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莎士比亚的故事
46450800000006

第6章 激发天才的时代

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

——莎士比亚

(一)

1576年前后,富有远见的詹姆斯·博比奇在伦敦北部投资创建了第一座剧院。剧院建筑风格仿照以前演出的旅馆庭院,呈环形建筑,有2~3个回廊围绕着一个露天的表演场地,场地上的舞台很突出,让观众能清楚地看到上面演员们的表演。

随后,另外一所剧院也开始修建。当莎士比亚从斯特拉福镇来到繁华热闹的伦敦时,伦敦已经有天鹅剧场、玫瑰剧场、幸福剧场和花坛剧场等多家剧场了。

刚来到伦敦时,莎士比亚只认识一个名叫理查德·菲尔德的同乡,他们的父亲曾是好友。1579年时,菲尔德就来到伦敦了,在印刷商多玛伏特·洛里埃的店里做学徒。到1887年,师傅去世,菲尔德成了店主。他练就了一身好手艺,专门印制一些销路好的著作。

莎士比亚初来伦敦,菲尔德帮了他不少忙,给他介绍了不少演员和剧作家,因为他们经常到他的店里看书或印书。这些演员和剧作家知道莎士比亚想演戏后,并没有像斯特拉福镇的人们那样看不起他,而是热心地把莎士比亚介绍到一个名叫斯特基的戏剧团中。从此,莎士比亚一直与菲尔德保持着来往。后来,他的第一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出版单行本,就是在菲尔德的印刷厂印制的。

16世纪80年代的伊丽莎白时期,在舞台上演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演员需要经过长期、辛苦的磨练才有可能在大城市的剧团里挑大梁,担任主要角色。

当莎士比亚进入戏剧团当演员时,舞台已经变得更大、更复杂了。为了使表演更逼真,有时演员必须从戏院后台的小台上摔下来,以求演得更加逼真。

伦敦戏剧团的许多演员都是“从小就练功夫”的,而莎士比亚在20多岁才进入这个行业。如果仅凭刻苦训练,实在是难以胜任。而1592年时莎士比亚就已经声名鹊起了,被誉为一个极其优秀的演员。这意味着,莎士比亚一定有先天强于他人的条件:强壮的身体和美好的嗓音,同时善于在戏院仔细揣摩。只有将这两个要件完美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到极致,他才能获得成功。

开始时,莎士比亚的处境也比较艰难,但随着经验的增多,他开始在剧中担任一些配角,凭借机智、灵活和对戏剧的痴迷,一步步走向舞台,并很快扬名。

据说,伊丽莎白女王十分欣赏莎士比亚从容、机智的演技。有一次,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为女王演戏,莎士比亚在其中扮演一位国王。看戏的女王为了寻开心,就故意将自己的一只手套扔到舞台上,以此试探一下莎士比亚的反应。

莎士比亚一点都没惊慌,他一边俯身拾起手套,一边即兴发挥道:

“虽然孤王定要完成此项重要使命,但孤王还是应该先将御妹的手套拾起。”

演出结束后,莎士比亚将手套归还给女王,女王大大地夸赞了他一番。

(二)

当时,斯特基戏剧团是伦敦著名的剧团之一,初期主要表演跳跃、翻筋斗等杂耍。一出标准的戏码,通常有一半以上的特技表演。而战争和围城又是观众最喜欢看的,因此伦敦的舞台一般分成高低不同的层,上层舞台主要用来做城墙和塔楼。一个演员必须学会如何从城塔上摔下,并保证既不摔伤自己,又不会损坏昂贵的戏服,因此,特技寻乱对演员非常有用。

戏团的演员还需要接受剑术训练,因为伦敦的观众对剑术技术懂得很多。即便是普通的伦敦人,也多是击剑专家,他们可不愿花钱去看几个草包演几招花拳绣腿。所以,戏院也常常雇用职业的斗剑者示范给演员看,让演员观摩学习。

一位好的斗剑者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好几年的严格训练,因为伊丽莎白时代尖锐的短剑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武器,斗剑者必须学会在近距离里以手腕和前臂进行一连串凶猛而适当的刺杀,甚至要对准敌方的眼睛或胸肋以下的部位刺去。这种技术对演员来说可不容易学到!

