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主持人社交技巧
46457100000012

第12章 六大加法(1)

予法、借法、化法、合法和信法都是谋略主体为主,把客体加过来,但客体并不丧失一定独立性。这种加法,称之为相加。予、借、化、合、信都是相加。

予、借、化、合、信,虽都是相加法,但有区别。就目标来说,予法是谋略主体先满足客体的目标,客体再满足主体的目标;借法是主、客体各有目标,通过互借,相互满足了对方的目标;化法是主、客体目标相反甚至敌对,通过化解,目标达成一致;合法是目标相同各干各的主、客体,采取联合行动;信法是使谋略者和谋略目标可信。

神法是神化自己的谋略,是编制神话的谋略。所以,神法是自加。

§§§第一节予法

予法种类很多,比如曲意奉承、阿谀谄媚,这是献媚;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是给面子;等等。我们先讨论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这两种予法。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虽然都是“予”,但予的对象不同、予的东西不同、予的时机不同,予的效果也不一样。两者相比,前者好。

第一,对予者来说,相对成本低。一篓“炭”的价钱比一篮“花”要低,如果是金枝玉花,花就更贵了。

第二,对被予者来说,相对价值高。这个相对价值,主要是边际效用大小的问题。炭对于雪中人来说,边际效用最大;而花对于锦上人来说,边际效用就小得多。

第三,对予、受双方来说,道义价值都高。锦上添花,有趋炎附势之嫌,道义价值是负的。雪中送炭,有扶危救困之名,得仁人义士之誉,道义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第四,受者对予者的回报高。

第五,予者对患者的约束力强。一旦你在雪中被人送了炭,你为送炭者无论回报多少东西,都不为多。他要你回报灵魂,你也没有办法。你回报是应当的,你如果不回报或不能按要求回报,你会背上不仁不义之名。

第六,可送的资源多,送的对象也多?交际谋略的雪中送炭,则是选择性的。你不可能给所有的雪中人送炭,你只是给那些对你有用或有能力给你成倍回报的人送炭。雪中送炭有长线大鱼之期,锦上添花收立竿见影之效。非胸怀大志者,不会做雪中送炭之人。

因此,现实生活中,锦上添花者远远多于雪中送炭人;因此,锦上添花之计也比雪中送炭之计有更广泛的用途。如果你有一匹好锦,少了某朵花就美中不足,恰好有人给你送来了,你对那人想必有求必应。

可见,予法谋略最讲究予什么、予在何处和何时予。搔到痒处,点到穴位,最是紧要。想干大事的人,要懂得破格提拔人才的玄妙。一级一级地、按部就班地提拔,被提拔者不会感激你,他以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得到这样的提拔。

要提拔,就要提他个一辈子忘不了,他才为你效死命。

“超级提拔”属于“予法”中的精微部分,想培养尽忠之士的人,不可不懂。

“是的,我们雪中送炭,我们锦上添花,我们得不到回报怎么办,那不变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不会的。如果把“送炭”、“添花”和回报看成是一次“社会交往”,那么,社会交往中的“相互性”,决定人们的付出或者叫恩惠,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相互性原理”,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布劳提出的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互性原理并不新奇。用中国俗话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或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投桃报李”。恩惠,会得到报答;伤害,会得到报复。

当你向某人付出了恩惠(炭或花),别人立即给以报答,这叫“不欠债相互性”。别人不能马上给予报答,表明他欠了债,欠债是延期报答,延期报答称为“欠债相互性”。

欠债相互性在布劳的术语里是“不平衡性”。一般说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追求不欠债相互性,不欠债相互性是一种平等的交换关系。渴望权力的人追求欠债相互性。欠债表明交换出现了不平等,不平等产生权力。

布劳解释说,“通过单方面地向其他人提供利益,一个人就积累了一笔让他人愿意服从的资本,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愿意,他都可以利用这笔资本把他的意志强加于人。”(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而对他的服从,可以看作是欠债人的回报。

一个欠了债又不服从的人,会被社会视为不报答恩惠的、忘恩负义的小人。这种谴责是一种社会惩罚。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报答,而不选择受社会谴责。

不欠债相互性之回报是物品或一次性服务,欠债相互性的回报是较长期的服从。前者得到效用,后者得到受支配的人。两者都是加法效应。

相互性原理表明,善有善报,恩惠得到回报,加得到加法效应;同时表明,恶有恶报,伤害得到报复,冲突导致冲突,减法得到减法效应。

如果说雪中送炭是最巧妙的予法,扬人之善就是最便宜的予法。赞美和表扬,不花本钱,只付出言辞,但加法效果却很好。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具有,而又人人都不愿给予的话,那么,这种东西就是对别人的赞美。谄媚,不是赞美。谄媚是与事实不符,甚至与事实背道而驰的吹捧。谄媚以得到被谄媚者的东西为目的,赞美以得到被赞美者的喜悦为目的。

