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倘从被赞美自己的嘴里发出,是会减去赞美的价值的;从敌人嘴里发出的赞美,才是真正的光荣。
——莎士比亚
(一)
1601年,莎士比亚已经37岁了,在伦敦这个繁华的都市已经生活了16年,从一个血气方刚、充满理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中年男子。
此时的莎士比亚阅历丰富,思想成熟,透过种种浮华的表面现象,他清楚地看见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嫉恶如仇、富于人文理想的莎士比亚对这些黑暗和罪恶不可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再加上生活中遭遇丧子、丧父之痛,也让他逐渐悟透了人生的许多真谛。
与此同时,多年来创作历史剧和喜剧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也让他有足够的艺术功力去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于是,他开始转向悲剧创作。
在莎士比亚所创作的悲剧当中,有四部以古罗马历史为题材的悲剧,它们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尤里乌斯·恺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这四部悲剧在风格和内容上与其他悲剧都有所不同。虽然这四部悲剧在创作时间上跨度很大,但仍然被看做是一个整体,称为“古罗马历史悲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是当时“血与泪”的复仇剧流行的产物。这部悲剧剧情夸张,冲突激烈,散发着浓烈的血腥味,演出时杀气腾腾的气氛始终笼罩全场,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复仇剧。
剧情讲的是罗马大将泰特斯征讨哥特人凯旋而归,并将哥特人的王后塔摩拉及其4个儿子带回罗马当人质。他不顾塔摩拉的苦苦哀求,残忍地杀死了她的大儿子祭奠自己22个阵亡的儿子。为此,塔摩拉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不久,塔摩拉便因为美貌非凡而被罗马皇帝萨特尼纳斯立为皇后。深得宠幸的塔摩拉开始了她的复仇计划,她和儿子及奴仆艾伦合谋杀死了皇帝的弟弟,然后将罪名嫁祸到泰特斯的两个儿子身上。
为挽救被判以死刑的儿子,泰特斯受到艾伦的愚弄,砍下了自己的左臂。然而,在两个儿子血淋淋的头颅面前,泰特斯终于醒悟。他再次采取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复仇方法,将塔摩拉的儿子捉住,然后把他们一刀刀肢解,把他们的骨头磨成粉,与他们的鲜血和肉拌在一起做成饼,用来招待塔摩拉。在塔摩拉津津有味地吃饼时,泰特斯说出了真相。
后来,皇帝刺死了泰特斯,泰特斯的儿子路歇斯又杀死了皇帝。作恶多端的艾伦被齐胸活埋在泥土里。最后,罗马的人民拥戴路歇斯为国王。
这出悲剧在制造恐怖场面上是相当成功的,受到了当时观众的欢迎,自然也给莎士比亚带来了一定的名声。但在艺术水平上,过于华丽的词藻,冲突的表面化,对人物性格缺乏必要的剖析,让这部作品只能算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一部习作。
《尤里乌斯·恺撒》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两部剧情相连的作品。罗马大将恺撒在征战中屡建战功,在群众中树立了巨大的威信。但同时,他又逐渐成为一个独裁者。罗马国王路歇斯等人企图除掉他,但他们在群众中缺乏号召力,于是便极力怂恿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参加反叛集团。勃鲁托斯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在元老院开会时将恺撒刺死。
恺撒死后,他的心腹安东尼在葬礼上以煽动性的演说蛊惑罗马市民,将勃鲁托斯赶出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恺撒的侄子奥克泰维斯等人率领军队的围困之下,勃鲁托斯自杀身亡。
最后一部罗马悲剧是《科利奥兰纳斯》。由于杰出的政治才能,罗马元老院决定推举科利奥兰纳斯担任罗马城的执政官。但科利奥兰纳斯轻视群众,结果激起了群众的反对,科利奥兰纳斯被赶出了罗马城。
科利奥兰纳斯为了报仇,勾结罗马的敌人伏尔斯人攻打罗马城。在关键时刻,他的母亲伏伦尼娅挺身而出,斥责他为个人恩怨损害国家利益的卑劣行为。科利奥兰纳斯最终放弃复仇,罗马城得以保全。然而科利奥兰纳斯却难逃脱伏尔斯人的毒手,在科利奥里城,他被乱剑刺死。
在这四部罗马悲剧中,如果将《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比喻成唱戏前的锣鼓声的话,那么《尤里乌斯·恺撒》就是帷幕被拉开了。而主角的上场,则是于1601年被作为莎士比亚“戏剧诗人之王”王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哈姆莱特》。