另外,伦敦观众还很喜欢观看血腥的厮杀、断手断脚的战争场面等表演。在近在咫尺的观众面前表演把剑戳入“敌人”的脑袋,或将“敌人”的肚肠拉出来,不伤及对方,且不妨碍接下来的表演,也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

在伊丽莎白时期,表演十分注重舞台效果。例如,剧情需要血流五步,就必须要让观众看到真正的血。

通过经验,演员们得知,牛血太浓稠,流不动,自然也流不到五步远。而羊血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通常用的都是羊血。在表演厮杀的戏目时,演员们要使用手中的剑刺向“敌人”,同时按下机关,令剑身缩回;而扮演“敌人”的演员则在衣服内佩戴血囊。当血囊被剑刺中后,演员要马上弯下身,鲜血便会喷涌而出。这样的效果观众看到后才会感到非常满意和过瘾。

有时,演员们也要用真剑上台表演,这时演员就必须佩戴护板。比如在一场名叫《宫廷之役》的演出中,有一场开肠破肚的戏,剧务人员事先准备了3小瓶羊血,以及一只羊的心、肝、肠、肺等器官。这样,演员们就在大白天里,为挑剔的伦敦观众上演了一出挖心掏肺的好戏。

在剧团中,舞蹈是一个考验演员体能和身体驾驭力的项目。通常在一部戏中,除了写入剧情中的舞蹈之外,在戏结束前也有舞蹈表演。曾有一位外地的游客到伦敦,看到了莎士比亚所在剧团演出的《尤里乌斯·恺撒》后说:

“剧终时,他们一起合舞,曼妙而优雅。”

与此同时,英国演员在出国表演时,国外的观众也经常会提及他们在演出时的舞蹈技巧。

这个时期,演员的舞蹈动作都激猛而富有戏剧化。伦敦的舞蹈学校里教的也都是一些复杂的舞步,如流行于十六七世纪的一种名叫“盖里要得”的双人舞等。如果一名剧团演员具有专业而出色的舞蹈水平,那么观众对他的期盼也会相当高。

(三)

剧团的演员除了具备以上各种技能外,一个最初出道的演员还要学会一人饰演两个角色或更多的角色。即使是很大的剧团,演员一般也不会超过12个,同时也请不起临时演员。这样一来,戏词短或根本没有戏词的角色就要不断忙着赶场,不断更换戏装,以便扮演不同的角色上场。

这样的演员,也许一会儿扮演贵族,一会儿又要扮演侍从、小孩、船长,甚至是鬼魅等。虽然这个角色不起眼,但却需要演员有充沛的精力和出色的记忆力,以便能熟悉记忆各种不同的台词才能胜任。

演员还必须有一副好嗓子。在那时,好剧本中固然充满了动作,但要真正抓住观众的情绪并非完全靠演员肢体上的表演,还要有台词。在演出时,观众必须认真倾听,才能弄清各场故事的内容、演员的情感及剧本中的诗句等。

通常观众对演员们在演出时所使用的词汇特别容易动容,因为看得多,也能快速抓住演员语言中的确切含义,并完全领会其中的乐趣。所以,演员们能够清晰地说出台词,也是演出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演员在说台词时语速是很快的,因此呼吸的控制、语气的轻重和字词的发音等都必须完美,这样才能让观众的情绪和舞台上的演出连续不辍。

莎士比亚刚到伦敦时,演员们在演出说台词时经常会在句尾加重声音,以便能从容地在固定间歇里换气。但在此后10年中,这样的方式越来越显得拘泥古板,因此一种精巧柔美的无韵诗逐渐取代了它。不过,演员们要灵活地掌握这种诗句就更加困难了。而将这种新的创作方式推广运用的功臣,就是莎士比亚。

即便是台词的旧式写法,机械化的语调和大量的押韵都是那时演员需要掌握的,这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那时演戏采用的都是选定剧目的方式,没有一出戏会连续演两天,演员每晚都要演出不同的角色。记不住台词的演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根本不能呆太久。而莎士比亚能够在伦敦的舞台上屹立40多年,可见其技艺和水平应该是相当了得的。

莎士比亚不仅如我们所知那样,是个杰出的剧作家,还自始至终都活跃在表演舞台上:1592年,他就已经成为一名著名的演员了;1598年,他在《人各有癖》一剧中担任主要演员;1603年,在《西加纳斯》中,他被列入“主要的悲剧演员”之一;1608年,在开始着手使用布莱克福莱尔戏院时,他仍然是戏院里的男演员之一。

可以说,自从登上戏剧舞台之后,莎士比亚就一直都在坚持不懈地演出。不过,莎士比亚的抱负并不是演戏或戏院管理。在戏剧事业的初期,他就已承担起戏剧写作的工作了,而且还十分成功。

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个演员,莎士比亚对与戏剧有关的一切技术方面的事务也十分熟悉。比如,他对演员的独白道词就很留意,同时还能适当地给予批评和建议。在《哈姆莱特》上演时,他就曾指出演员们在演出时所犯的通病,并给予演员恰当的指导。

所以,演员的身份也让莎士比亚较同时期其他剧作家更占优势。通常的剧作家都是按照戏院老板的要求来写剧本,根本不关心他们写的剧本在观众中会产生什么效果;而莎士比亚不同,他在自己的剧本演出时随时在场,有时还亲自在剧目中扮演角色,因此他也能确定自己的剧本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许就是他的剧作一直能盛行到现在且持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