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实验动物科学与应用
4652900000031

第31章 实验动物防疫与疾病的控制(5)

志贺氏菌感染猕猴后表现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急性菌痢的发病动物发病急,以高热、腹泻及排出脓血、黏液便为主要临床症状,死亡率较高。慢性菌痢也常常在猴群中发生。急性菌痢如果治疗不当,也会转为慢性菌痢。慢性菌痢发作时排稀糊状或水样便,有时有少量黏液。适当治疗后症状容易消失,少数病例未经治疗症状也会在1个月内缓解。引起猕猴菌痢最常见的病原为B群福氏痢疾杆菌,其次为D群宋内氏痢疾杆菌。在猴群中常有部分志贺氏菌健康带菌者,这部分猴在一定条件下(如抵抗力下降、菌群失调、实验刺激时)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诊断:病原诊断依靠粪便的细菌培养。菌型的确定必须通过生化反应试验、多价血清和因子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必要时可做试管凝集试验。

575.志贺氏菌病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志贺氏菌病急性暴发造成猕猴大量死亡,从而使实验中断,慢性发作虽然死亡率低,但影响动物的健康,改变动物的生理指标,影响实验结果。

预防控制:实验前应对使用的猕猴进行检疫,日常饲养过程中,加强管理,保持环境因素的稳定,饲料组成要尽量恒定。一旦发病可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痢特灵等药物治疗。

576.结核病是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结核病是由分枝杆菌(Tuberculosi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征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本病的病原是分枝杆菌属的三个种,即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和禽分枝杆菌。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物,兔、小鼠、猪易感性也较强。野生动物中猴、鹿易感性较强。病人和患病动物,尤其是开放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污染饲料、食物、饮水、空气和环境而散播传染。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577.结核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常发短而干的咳嗽,表现痛苦。呼吸次数增多或气喘。患病动物日渐消瘦、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颌下、咽及颈淋巴结肿大等。病势恶化可发生全身性结节,即粟粒性结核。肺脏或其他器官常见有很多突起的白色结节。切面为干酪化坏死,有钙化,切开时有砂砾感。

诊断:动物群中有发生进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的动物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在不同的情况下,须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结核菌素试验,以及细菌学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等综合诊断较为切实可靠。结核菌素试验是目前诊断结核病最有现实意义的方法。

578.结核病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但对动物机体的危害较大,对实验研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实验过程中还应注意人与动物之间的交叉感染。

预防控制:目前尚无理想的菌苗可供接种。动物结核病一般不予治疗,而是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检疫、隔离,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群体。加强消毒工作,每年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定期用结核菌素进行全群检疫,饲喂犬、猫的肉品应充分煮沸、消毒,牛乳必须巴氏消毒。

579.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是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波氏杆病(BordetellaBronchiseptica)包括3个致病种:即百日咳波氏杆菌、副百日咳波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病,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是实验动物重要的病原体。本菌为革兰阴性、多形态细小杆菌,常呈两极染色,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胞,有荚膜,严格嗜氧菌。

流行病学特点: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已从各种健康动物以及有病的动物中分离到,虽然本菌已经在中耳及脓灶中发现,但它主要聚集在呼吸道内,在那里可长期居留。某些实验啮齿类动物,特别是豚鼠体内本菌很常见。在兔呼吸道以及实验大鼠中也不难得到。本菌在豚鼠、兔、大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引起呼吸道疾病,但是实验小鼠、仓鼠似乎对自然感染有相当的抵抗力。疾病发生于易感动物,与一些应激因素有关,如运输、饲养条件或温度变化。

580.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豚鼠急性病例发现时已死或垂死期可能看不到症状。急性感染的豚鼠有几天拒食,伴有进行性体重下降和呼吸困难,导致虚脱和死亡。以肺叶充血和所有各叶发生许多大小不等、不规则而分散的红灰色实变区为特征。或者一个或多个肺叶出现弥漫性深红色实变。

除了肺炎病变外,还有心包炎、胸膜炎和心包及胸腔积液增多。

非人灵长类患病动物从鼻腔排出黏液性或黏液脓性鼻漏,在鼻孔形成堵塞性痂皮。患者张口呼吸、昏睡、呼吸困难,死亡前出现昏迷。大体病变与豚鼠相似,以肺炎为主要病变特征。

家兔患病分别为鼻炎型和支气管肺炎型。鼻炎型,多数病例鼻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通常不呈脓性分泌物。鼻腔黏膜充血,有多量浆液或黏液。支气管肺炎型,其特征是鼻炎长期不愈,鼻腔流出黏液脓性分泌物;食欲不振,逐渐消瘦,死亡病例的病程一般在1个月以上。

诊断:动物发生流行性肺炎时,应该考虑到波氏杆菌的感染,确切的诊断要做细菌分离培养。

58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豚鼠、大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对本病均易感染,感染此病的动物死亡率较高,慢性发病对动物机体的损伤较大,从而影响实验研究。

预防控制: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控制本病的关键,特别是豚鼠群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豚鼠不可与其他动物饲养在同一个房间内。预防本病可用灭活的菌苗。

582.棒状杆菌病是由哪种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它的流行病学的特点是什么?