(二)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悲剧中,《哈姆莱特》是最著名的一部,剧情是关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早在12世纪末,这个故事在丹麦历史学家萨克逊·格拉玛狄库斯所写的一部《丹麦史》中有过记载。1580年,法国作家贝尔福莱在他编写的一本《奇异故事集》中将这段历史改写成一个故事。不久,这本书便在英国翻译出版了。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故事蓝本一般认为是16世纪80年代戏剧家基德创作的同名悲剧。基德的代表作《西班牙悲剧》为悲剧这一剧种创建了一种复仇悲剧的基本模式,莎士比亚受他影响,便用这套模式创作出了这部比基德的同名剧更为杰出的悲剧。
同时,莎士比亚在创作时也许还想到了自己那不幸夭折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与这部戏一起永垂不朽,因而用儿子的名字为这部悲剧命名。
《哈姆莱特》一开场便充满了神秘和恐怖的气氛,因为守城的士兵经常在晚上看到一个模样酷似老国王的幽灵在丹麦城堡上空游荡。军官霍拉谢尔是王子哈姆莱特的朋友,他在证实这件事后,马上告诉给王子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决定晚上与军官一起到城堡看个究竟,结果看到的幽灵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刚刚去世的父亲。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迪斯害死的,克劳迪斯将一种致命的毒液趁老国王在花园熟睡时滴入他的耳朵,害死了他,然后篡夺王位,并娶了自己垂涎已久的嫂子。
老国王的鬼魂要求王子哈姆莱特为他复仇,这让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以前,哈姆莱特只是个年轻的王子,英俊、正直、善良,曾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里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世界、人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看法。虽然身为王子,但他却反对封建等级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平等。
然而,就在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美好的憧憬时,丹麦传来了让他大为震惊的消息:他敬爱的父亲突然死了,叔叔克劳迪斯篡夺了原本应由他继承的王位,而他的母亲乔特鲁德也改嫁给叔叔克劳迪斯。
现在,他看到了父亲的鬼魂,还要求自己为他复仇。但父亲又对哈姆莱特说,在报仇时不要伤害到他的母亲,要让上帝来裁判她,让她受到良心的责备。
老国王的鬼魂说完这些话后便消失了。
冷酷的现实让哈姆莱特遭受巨大的打击。本来英俊快乐的王子,一下子变得忧郁起来。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为父亲复仇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件牵扯到国家命运的事情。他害怕自己不小心泄露了秘密,父仇未报身先死,那他不仅对不起父亲在天的亡灵,还可能牵扯到全国的百姓。哈姆莱特在剧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为此,哈姆莱特对自己深爱的恋人、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莉亚故作薄情,甚至还装出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这样既能使克劳迪斯无法把握他复仇的真实意图,以此掩盖自己的复仇计划,还可以借疯言疯语试探对方,寻找复仇的时机。
(三)
虽然哈姆莱特每天装疯卖傻,但狡猾的叔叔克劳迪斯还是对他充满了怀疑,认为哈姆莱特是在装疯。他怀疑哈姆莱特已经知道自己阴谋篡位的事实了。
于是,克劳迪斯就命令大臣波洛涅斯去刺探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还派人找来哈姆莱特以往的两个老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命令他们陪伴在王子周围,想办法弄清哈姆莱特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是,克劳迪斯的伎俩被聪明的哈姆莱特识破了。新王在刺探他,他也在刺探新王,想验证一下父亲鬼魂的话是不是真的。
哈姆莱特是一个非常机智而热爱思考的王子。面对社会的罪恶,他竭力想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他思考着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消除社会罪恶、实现理想等。在剧中,他有6段长篇的独白,表现出了他的深刻思考。
