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46449800000012

第12章 门罗公园研究所

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

——爱迪生

(一)

1876年,29岁的爱迪生从纽瓦克市迁居到纽约城外40公里远的门罗公园。在这里,他从事发明实验约10年,一直到1886年。

这个实验地点是父亲塞穆尔选定的,实验室的建筑则是由爱迪生亲自设计的。这里环境优雅,配套设施齐全,非常适合作为研究使用。

爱迪生将这块新的实验基地命名为“门罗公园研究所”。他为这所新设立的研究所配备了大量先进的科学设备,价值达4万美元,并扩充了图书馆。门罗研究所的建立,不仅在爱迪生一生的事业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美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创举。因为这是美国第一个有组织的工业科学研究机构,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

对于研究所及自己的定位,爱迪生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认为,门罗研究所的任务,就是研究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然后设法研制出满足这种需要的东西来。他相信,研究所可以根据发明新产品而盈利。至于自己,爱迪生做了这样一番自我评价:

“我只是纯粹的发明家。不论是我的研究,还是我的试验,其目的都是为了发明一种具有商业用途的物件。我认为,称我为科学发明家,而不是机械发明师,也许更合适。”

将实验室当成一个商用的专业研究组织,这在当时还属于一个开创性的新鲜事物,因此受到科学家和企业家们的质疑。一方面,科学家对这种过于“唯利是图”的研究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企业家们对以科学发明的方法来发展工业难以置信。

不过,爱迪生根本不在意人们的看法,只要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地干下去。一些致力于科学发明的人才也成为爱迪生志同道合的朋友,跟随他一起来到了门罗实验室。其中,有两个人与爱迪生的合作最为默契,一个人英国人巴特勒,他做事细致认真,刚好弥补爱迪生的冲动毛躁,并且总能准确地领会爱迪生的构想,将它转化为详细的图表;另一个是来自瑞士的克鲁西,他心灵手巧,能够根据爱迪生粗略的描述和巴特勒绘制的草图,制作出各种精良的机器和设备。

爱迪生认为,“发明的最佳方法,就是充分网络足智多谋的天才,然后把他们组织起来,完全地去追求他们的目标”。因此,这个研究所后来也成为美国许多大型工业研究机构的前驱,对美国重视实用科学研究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说:

“爱迪生的发明工厂是地地道道的工厂,他打算在工厂里将发明变成大规模的买卖,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虽然这个工厂办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中,但它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个完全的研究所或科学思考的退隐地。正如火炉工厂把能够制造火炉各种部件的工人调集到一起一样,爱迪生是要把能够制造一项发明物不同部件的人调集到了一起。”

在门罗实验室,爱迪生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一样,一切都由他说了算。而他所作出的决定,基本上都是根据他的个人兴趣和爱好。这也让他的实验室日常管理和项目开发显得有些随心所欲,缺少章法。爱迪生随时都会冒出新的想法,然后让手下人马上去实施,而不是等第一个项目进行完,再开始新的项目。所以,他们常常同时进行好几个项目,有的项目也会最终会因为爱迪生自己失去了兴趣而不了了之。

不过,爱迪生这种随意无拘的个性也影响了整个实验室的氛围。爱迪生的热情、能力,以及他那兴高采烈的精神,时刻都让这个组织的成员处于一种积极的进取状态之中。在工作的时候,大家都很投入;但闲暇时,大家会在一起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在实验室的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一架风琴,每当工作告一段落,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弹琴、唱歌、抽雪茄。

(二)

早在1870年10月,爱迪生就宣称:

“从此以后,每次发明我都要做一份完整的记录。”

来到门罗公园研究所后,爱迪生的这一习惯保留了下来。从发明构思之初到产品模型的制作完成工程,爱迪生都认真地进行记录,有时是简单的几句话,有时是一幅草图,有时是几个公式,形式不拘。

爱迪生还准备了一个有200多页厚的笔记本,不论是与朋友进餐还是闲聊,只要想到一种新的思路,哪怕只是很朦胧的想法,他都会马上拿出笔记本记录下来,并用草图的形式将其简单地表现出来。他的大脑几乎没有停止思考的时候,好像每时每刻都能产生新的创意。有的时候,他一天中会不下十几次地在笔记本上记录新的方案,一个本子往往用不了多久,就被各种线条、图表和字符填满了。

