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46449800000005

第5章 独立办报

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斗争的生活。我极端重视由斗争得来的经验,尤其是战胜困难后所得的愉快;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进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爱迪生

(一)

火车每天在进入底特律车站后,都要在那里停留6个小时。每当这个时候,爱迪生便迅速打理好自己的生意,然后匆匆地赶到底特律公共图书馆去看书,那里有1.6万多部各种各样的藏书。

爱迪生一进入图书馆,便静静地坐在一旁看书,直到下午火车开车前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图书馆里的藏书让爱迪生大开眼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里的书全部读完。有了这个目标后,他就有计划地按照书架上排列的顺序依次读下去。而且每次读书时,还边读边做笔记,同时脑袋里还思考着各种做实验的方法。这样等到回到休伦港后,他就能用新的方法做实验了。

不论刮风下雨,爱迪生每天都到坚持到图书馆看书,所以图书馆的管理员对他很熟悉,都亲切地称他为“小书虫”。

有一天,一位管理员走到正在埋头做笔记的爱迪生跟前,问他说:

“你每天都来这里看书,现在看了多少书了?”

“我已经读完第一架上的两层书了。”爱迪生说。

管理员听了,有些不相信,但看爱迪生严肃的样子,知道他没说假话,他不由得佩服起这个少年的读书毅力来。

不过,管理员却不赞同爱迪生的读书方法。他问爱迪生:

“你的精神的确可嘉,不过你这种读书方法并不可取。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是按照书架的次序读的。我希望自己能够读完这里所有的图书,所以我就打算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读下去。”

“听我说,孩子。”管理员听完,坐在爱迪生旁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读书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不应该只追求所读的数量。没有选择地什么书都读,效果往往不好,还会浪费时间。所以,我建议你以后应该选定一个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阅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这句话让爱迪生深受启发,他开始懂得学习要有明确目的的道理。从此以后,爱迪生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书阅读。果然没多久,效果出来了,他觉得自己简直如虎添翼,新掌握的知识在不断地拓宽着自己的视野。

除了读书,还有一件事爱迪生始终从未忘记、从未间断的事,那就是他的化学实验。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爱迪生通常都累得筋疲力尽,可一回到家中的实验室,他就忘记了身心疲劳,埋头做起刚刚掌握的实验来。

可是,爱迪生每天回家都很晚了,做实验的时间很有限,他总觉的时间不够用。如果能把实验器材等每天都带在身边,随时随地地做实验,那该多好啊!

当时美国的铁路已经很发达了,但火车仍是旧式的,也就是由储藏室、抽烟室和载客室三节车厢组成。其中的储藏室又分为三个房间,分别是放货物和行李的、放邮件的以及一间休息室。这间休息室由于空气不流通,几乎没有人去那里休息。

于是,爱迪生就打起了这间休息室的主意。

说干就干,爱迪生鼓起勇气向列车长说了这个请求,没想到列车长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只是叮嘱他小心使用,不要损坏了里面的东西。

爱迪生高兴极了,第二天就把他的实验器材和各种药剂等搬上了火车。最初只有一点点药品,后来他把卖报攒的钱都用在购买实验器材上,器材也日渐增多,空闲的休息室慢慢也变成了一间完整的车厢实验室了。

(二)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1861年,美国围绕解决黑奴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这场内战,引起了美国民众的高度关注。

这时,报纸成为人们获悉前方战事、了解亲人状况的唯一途径。每天刊载战争消息的报纸都被一抢而空。面对这种情况,爱迪生想,如果他能预先得知这类消息,再进行一番宣传,那么一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买报纸。

于是,爱迪生就找到了《底特律自由报》的排版工人,与他们约定,在报纸付印前让他先看一遍清样。这样,爱迪生就提前知道了第二天报纸的内容,据此来判断能卖出多少份报纸,然后再决定买进报纸的数量。

这年4月初的一个下午,爱迪生在底特律车站里看到一群人正在看布告板上的新闻。他在读到一条新闻后,了解到许多人的夏伊洛战役中死亡,心想:“这可是一条大新闻!”

爱迪生马上跑到车站的电信室,对电信员说:

“拜托您,请您马上拍电报给各站,要他们在车站的布告板上张贴夏伊洛激战的消息!”

但由于不是站长的命令,电信员有点犹豫。爱迪生急切地说:

“快拍吧,这样的消息,凡是有家人在战场上的一定都会关心,应该争取早一点告诉大家。如果你拍了,以后我每天免费送一份报纸给您,”

电信员听说每天有免费的报纸看,马上拍发了电报。

随即,爱迪生又跑到《底特律》自由报社,对批发报纸的工人说:

“今天请多给我1000份报纸,但现在我只有300份的钱,明天我再付给您!”

果然不出爱迪生所料,第二天,沿途各站的人们都以高出平时好多倍的价格将爱迪生买进的1000份报纸一抢而空。在当时,没有什么比阅读在夏伊洛战争牺牲或受伤者的名单更重要的了,也许名单上的死者或伤者当中就有他们的亲人。

就这样,爱迪生一下子赚了一大笔钱。事后,爱迪生是这样来叙述当时的这件事的:

“一个孩子帮助我把报纸放进列车里。头一站是一个名叫乌莱卡的小站,以往这里只能卖两三份报纸。我看到一大群人聚集在站台上,以为是什么参观团呢。火车停下后,我还没来得及走出车厢,他们就把我从四面八方团团围住,我在这里卖了35份报纸。从底特律到休伦港,几乎每个站都是这样的情况。……在火车到达休伦港停下来后,我刚走出来,就有一大群人朝我走来,我大声喊道:‘报纸一份25美分,没有很多了,已经不够大家买了。’我把报纸一下子就卖完了。这一天的收入可观,我觉得那是‘一大笔钱’!”

