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主持人社交技巧
46457100000004

第4章 主持人交际的六字心诀(2)

有一次,赵忠祥在一个火车站下了火车,忽然一支话筒塞到他面前,再一看灯光、摄像机也对着他,几位年轻人连招呼都不打,就一连串的“请问……”,“请问……”,他搞了这么多年现场采访,采访过国内外许多政要,也采访过许许多多的寻常百姓,他的应对能力,可以说任何突然袭击都不至于使他手足无措,乱了方寸。但这一回他真的生气了,他为这种现象有悖新闻采访原则而生气。他想教训一下这些晚辈。一握话筒他问他们,“你们是哪儿来的?是干什么的?谁答应回答你们问题了?”他们顿时傻了。当然,这只是一刹那,接下来他拍了拍一位小伙子的肩膀,他说,别介意,一会儿我一定帮你搞完这个节目。

陈铎在国门边上

站在国门边,要考虑被采访者的思想、感情、立场等方面对方能接受的程度,可能使对方产生的顾虑与压力。试想,要出境的台胞,听了大陆方面“请留下意见”这样的话,会怎么考虑?不说大陆好吧,也许会被留下,不许出境;说好吧,回去会不会惹来麻烦?何必强人所难!

对台胞也不能采用“冲上去就拍”的突袭方式。有两位台胞入境了,陈铎请当地交通部门的负责人先迎上去自我介绍,提出该部门可以努力给予帮助等等。尔后,他自己再走过去(不带话筒、不带摄像机),由那位负责人向老台胞介绍他的身份。在一番寒暄之后,陈铎提出:可否让我的同事把我们的见面录下来?老台胞沉默了片刻,说:“最好不要,因为我怕影响儿子离台去美国读大学,他还没拿到护照……”陈铎当然明白,就放弃了录像。

分手时,老台胞感激地握着他的手不肯放下,连说着:“谢谢您了,先生,请您谅解啦……”

是的,“理解万岁”——同样适用于海峡两岸。陈铎看到老台胞眼中闪动着泪花。

的确,主持人的工作又是个“细致活儿”呀!

“那是你的问题”

美国超级主持人默罗在他记者生涯的鼎盛时期向一位朋友和同事达根如此描述了一位把他带进广播界的人——克劳伯:

他是一个伟大的编辑,永远坚持新闻在成稿之前就必须是正确的。……如果美国新闻有完整、负责、冷静的标准,那么埃德·克劳伯比任何一个人对此都负有更大的责任。

克劳伯这位CBS的高级行政长官为人严肃到家,他管理公司没有障碍,从不带笑容。与和蔼可亲的达根相反,克劳伯面对默罗犹如一个审判官。他坐在他那把红色真皮扶手椅上,身子往后一靠,锐利的目光透过狭边眼镜射向默罗,冷静非凡地说:“那是你的问题。”

克劳伯对默罗很信任,给他以充分的机动性,并全力支持他。50年代他病危时请默罗日后在他的葬礼上致词。默罗被这突如其来的请求弄得不知所措,神经质地发愣。他想让他说什么呢?克劳伯往红椅子上一靠,用冷静的眼光盯着默罗说:“那是你的问题。”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他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在说话呢!”

赵忠祥

你必须充分尊重被采访人员的自由,第一,人家愿不愿接受你的采访,第二,人家愿不愿回答你提出的所有问题。自由要体现平等,不平等就不民主,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由、平等、民主,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容……

采访提问要像迷路时的问路,不能像公堂上的“审贼”。

现在即使审问犯人也不能搞逼供,所以无论你的采访对象是什么样的状况,采访者要以客观的身份出现在采访现场。

咄咄逼人的提问,逞口舌之利,那不是一种令广大观众心悦诚服的形象,不能持久。

曹可凡

明星访谈最好能在一种宽松平和的气氛中开始,先唠家常似地谈些务虚性的话题,然后再逐渐深入谈一些观众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在观众心中产生共鸣,譬如我在采访陈道明时,就他退出《北京人在纽约》剧组一事发出一连串攻势凌厉的提问,这使得观众第一次倾听陈道明本人对此是如何解释的,而在采访韦唯时则就情歌大师胡利奥·依格莱希亚斯以及南阳风波、当前流行乐坛发展状况等较为敏感话题而深入交谈。

