农牧交错区和干旱区的绿洲边缘区居于优势地位。与乔木和草本相比,一般来说,灌木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稳定性好、耗水少等优点。据研究,2—3年生的沙拐枣,根深可达3米,根幅达6.5平方米,其发达的根系既可以牢牢地固定流沙,同时又能创造一个稳定的小环境。另外,在干旱、半干旱区,冬春季节干旱少雨,风力强劲,风沙危害最为严重,此时草本植物已经枯萎,难以对地表进行有效防护,而灌木仍然可以比较好的发挥其防风固沙作用。当然,单纯种植灌木也不是最佳选择,从生物学角度看,灌草结合的群落结构更为稳定,而且防护效果也更好。

因此,在农牧交错和干旱区绿洲边缘区营造防风固沙应该灌草结合。

(八)西北干旱区荒漠化成因与防治对策

1996年完成的全国荒漠化土地普查表明,中国荒漠与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3%。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荒漠化扩大的速度愈来愈快。从50年代到70年代,以年均1560km2速度扩大;进入80年代,每年扩大面积增加到2100km2;近年来,平均每年沦为沙漠化的土地,已扩大到2400km2以上。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已成为制约一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防治沙漠化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与荒漠化进行长期的斗争。

荒漠与荒漠化现象主要为干旱或半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产物。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干旱区,如河西走廊、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等巨型内陆盆地,荒漠分布最广,荒漠化现象也最严重。按一般规律,荒漠地区地势平坦且辽阔,气候极端干燥,降水极少,日照强烈,日夜温差很大,风力很强而且持久。

这里主要特征是基本无地表水体,植被稀疏,一般动物难以生存,形成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根据不同成因地貌上的差异,荒漠又可分为沙漠(沙质荒漠)、戈壁(砾质荒漠)、岩漠、泥漠、盐漠等等。“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如绿洲或草场,由于天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原来的耕地或草场,逐渐演化为荒漠的过程。1990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罗毕召开的荒漠化评估会议上,明确指出荒漠的概念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造成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所谓土地退化是指:土地作物生产减少,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资源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地表出现不利于发展生产的地貌形态,如沙丘等等。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天然作用形成的荒漠化一般演变过程非常缓慢,例如气候干旱化,往往要经过几百年或上千年的时间;而人为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可造成严重后果。目前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迅速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作用,即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有主导地位。

人类活动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很多,例如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无科学依据的大规模垦植、拓荒以及草场过度放牧等等。但很多地区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开发不合理造成的。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是最突出的一个实例。石羊河年均径流量约12-15亿m3,主要流经武威与民勤两个盆地。建国以来在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山区河川径流量,基本上全部被拦截,导致山前平原地下水补给逐年减少,溢出带泉流量严重衰减,原泉灌系统被迫改为井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武威地区耗水量的迅速扩大,下游民勤盆地的来水量,由50年代的5.47亿m3,急剧下降到90年代1.5亿m3左右,导致下游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河灌改为井灌,地下水位大面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土壤盐渍化面积不断扩大,大片灌木林、沙棘林衰败死亡,草场退化,绿洲退缩,大片耕地撂荒,并被沙漠所替代。因而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沙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在黑河流域也出现类似的情况,上下游之间由于水资源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矛盾更为严重。黑河上游主要在甘肃张掖境内,而下游弱水则属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弱水最终流入居延海。黑河年均径流量约15亿m3,过去流入额济纳旗约8亿m3,但自80年代以来,由于张掖地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黑河下泄水量大幅度减少,特别是近五年下降到2亿m3左右,使下游河流断流,历史上著名的东、西居延海均在地面上消失,成为戈壁、沙漠。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造成大批浅井干涸报废。约近40万公顷的天然乔、灌木次生林枯萎消亡,沙化、盐碱化的土地面积扩大到约35万公顷,约占全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54%。沙漠化、荒漠化现象急剧漫延扩张,额济纳旗绿洲濒于消亡的危急关头。

新疆许多内陆河流,也遭到类似的命运。由于中、下游各类水工建筑大量消耗水资源,造成下游流量严重衰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例如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河,原流入罗布泊湖,1943年湖面面积为1900km2,1962年缩小为530km2,现已全部枯竭,成为一片荒漠。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终端玛纳斯湖,1968年面积尚有550km2,现已全部消失。艾比湖已由1958年的1070km2缩小为570km2。以上干涸的湖泊,已大部分为沙漠所取代。新疆最大的塔里木河,年径流量达49.8亿m3;近年来由于上游大量引灌,到中游仅余9.5亿m3,减少81%,使下游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8m,地下水的含盐量(矿化度)大幅度升高,使大面积的胡扬林、红柳林相继大片死亡。据统计0.7万公顷农田充耕,2万公顷草场覆灭,随之而来的是沙漠入侵,使原来长达300km的“绿色长廊”,大部分沦为荒漠。据统计近30年来全疆沙漠面积扩大了3.4万km2,使340万公顷的土地和草原被沙漠所吞没。新疆由于次生盐渍化而弃耕的土地,也达67万公顷左右,成为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报载,1997年4月15日西北地区爆发了一场范围广大的沙尘暴,兰州、银川等城市沙尘弥漫,不见天日,并波及华北、华东等地区。有关专家认为,上述沙尘暴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形成的。近20年来,沙尘暴天气不论是发生频率或强度,均逐年有所增加;特别是1993年5月5日在河西走廊发生的那次黑风暴,直接经济损失7亿元,兰新铁路中断一星期,金川有色金属公司被迫停产,沙漠向前推进8m,如果不积极采取防治荒漠化措施,那么今后沙尘暴的影响范围将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综上所述,西北干旱区沙漠化、荒漠化的迅速发展,虽然存在多种原因,但水资源开发不合理往往成为主导因素,这又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央一再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良性循环;防止由于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是干旱地区维护生态环境的主要基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如果为了发展经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只考虑局部地区的利益,那么就会导致全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又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除了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控制草原垦荒,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外,最重要的一环,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即每条河流实行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特别是河流上、下游之间,对农业用水与城市及工业用水,实行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地表水与地下水必须综合利用,统一调度;积极保护绿洲,保持绿洲外围地区的生态用水,维持全区的生态平衡。为此必须加强和树立节水意识与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和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加强科学研究,依靠科技进步,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九)中国北方沙尘暴现状及对策

