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鲍鹏山说老子
46453800000002

第2章 孔子问礼

在后世的记载中,有老子和孔子交往的故事,那么中国历史上,这两位圣人之间,有过什么样的交流?儒家和道家这两位创始人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共同语言呢?

雅斯贝尔斯把老子与孔子并提,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里面,也把老子与孔子放一起做比较,那么老子和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也是文化史上,一个历来让人发生重大兴趣,并且一直争执不休的问题。

老子与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两个人年龄到底谁大?这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老子是很晚的,比孔子要晚,甚至晚到战国后期去了。我倾向于认为,老子应该比孔子年长。这一点司马迁是这样记载的,庄子也是这么说的。此外《礼记·曾子问》也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我们应该相信司马迁,但是有人说庄子这个人,他的著作里很多是寓言,都是他自己编造的,是虚构的所以不可信。但是我们发现,庄子在编造寓言的时候,他的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是不可信的,但是他的人际关系,往往是非常可信的。

比如说在庄子的著作里面,他经常会编到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谈话,这些谈话的内容都是庄子虚构的,但是孔子和弟子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孔子是老师,子贡、子路、颜回是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庄子是没有加以篡改的。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庄子在《知北游》、《天道》、《天运》等文章讲到老子和孔子的时候,他提到了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问题。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什么问题,老子对他怎么说,这些内容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庄子讲到的孔子向老子请教问题这件事,并且老子比孔子大,这个基本的关系应该是可信的。

不过上述古籍虽都记载孔子与老子的关系,但其中孔子的年龄记述差异极大。这么大的年龄差异,加上老子扑朔迷离的身世,也使不少学者对孔子问礼一事产生怀疑,一直争执不休。

争议先不管他,现在来看一看,司马迁的《史记》里所讲到的老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司马迁的《史记》里,既有老子的传记又有孔子的传记。在老子的传记和孔子的传记里边,都讲到了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在当时的东周王朝的首都洛阳做周王朝档案馆的馆长,孔子是鲁国人,要从曲阜出发到洛阳去见老子,司马迁就记了这么一个故事。

孔子到了洛阳之后,见到了老子,和老子之间有过一些学术上的交流。等到孔子走的时候,向老子辞别,老子送给孔子几句话,老子说,有钱的人,跟人告别的时候给人送钱,仁德的人跟别人告别的时候,送人以言,就是送你一些教导的话。老子很谦虚,他说我不是富贵之人,没有钱,那么我就只好假装我是一个仁德之人,送你几句话。这几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这两句话之所以讲得好,是因为它是针对孔子当时的性格来讲的。孔子在见老子的时候,学术界认为大概在35岁左右,那时的孔子可以说是年轻力壮、年富力强,是一个咄咄逼人的时期,所以孔子当时是“聪明深察”。但是老子告诉他,聪明深察的人有的时候是非常接近于死亡的。为什么?因为“聪明深察”的人,有一个毛病,喜欢议论别人,这一点确实就是孔子那个时候的毛病。我们今天从《论语》上还可以看得出来,孔子经常评价他那个时代的各种人物,所以这句话对孔子而言,不是随便附送的一句格言,是针对孔子的特点的一句忠告。

第二句话是“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博辩广大”应该是孔子的特点,孔子35岁左右,他自己讲到了,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的时候,孔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导思想了,已经是一个知识很广博的学者了,所以“博辩广大”确实是当时孔子知识上的特点。但是老子告诫他,驳辩广大可能要“危其身”,会毁坏了你。为什么?揭发别人的丑恶、说别人的坏话、公布别人的隐私,你会招人记恨。这两句话,应该说对孔子有非常深刻的教导。孔子后来之所以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好和老子的教导是有关系的。然后老子下面还有两句话,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了。他说: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两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做别人的儿子,你不要显示比老子还聪明。“有己”就是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还坚持自己的想法。上半句的意思是说,你是做儿子的,你应该听父亲的,你如果过分坚持自己的想法,未必是好事,父亲未必会喜欢这样的儿子。下面还有一句,“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一样的道理,你是一个臣子,你在国君的面前,你显得比国君还聪明,你显得比国君还有主见,你甚至让国君来听你的,你要坚持自己,那下场一定很惨。

这实际上是老子对孔子的两句教导,孔子当时三十多岁了,在鲁国一直没有出来做官,就是因为他很难处理好自己和鲁国君臣的关系。当时鲁国的国君是鲁昭公,主持鲁国大权的是季桓子,他和这两个人的关系都不好,为什么?从好的方面讲,孔子坚持自己。但是在老子看来,过分坚持自己未必是好事,很多年前我看到一副对联,就体现了老子的这个思想:声不可压当世,才不可逾同列。

所以这些教导对孔子来说,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所以司马迁接着讲到,孔子听了这番教导以后,“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就是说孔子在洛阳接受了老子的教导后,回到鲁国,向他求学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呢?显然在经过了老子的教导之后,孔子学问长进了,思想开通了。

孟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鲁南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史记·孔子世家》)

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面,也讲到了老子对孔子的教训,这个教训也讲得非常好,也是针对孔子的。老子显然是过来人,是一个长者,他对孔子讲了一些什么话呢?其中有这样几句,他说:良贾深藏若虚。

真正好的商人,家里很有钱,家里面收藏了很多待出手的货物。但是他对外显示出来的,好像家里面没有什么东西,他并不愿意露富,尤其是不愿意炫耀自己有钱,这是真正的好商人,有境界的商人。同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君子的道德很高,但是他在外面表现出来的表情和气质,看起来好像很愚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聪明可能很好,但是聪明外露就一定不好,三十多岁的孔子一定是聪明外露的。老子下面就直接告诫他: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去除你的骄气、多欲、傲慢之色、过多的欲望,过大的志向。欲望太多了不好,志向太大了不好。太骄傲了不好,太傲慢了不好,太锋芒毕露了不好。这些都不好,都无益于你自己的身心,所以你一定要去掉这些。讲到中国的哲学史,我们说这一段是非常令人感动的一段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两个最主要的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是老子,而这两个伟大的思想家,竟然能够到一起交流,能够一起切磋。而且老子能够非常坦率地给予孔子以切实的指导,所以这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史上非常令人感动的一段。

一位是对中国民间文化影响最深的道家文化创始人,一位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深的儒家文化创始人。一位是年近古稀的谆谆老者,一位是三十而立的年轻思想家。对于孔子,老子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那么对于老子,孔子又有着怎样的评价呢?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高,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对他的弟子们讲了一段话,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天空中有飞鸟,大地上有走兽,海洋里面有鱼。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些东西我都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它,鸟儿我有什么办法对付他呢?我可以用箭去射它。鱼我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我用鱼钩去钓它。陆地上奔跑的野兽我有什么办法呢?我用网把它兜住。但是有一种动物,我没有办法对付它,那就是龙。龙这种动物,乘风而上云天,我这次在洛阳见到的老子,他就是一条龙。对于这样的龙,孔子说我们只能仰望着他,他的学问太大了,他的知识太深了,他的修养太高了,他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智力和能力范围之外,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够对付这样的人。这是孔子对于老子一个很高的评价,把他称之为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看出了,老子和孔子在思想上和性格上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实际上就是后来儒家和道家的不同。我们从他们两个人的个性上,已经看出来这样的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