下面就是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探索人生意义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如果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能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哈姆莱特一面在思考这些社会问题,同时也在积极寻找行动的机会。恰好这时,一个流动的戏班子进宫演出,哈姆莱特便现编了一些台词和情节,让一个演员朋友借演戏机会上演一出阴谋杀兄、娶嫂、篡位的戏,并让自己的好友霍拉旭在旁边仔细观察新王克劳迪斯的反应,而哈姆莱特则远远地躲在恋人奥菲莉亚的旁边。
果然,新王克劳迪斯看了这出戏,尤其是听了哈姆莱特现编的那段台词后显得坐立不安,最后竟然仓皇地退席了。这一下,哈姆莱特对父亲鬼魂说的话的怀疑完全消失了。他确信:克劳迪斯就是杀害父亲、篡夺王位的凶手。
在克劳迪斯的授意下,王后将哈姆莱特召到宫中谈话。王后乔特鲁德责备儿子“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而哈姆莱特则反讥母亲这么快就忘记了父亲,迫不及待地嫁给叔叔。他还把一面镜子放在母亲面前,叫她好好照照自己的灵魂。
王后以为哈姆莱特要杀她,吓得惊叫起来。而这时,被克劳迪斯克派去探听情况的大臣波洛涅斯正躲在帏幕后面偷听。听到王后的尖叫,他也吓得失声叫了出来。
哈姆莱特以为躲在帏幕后面的就是新王克劳迪斯,一剑刺穿了帷幕,企图杀死新王,结果却把躲在后面的波洛涅斯刺死了。
哈姆莱特的做法让克劳迪斯由担心、怀疑变成恐惧。他无法再忍受危险的哈姆莱特,决定立刻除掉他。克劳迪斯设计了一个阴谋:让哈姆莱特到英国去,并让陪伴哈姆莱特到英国去的两个人带一份公文给英国国王。
事实上,克劳迪斯是想让那两个人陪哈姆莱特到英国索要贡奉,然后借英王之手处死哈姆莱特。在船上,哈姆莱特偷拆了公文,发现了这个阴谋。他将计就计,又重新写了一封公文,要英国国王把那两个送公文的人处死。
第二天,他们的船碰巧遇上了海盗,哈姆莱特则跳上海盗的船回到了丹麦。
这时,正在法国读书的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听说父亲的死讯后,也返回丹麦,要为父亲报仇。在克劳迪斯的唆使和欺骗下,雷欧提斯要与哈姆莱特决斗。而奥菲莉亚经受不住父亲去世、情人远离的打击,终至神经失常,不幸落入水中淹死了。
哈姆莱特回到丹麦后,正好看到奥菲莉亚的葬礼举行。雷欧提斯见到哈姆莱特后,两个人发生了厮打。心怀叵测的国王趁机诱使他们比剑,并在雷欧提斯的剑头上涂了毒药;还准备了一杯毒酒,阴谋使哈姆莱特死在剑下或饮毒酒命亡。
在比剑过程中,哈姆莱特占据上风,国王假意高兴地赐酒给他。王后不知酒中有毒,竟代哈姆莱特喝下那杯毒酒,倒在地上。
哈姆莱特一分神,雷欧提斯一剑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又夺过雷欧提斯的剑,用这把有毒的剑刺中了雷欧提斯。
这时,王后毒性发作,倒在地上死去。奄奄一息的雷欧提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看清了克劳迪斯的阴险狠毒,当众揭发了克劳迪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立刻举起那把毒剑,刺死了克劳迪斯。
最后,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也都因中毒死去。在临死前,哈姆莱特要求他的好朋友霍拉旭将他的故事告诉世界上的人们。
莎士比亚所创作的《哈姆莱特》这部悲剧,剧情虽然写的是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种种政治腐败、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政治环境,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在伊丽莎白统治末期的社会现实。因此,这部戏剧实际上也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者与封建黑暗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这部戏剧当中,哈姆莱特是一个先进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的任务不仅是为父亲报仇,还要“重整乾坤”,即按照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来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哈姆莱特虽然杀死了克劳迪斯,为父亲报了仇,但他重整乾坤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在临死之前,他也对霍拉旭说,这还是一个“冷酷的人间”。
1603年,也就是伊丽莎白时代结束的那一年,《哈姆莱特》一书由莎士比亚的同乡菲尔德印刷出版,当即摆在了伦敦各大书店的书架上。
当莎士比亚所在的“政务大臣”剧团于1603年2月到女王坐落在瑞奇蒙德的行宫作御前演出时,女王已经身患重病。到了3月下旬,女王的病情急转直下。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结束了她叱咤风云的一生,统治了英国118年之久的都德王朝也随之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