谄媚者不一定喜欢受自己吹捧的那些东西,赞美者一定由衷地赞赏被自己赞美的一切。所以,谄媚是虚伪的,赞美是真诚的。

亲朋好友相会,学界名流围坐,政坛高人碰头,名媛淑女欢聚,人们都愿意把自己最漂亮的羽毛展示出来,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但在这种场合,比新鲜空气更缺乏的就是对别人的赞美。

我们都忙于展示自己的羽毛,没有时间欣赏别人的羽毛。我们都希望这些聚会,是上帝和他的崇拜者的聚会。而我们都愿意做上帝,不愿意做崇拜者。

“名人”是什么人?是等待别人来崇拜来赞美的人。没有人赞美,就自我赞美,甚至邀请别人赞美。

人是很需要赞扬和鼓励的,特别是在遭受挫折和自信心受打击的时候。

与扬人之善相辅相成的是隐人之过。隐人之过,不是文过饰非,而是替人遮掩天生缺陷、偶尔的过失和在同样条件下你也会犯的错误。

阿拉伯谚语说,和一个瘸子一道上街,你也要跛着脚走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扬人之善和隐人之过,都需要有很大的气度。喜人过的鬼魅和闻人一善如割三刀的小人,是很难做到的。

实行予法分寸在于己所欲,施于人,同时又不能威胁自己的安全。

予法中的赞美技巧是主持人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烂灿,“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黛安·莎耶:迂回赞美尼克松

黛安·莎耶(DianeSawyer.1946~),当今美国最走红最有潜力的主持人,以热情奔放、光彩照人的仪表,生气勃勃、简洁明快的播报风格,冷静非凡、见解深刻的职业作风令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倾倒在她的魅力之下,因而被誉为当今美国电视界最有发展前途的女节目主持人。

“我自认为具有记者的才能,”莎耶说,“但我确实想要知道决策是怎样做出的,责任是怎样承担的。”这种想法导致她来到华盛顿,在那儿通过父亲的关系谋到白宫新闻处的一份工作。初到白宫,她的主要工作是接电话,回答问题。不久开始撰写新闻简报,最后成为白宫新闻秘书罗恩·齐格勒的首席帮办。

齐格勒回忆说,“她的到来为白宫新闻处注入了理智的火花,带来了无价的创造力。”另一位同事回忆道:“她具有极强的政治敏感。她又聪明又狡猾,非常机智,足智多谋。她的另一特点是为人忠诚。”

她在白宫新闻处工作时,正是尼克松当政的年代。她与尼克松总统的个人接触极有限,只是在楼梯上疾速走过时偶尔撞见过尼克松。这位颇有心机的年轻新闻助手为一家杂志撰文描述了尼克松对他母亲的感情,因而给尼克松留下了第一个好印象。这种“迂回战术”还真奏效:尼克松看了这篇文章后,特意打电话向她表示谢意。此后还给她起一个绰号,称之为“聪明的姑娘”。

丹·拉瑟使我永世难忘

在生活和工作中,丹·拉瑟是一位助人为乐的热心人。在CBS电视网,新闻节目主持人简直就是新闻部的精神领袖,有一千多工作人员看他如何定调子,不仅是为新闻节目,而且也是为整个电视网;他也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很难胜任这一工作。丹·拉瑟是一个善于团结同事的人,他十分关心别人,没有大明星的架子,比如他要去食堂取咖啡,总是要挨个儿问问其他同仁要不要,然后托着满满一大盘回来。他尊重别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常常在记者编辑的文稿上写上表示赞许的语句。即使对于其他电视网的人,他也经常不怕麻烦地给予帮助。NBC华盛顿WRC台很有声望的节目主持人吉姆·万斯,回忆他当年作为一名年轻而且缺乏经验的黑人记者被派往白宫采访,第一次参加新闻发布会时,“我很胆怯,好像尿要撒到裤裆里了。拉瑟从我面前走过,我猜想,他一定注意到我像一个吓呆了的小狗,因为他回过头来说,‘我敢肯定,你看上去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他用5到10分钟时间向我介绍了那里的大致情况。这是我永世难忘的。”在有资格作为克朗凯特事业继承人的几位杰出的竞争者中,丹·拉瑟备受青睐,以至于3大广播公司为他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竞相以数百万年薪的高薪聘请他,除了丹·拉瑟的杰出才能之外,他身上具备这些良好的美德,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曹可凡:笑谈陈佩斯的“光头”

曹:现在中国艺术界丑星颇为走红,有人把你也归入这一行列,你有什么想法?