当天晚上,爱迪生给母亲南希的不是以往的1美元,而是100美元!

这次成功给爱迪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

“由此,你们能够了解我当时为什么会将电报的发明看成是最好的发明了吧?因为正是各个车站站长在广告牌上写了电文,才有如此巨大的成功。于是,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决定自己要努力成为一名电报员。”

(三)

每天看着买报纸、看报纸,因为报纸上的内容而喜怒哀乐,爱迪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报纸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于是,他心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自己来办一份报纸。他觉得自己每天在铁路上跑,能了解乘客们的需要,一定能办出一份受他们欢迎的报纸。而且,现在卖报的钱已经不能满足他添置实验器材的需要了,因此必须多赚点钱才行。如果自己发行报纸的话,一定可以赚更多的钱。

但发行报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印刷机,还要有新闻记者。印刷机的价钱昂贵,爱迪生根本买不起;而且撰稿的还必须是行家,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爱迪生更没钱高价聘请这些行家。

好运气很快就来了。一天,爱迪生偶然间在底特律的一家名叫路易斯的商店里看见一架小型的印刷机正在出售。这本来是菜馆里印刷菜单用的,后来菜馆停业了,便抵给了这家商店。

爱迪生仔细地打量着这个小印刷机,越看越觉得这简直就是上天专门为他准备的礼物。爱迪生找到了店主,恳请对方以更便宜的价格把印刷机卖给他。

店主见爱迪生不像开玩笑的样子,而且又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就与他成交了。

印刷机有了,铅字也不成问题,爱迪生很容易地就从那些排字工人朋友那里讨来了足够多的铅字。接下来,就是具体的事情了。

报纸首先得有一个很好的名字。爱迪生想,既然这份报纸是专门办给火车上的乘客阅读的,那就一定要取一个与铁路有点联系的名字才行。经过一番思考,他将报纸定名为《格拉德特伦克先驱报》,简称为《先驱报》。这个名字听上去带着一股不断进取、争当先锋的意思。

接下来,就是要有专门的记者、编辑以及发行人员了,可他没钱雇佣,就开始自己研究起来。

在这之前,爱迪生从来没正经写过文章,可他一点也不担心。他找来一些报纸,逐篇阅读,认真分析,加上平时每天都在接触报纸,可说是耳濡目染,所以不久后他就掌握了写作的技巧,能写出像样的新闻报道来了。

就这样,从采编新闻、写稿、排版、印刷到发行,爱迪生全都包揽下来,忙得团团转。但爱迪生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反倒有一种成就感。

以一个人的精力,出日报是绝对完不成的,于是爱迪生就准备一周出版一次,把《先驱报》办成周报。

关于报纸的内容,爱迪生觉得,论新闻的迅速及时、内容的全面生动,自己的报纸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正规的报纸相比,因此他必须另辟蹊径才行。

他选择的新闻都是与铁路有关的,比如铁路沿线各地的蔬菜价格、铁路上的趣闻轶事等,事无巨细,只要他觉得有意思的,就都采编的报纸上。这份报纸当然是很简陋又很原始的,版面也比其他报纸都小,但内容却很丰富,而且事情都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很多新闻人物大家也都熟悉,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因此一发行就很颇受读者的欢迎。

另外,在报纸的栏目设置上,爱迪生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名为“出生”的版块,专门收集铁路沿途发生的一些关于新生儿的消息。有一次,他刊登了这样几行文字:

某日,在底特律车站休息室,A·利特尔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这是第二十二个在车站出生的孩子。

看到这则小消息后,很多在底特律候车的乘客都禁不住向站里的工作人员打听这件事,一时间车站里热闹非凡。

同时,爱迪生还将各地的主要消息都收集起来,摘要刊登,有关于战事的简讯也是每期必有;附近各商场的物价,末尾的商业广告栏也是受欢迎的内容。爱迪生以每份报纸8美分的价格出售,很快报纸的发行量每天就达到了400多份。

虽然办报很忙,但这位年仅15岁的小出版商并没有让他的报纸占去他全部的闲暇时间。在列车回到休伦港之前,他依然要抽出时间在颠簸的列车中潜心做他的实验,坚定如一地朝着他的目标前进。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对爱迪生曾做过这样的评价:

“我不是说青年的爱迪生能破天荒地在火车里印刷报纸,也不是说他能在这样幼年时期办成第一流的报纸,却是说他具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意志去成为科学家,并能运用他的天才向各方面进展,使自己能够赚钱去实现他真正的工作。

当时,我还不知道他真正的工作是什么,但他已经知道一定要先把物质的性质弄清楚,才能够利用物质。他不只是一个聪明而能赚钱的孩子,他去赚钱不过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金钱除了维持简单的生活之外,其余都用来买书和化学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