据统计,爱迪生一生中共做了大约3400多本笔记。它们至今都保存在爱迪生国家历史博物馆当中,成为研究爱迪生发明过程的宝贵资料。

在有了自己的研究基地之后,新的发明接踵而来,新的产品也一个接一个地从工厂里被制造出来。其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以前的纽瓦克工厂。

1876年,美国费城举行了百年纪念展览会,展出了近100年来美国的各种发明成果。其中也包括爱迪生的发明成果,但当时并未占有显著的地位。当时参加展览的人们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爱迪生不久以后就发明出了电灯、电话、留声机、电影等等,轰动了整个世界,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以至于爱迪生被尊称为“门罗公园里的魔术师”。

1876年2月,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完成了电话的发明,正式向美国政府申请发明电话机的专利许可证。在同一天,伊莱莎·格雷也完成了这项发明,正式申请专利许可证。而格雷的申请只比贝尔晚了2个小时。

因此,世界上最早申请“以电线传送声音”发明专利权的是贝尔。但是,它的音波极其微弱,必须将它放在耳朵边仔细听,才能听到对方说话,否则就听不清楚。因此,在参加费城发明博览会时,贝尔的电话因为声音太小,大家都认为不过是一个玩具,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

但贝尔并不甘心自己的发明只被当做玩具,为了让电话能在公众中得到推广,他开了好几次演讲会,宣传电话的使用优点。尽管阻力重重,但最终贝尔的努力还是有了效果,电话终于渐渐被人们认可。

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送往美国波士顿的《世界报》,这标志着电话已为公众所认可。

同年,贝尔又成立了贝尔电话公司,电话从此开始飞速发展。

西方联合公司的威廉·奥顿董事长听说贝尔成立电话公司的消息后,十分不安,他担心自己的电信事业会因此受到贝尔公司的影响而渐渐衰退。因此,他专程到门罗公园找到了爱迪生。

“爱迪生先生,你对贝尔发明的电话有什么意见?”

“我觉得还是不行。如果他能做得更好,那将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它并没什么用途。”

“老实说,我今天来拜访您就是为了这件事。爱迪生先生,您知道,贝尔最近成立了一家电话公司,那么他必然也会对电话进行改良,最终发展成为电话事业。一旦电话发达了,对于电信事业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所以,爱迪生先生,我想请您尽快将电话改良成实用的东西,来帮助我的公司渡过难关。拜托您,务必要帮这个忙。”

奥顿非常着急地向爱迪生说了一大堆好话。爱迪生考虑了一下,答应改良电话,但他声明,改良电话的用意与贝尔先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是想制造出一些世界上所有人都深感需要的东西,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所以他很愿意为改良电话而尽力。

(三)

其实早在贝尔向专利局申请电话发明专利时,爱迪生就已经开始留意研究电话技术了,只不过他当时手头项目繁多,没有及时将研究进行下去,所以错失先机。现在既然有人投资支持,再加上爱迪生自己也不甘人后,所以他欣然接受。

爱迪生的研究重点是送话器,当时爱迪生还没什么经验,也没有书本可以参考,因此只能凭自己的想象进行。他觉得,贝尔的电话系统是由人的声音产生必要的电流,因而电流十分微弱;而爱迪生认为,应该将人的声音作为用来开闭控制任意强度电流的阀。另外,贝尔的电话中,导线传送给电话机的只是原有的弱电流;假如电流通过初级线阀时产生的是更强的电流,这样就能使通话的距离从原有的几英里一下子提高到数百英里。

根据这一设想,爱迪生设计制作了一种类似杯状的发送设备,里面有一个半导体的圆扣,两面与铂盘相连,一只固定在膜上的橡胶筒紧靠铂盘,对它产生压力,从而改变半导体圆扣的电阻值。

接下来就是怎样才能让声音传递得更清楚响亮。为解决这一难题,爱迪生进行了无数次实验,相继研制出50多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的送话器。但他始终不满意,还是坚持不懈地寻找新的材料进行实验。

一天晚上,爱迪生像往常一样,在工作台前忙着做实验,没注意到煤油灯的灯油已经所剩无几了。不一会儿,灯就灭了,一缕青烟轻盈地升起,灯罩马上就被熏黑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工作台上,爱迪生愣愣地看着眼前已经熄灭的煤油灯,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灯罩上的这层炭黑,能不能用在送话器上呢?