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10余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给交通运输、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世纪之交(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元月1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又出现强沙尘暴,兰州市出现浮尘。今年3月底以前,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西部已出现沙尘天气9次之多。3月中旬,南京市也出现沙尘天气,引起人们的恐慌。为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委托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派出专家,并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合作,分兵两路,分别对甘肃河西走廊、阿拉善高原强沙尘暴区和内蒙古中部北京沙尘天气的尘源区作“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本次考察的目的是探索近期我国沙尘暴频频发生的原因,追寻沙尘暴的源区,提出减轻沙尘暴危害的对策。

1.我国沙尘暴出现的特征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

沙尘暴的发生一般需要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3个条件。裸露地表富有松散、干燥的沙尘是沙尘暴形成的物质基础;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是沙尘暴形成的必要气象动力和热力条件。

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3~5月,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1000~2500米,严重时可达2500~3200米。

上述源区是生态保护、防沙治沙、沙尘暴监测和预测的重点地区。春季和午后应是监测和预测的重点季节和时段。

2.沙尘暴发展的趋势

总体说来,我国沙尘暴从50年代以来呈波动减少之势,其中60年代和70年代略有上升,80~90年代在减少中有回升;2000年更是急剧增加,强或特强沙尘暴达到9次之多,为近50年之最;截止3月底,2001年已出现两次强沙尘暴过程。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这种趋势值得我们严加注意。

上述变化趋势可以从生态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找到初步的解释。

沙尘暴频频发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我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65.3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土地沙漠化东西部有很大的差别。以贺兰山为界,以西受西北干旱气候控制,缺少降雨,土地利用为绿洲灌溉农业区。沙漠化的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是水资源调配不当,下游农耕地因缺水撂荒或沙漠与绿洲过渡带的盲目开垦、樵采及过牧引起,或草场因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天然植被死亡,风蚀量增大。东部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夏秋有一定量的降水,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农牧交错带,冬春干旱季节,由滥垦、草场严重超载或过牧退化、樵采引起,以农耕地土壤沙化、砾质化、灌丛沙漠化和沙地活化为主要形式。

从气象条件看,70年代末期后,冬季东亚大气环流出现突变,高空东亚大槽偏东偏弱,致使沙尘暴源区冬春风速减小,再加上80年代中期后厄尔尼诺事件盛行,所以80~90年代沙尘暴次数偏少;以后因东亚大槽逐渐回复到它的正常偏强状态,使风速加强,同时1999~2000年已转为拉尼娜年,因此2000年沙尘暴急剧增加,另外内蒙古、南疆及河西走廊等地沙尘暴年代际频数的增减和雨量减增也有较好联系。

综合考虑到中国北方近期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未得到遏制;全球增温会使地表解冻期提前;内蒙古中部及西北区东部的干旱还无明显减缓迹象,但河西西部及南疆前10年偏湿的势头倒有减弱之势;再考虑到目前已经出现新一轮沙尘暴活跃的迹象,所以未来沙尘暴可能将处于活跃期。

3.北京沙尘天气

近年北京出现的沙尘天气多为扬沙和浮尘,少见的沙尘暴强度也较弱,例如,2000年4月6日出现的当年最强沙尘天气,最大风速14米/秒,最低能见度500米,属一般性弱沙尘暴。

据统计,1971~1998年,出现扬沙次数355次、浮尘111次、沙尘暴25次,分别占74%、21%、5%。

解放后,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前期北京的沙尘天气在波动中逐年减少,大风较多的70年代也是如此,出现了“有风无沙”现象。但从1998年起,沙尘天气明显回升,2000年出现12次,接近60年代(1995年12次、1966年20次)水平。

应用各县沙尘天气统计资料,把北京的沙尘天气划分为扬沙、浮尘、扬沙———浮尘、大风———浮尘、沙尘暴5种类型。类型分异与台站所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综合各台站风沙天气类型,地球化学、重矿物等分析追踪结果和典型沙尘天气过程气象云图显示,得出沙尘物质来源的结论:扬沙为就地起沙,永定、潮白、御栖河古沙土沉积和城市建设弃土为主要沙尘来源;沙尘暴及浮尘物质主要来自上风向沙尘暴多发区,内蒙古高原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农牧交错带旱作农耕地和退化草原是沙尘物质的最主要提供者。

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制约,上风向沙尘进入北京有3个主要通道,俗称“风口”,它们是关沟、潮白河和永定河河谷(或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