陈:我觉得挺愤愤不平的。我的脑袋很圆正啊!而且也比较匀称。鄙人剃光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的脑袋确实长得精彩。你想,一般人剃了光头以后,本质就暴露出来了,这儿凸一点,那儿凹一点,就不怎么好看。而我的脑袋很圆,佛教上讲圆则通,所以我这人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

曹:光头也是智慧的象征,俗话说得好:聪明/“绝顶”。

陈佩斯对有人把他归入丑星一列“愤愤不平”的话语,引起了曹可凡对他的一番“安慰”。曹可凡当说到“聪明”二字后,语势上扬音节延长后戛然而止,然后清楚地道出下面的双关语:“绝顶”,连这位笑星自己也乐了。

芭芭拉:以问话的方式赞美欧西斯

芭芭拉·沃尔特斯堪称美国新闻类女主持人中最伟大的一位,采访希腊船王欧纳西斯乃是她的成名作。

数十年前,她在《航运新闻》所安排的小型记者会上,初次遇见航运界巨头亚里士多德·欧纳西斯。当时,他与同行们正热烈地讨论着货运价格、航线、载重量以及空运新构想,而芭芭拉只得默默地坐在一旁,插不上一句话。散会后,在大家同去纽约“第二十一俱乐部”共进午餐时,芭芭拉却完成了对船王的访问。

当入座翻看菜单时,芭芭拉就思考着自己的问话,怎样才能撇开枯燥无味的航运问题而谈些他自己的事情。她趁大家谈论业务后的片刻休息时间,向船王提问:

“欧纳西斯先生,你不仅在海运或空运方面,甚至在其他工业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是令人震惊的。你是怎样开始的?当初的职业是什么?”

这个话题,显然引起了欧纳西斯的兴趣,而且使他变得精神焕发。他很坦率地告诉芭芭拉,他出生于土耳其,当希腊人遭到迫害时,父亲被土耳其人监禁,而他只身去了阿根廷。在那里,年轻的欧纳西斯给人家洗过碗碟,当过建筑工人,后来还干过香烟销售员。他事业的开始,是如此坎坷艰难,所以在交谈中,他似乎有些伤感,语气中却又充满了自傲。

午餐后,欧纳西斯热情地邀请芭芭拉到他的游艇访问。这使她很高兴,并特意买了一件“比基尼”装。现在,这件过紧的比基尼装,成了她那次成功的午餐采访的纪念品了。

访问欧纳西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芭芭拉的每次采访或交谈的顺利。在她的经历中,同作家杜罗门·贾波德的相遇,至今仍令她沮丧。当时,她和丈夫应出版商贝涅特·塞尔夫夫妇的邀请,到他们家赴宴。主人把她夫妇俩领到花园,看到贾波德也来了,就为我们做了介绍。由于一时的羞怯,芭芭拉只对他轻轻地说了一声:“贾波德先生,你好!”就转过头去,结果却失去了交谈的机会。尽管她知道他的新书《残酷》刚刚出版,而且外界呼声很高,这也是芭芭拉急于想了解的事情。遗憾的是,她无法克服自己的羞怯,又怕贾波德厌烦谈论他的著作,终于没有启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她现在才领悟到,任何作家对自己的作品受到赞扬,或受到他人诚挚的提问,都是不会感到厌烦的。

宇宙空间的第一位真正市民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不久突然在空中爆炸。灾难发生后,电视成为美国公众寻求答案与安慰的地方。具有哲学家气质的美国大主持人詹宁斯,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以极为克制的态度注入思想和感情。他不断报道女教师麦考利夫的事迹,称她为“空间的第一位真正市民。”“她的精神就是我们的精神。”由于詹宁斯对麦考利夫较为完整的报道,麦考利夫在观众心目中占居了比其他六位遇难者更大的位置,成为为了理想敢于冒险献身的象征。评论家们认为,詹宁斯在报道缺乏细节的可怕悲剧事件时,能够表达明确思想和感情,使观众得到一定的安慰和启示。

鞠萍听到一首绿色的童歌

正是有了这颗纯真的童心,这位年已30多岁的“鞠萍姐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孩子们那纯情的热爱和拥戴。有一年,她到延边农村采访,住进招待所不久,竟有一双怯生生的小手把一个金色的蝈蝈笼托上窗台。那位8岁的孩子要让“鞠萍姐姐”听一首绿色的童歌。鞠萍找到那个叫赵明强的小朋友。当她得知这个因父母离异而被扔给奶奶的孩子,靠12寸黑白电视里的“七巧板”节目驱散了寂寞和孤独,心爱的“鞠萍姐姐”给他带来了欢乐和温暖时,她抚摸着小明强的头,流下了眼泪。回到北京她立即给他寄去一套漂亮的海军式童装……

声情并茂、语音颤抖的倪萍

记得《综艺大观》100期倪萍就有过以下一段十分精彩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