爱迪生觉得,这个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了,但他还是尝试了一下。以往的经验证明,许多实验的成功就是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成功的。

爱迪生小心翼翼地从灯罩上刮下一层炭黑粉末,然后将它涂在小小的圆盘上,再将圆盘装入话筒。结果他惊喜地发现,从话筒中传出来的声音比以往要清晰、响亮好多倍!

爱迪生欣喜若狂,他将这个发明成果命名为碳阻电话送话器,并将其在纽约到费城之间长达100多公里的线路上进行了试验,结果无论是通话距离还是声音的清晰程度,都远远地超过了贝尔的电话。

可以这样说,学术上成功地发明了电话的人是贝尔,而在实用上成功地改良电话的人,是爱迪生。

1877年4月,爱迪生申报了碳阻电话送话器的专利。西方联合公司以10万美元买下了爱迪生的专利权。爱迪生要求公司不要一次性支付给他,而是在专利有效期的17年内分期付款,每年付给他6000美元。

后来,爱迪生解释了自己的这一要求:

“我的雄心比我手中的钱要多得多。我知道,如果这笔钱一次性交给我,我就会一次全部花在实验上,所以我要让自己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样,在17年内,我保证在生活上不至于遇到太大的困难。”

不过,由于当时包括贝尔在内的许多科研人员都在致力于电话的研究,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争议纠纷,所以爱迪生的申请也被搁置下来。

(四)

自从用上了爱迪生发明的碳阻送话器,电话事业迅速发展起来。一向称霸通讯业的西方联合公司,借助雄厚的资金大规模地发起了商业攻势,与贝尔电话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他们大肆宣传称:

“本公司拥有独一无二的、具有最新装置的优等电话设备。”

在很短的时间内,报纸、旅馆、铁路等领域的电话业务都被西方联合公司控制在名下。贝尔电话公司的用户得知这个消息后,都纷纷要求获得同样性能的设备,结果导致贝尔公司四面楚歌。为此,贝尔与爱迪生之间也发生了争执,而且愈演愈烈。

1878年秋,爱迪生的碳阻送话器被送到英国进行试验,并在英国皇家学院进行了表演。在试验时,线路的一端用的是爱迪生的送话器,而另一端的收话器却是贝尔的电磁系统。因此,贝尔在伦敦的代表雷诺兹上校马上提出警告:除非爱迪生今后停止使用贝尔装置,否则将指控他侵犯专利。

爱迪生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表示要设计出一种可以绕过贝尔专利的电话接收机。于是,他立即停止对白炽灯的研究,与全体研究人员一起全力以赴地进行电话技术的攻关。

3个月后,爱迪生便绕过贝尔的电磁系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声音效果更好的收话器。

1879年4月,这种收话器与碳阻送话器一起被送到英国皇家学会表演,结果大获成功。

在这次表演之前,爱迪生就在英国成立了爱迪生电话公司伦敦分公司,与当地的贝尔电话公司唱起了对台戏。两家公司经常为了争取客户而展开白热化的竞争。在伦敦的屋顶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家公司的安装工人故意将对方的线路弄出故障;一旦两方相遇,就会如仇人一般,甚至大打出手,惊动警察。

事实上,两家公司当时谁也没有绝对的技术优势。贝尔公司的听筒性能优良,但送话器不行;爱迪生公司的送话器虽然领先,但听筒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当时双方主要是较量谁的维修工作更佳。

为了占领英国市场,爱迪生对派往英国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考核。他安装了一座交换台,配备了10台新的电话机。在考核前,他亲自出马,不是截断某部电话的线路,就是把它的部件搞乱,或者让电极变污。他对参加考核的人员说:

“不论是谁,如果能够连续解决10个故障,每个故障平均不超过5分钟,谁就可以马上去伦敦。”

就在爱迪生与贝尔的电话之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时,1879年9月,英国邮电大臣约翰·曼纳斯博士突然宣布:个人电话公司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后才能营业。

面对共同的行业危机,爱迪生和贝尔两家公司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握手言和。1880年6月8日,双方在伦敦的分公司合并为联合电话公司,同时申请了30年的经营许可证。在合并后,爱迪生从公司中获得了3万英镑的股份。联合电话公司的成立,终于让爱迪生与贝尔之间的电话之争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