因此要做好明星访谈节目的重要前提是主持人必须做较为详尽的案头准备,充分熟悉演员的背景资料,无论是艺术成就,个人经历,还是生活习俗都要了如指掌,这样在谈话过程中便能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总之,追访明星的确是件很辛苦的事,但当我们看到这类节目受到观众的好评时,心中又平添了几分欣慰。追访明星真可谓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芭芭拉·沃糸特斯

有时候,一位非常著名的职业政治家,很可能担任过不少重要职位,当你难以选择最适宜的称呼时,明智的方法是取其最闻名的称号。但是,这个办法并不是永远适用,个别人有他自己的爱好。像爱扶雷尔·哈里曼虽说曾经当过大使,可他仍喜欢人家称呼其州长。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大学教授、校长,著名的科学家及某些教师,因为他们怀有专长,又都具有博士学位,在社交礼节上更应慎重,绝不能在称呼上把他们降格为先生。如果你一时难以确定如何称呼,不妨以礼貌的态度询问:“蒲赛博士,你愿意我称你博士或是先生?”而绝不可以这样说:“蒲赛先生,你愿意我称呼你为先生或是博士?”前后两种问法,前面称呼博士,对方听了入耳;而后边直呼先生,对方往往会误解你不尊重他,这是值得注意的。谈到这里,使我不禁想起已故的詹姆士·派克。那次我去访问他,他刚辞去圣公会的主教。当时,我问道:“我应该称呼你主教还是称呼派克先生?”他回答很干脆:“就称吉姆如何?”看来,正确的称呼非常重要,因为在双方刚开始接触时,你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将直接影响会话的气氛。

你在社交场合,同政治家要避免争论,以免因意见不合而破坏双方的感情。同样,在碰上外交家时也要避免争论。好在你在社交时所遇到的大多数外交人员,都不会是敌对国家的,而且他们都很机智而又老练世故,一般不会在交谈中引起不愉快的。

陆锡初

注重事理结合、情理交融和说“两面理”的传播。

主持人主持节目离不开叙事和说理,事理结合,情理交融是主持人传播的特点与优势。叙事可使节目内容充实,避免空洞;说理则使受众明理受启发,可增加深度;抒情则易感染人打动人,三者有机结合,互为效果,能发挥最佳的整体传播优势。

主持人的说理有多种方式,其中以亲切谈心式居多。如何说理,使受众乐于接受是一门艺术,也是衡量主持人水平的重要一环。主持人要说“两面理”,不说“一面理”,说“两面理”。一是表明了传播者的真诚,可获得受传者的尊重;二是体现对受传者的信任、尊重,让其充分考虑。

扬澜

余秋雨教授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很有意思,他说:这个世界上人口本来就很多啊,机会就很少,大家走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有胳膊肘碰到一起的时候,或者你走到街上,头上有人家倒了一盆脏水下来……这无疑都是很懊恼、很沮丧的事情,但你如果这样想:这个人一定是故意设计好了的,在我走过这个街口的时候,如何用一盆脏水倒下来,或者想,这个人是如何如何阴谋要整我,然后在我刚刚走过来的时候,拿胳膊肘故意捅了我一下。这样想,那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都在跟你做对。我在生活中,包括在我采访的各种人中,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有一种“阴谋论”,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上凡是说他们不好的话的人,都是经过串联起来的,然后有一个很大步骤的阴谋。这种心态当然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更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大家是各走各的路,其实没有太多的功夫去管别人的事,偶尔发表一点议论可能是了解得不全面,说得不公正,但是也不会有太大的恶意,我觉得应该抱着一种幽默心态去看待世界和周围的事情,一些人是在很错误的途径上很认真地谈一些问题;有时候如果这个人还可以理喻的话,你就可以解释一下,实在不能解释的话,只能说是没有缘份。

一个人的事业比较大,社交比较广,就不会觉得这些伤害很重要。

林自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