棒状杆菌病(Corynebacteriosis)是由棒状杆菌引起的,一般呈隐性感染,当受到应激因素刺激时可呈急性暴发、造成伪结核病。

流行病学特点:本病专性感染大、小鼠,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系,但有品种的差异。一般呈隐性感染,当动物营养不良、经辐射或可的松处理、环境中刺激性气体浓度过高时,以及感染了病毒,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会呈急性暴发,伴有高死亡率;当表现为慢性综合征时,死亡率很低。

583.棒状杆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

动物发病时表现为厌食、衰弱、消瘦、体重减轻、被毛粗乱、弓背、精神萎靡、眼和鼻腔流出分泌物、呼吸困难,有时可见皮肤破溃、关节肿胀。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感染组织的细菌分离可以作出诊断。血清学诊断方法有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免疫扩散和ELISA法。

584.棒状杆菌病给实验研究带来哪些影响?如何预防控制?

棒状杆菌主要感染大、小鼠,急性暴发造成动物的大量死亡,慢性发病时,造成动物脏器的病变,影响动物的健康,从而影响实验研究。

预防控制:控制动物饲养和实验的环境,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内,并使用清洁级以上级别的动物,是最根本的预防控制措施。

585.真菌具有哪些形态学特点?

真菌形体较大,结构比较复杂,单细胞和多细胞兼有,具有细胞壁、细胞质、有核膜的核以及其他结构等。根据真菌的形态学特点,可将其分为酵母样真菌和丝状真菌(霉菌)两大类型。

586.实验动物中常见的病原真菌有哪些?

实验动物中常见的病原真菌主要有浅部真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石膏样毛癣、羊毛状小孢子菌)、深部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新生隐球菌、粗球孢子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

587.真菌的生理学特点有哪些?

霉菌和酵母菌对营养要求均较低,可以在简单的沙氏培养基上良好地生长。温度对生长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0~42℃均可生长,而浅表性真菌的最适温度为22~28℃,深部真菌的最适温度为37℃,一定的湿度对真菌的生长繁殖是必要的。真菌易于在酸性环境下生长,多数真菌是需氧型的。真菌的繁殖方式比其他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复杂,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588.真菌毒素是如何对动物机体造成影响的?

真菌可以侵害人、实验动物和饲料,并在寄生过程中产生代谢产物,其中一些代谢产物对机体有害,称之为真菌毒素。真菌毒素极易侵害肝、肾和神经系统以及引起造血功能障碍。如黄曲霉毒素、青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都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真菌毒素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大途径实现的,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通过污染食物和饲料的间接影响。真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尤其要引起重视。

589.什么叫寄生虫和宿主?

寄生物暂时或永久的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宿主身上取得它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寄生生活的生物,我们把它称作寄生虫。

宿主是指为寄生虫提供生活居住的场所和提供营养的生物体。

590.寄生虫的分类有哪些类型?

寄生虫的类型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按照寄生虫对宿主的选择性可以划分为单宿主和多宿主寄生虫。如人的体虱只寄生于人,则为单宿主寄生虫;肝片吸虫可寄生于多种动物,称之为多宿主寄生虫。

(2)按照寄生虫对寄生宿主及部位的适应性划分为固需寄生虫和兼性寄生虫。如绦虫、吸虫和大多数的线虫属于固需寄生虫,而蝇类的幼虫则属于兼性寄生虫。

(3)按照寄生虫寄生时间的长短可以划分为暂时寄生虫和永久寄生虫。如蚊子、苍蝇等属于前者;而旋毛虫则属于后者。

(4)按照寄生虫在宿主身体上的寄生部位不同而划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

591.宿主的分类有哪些类型?

寄生虫的发育过程通常比较复杂,不同的发育阶段寄生于不同的宿主。如果寄生虫的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不同的宿主,那么,我们把成虫寄生的宿主称作终末宿主,幼虫寄生的宿主称作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往往不止一个。

592.何谓带虫宿主?有何危害?

当实验动物或其他宿主感染了一种寄生虫,在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隐性感染阶段,此时动物对寄生虫保持着一定的免疫力,同时也保持着一定量的虫体感染,我们把这种动物或宿主称作带虫动物或带虫宿主,称这种现象为带虫现象。

带虫动物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往往被认为是健康的动物,实际上这些带虫宿主可以不断地向外界环境中散播病原虫体,带虫动物的健康状况下降时,常常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

593.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的来源有哪些?

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的来源主要有3个:

(1)垫料、水和饲料;(2)中间宿主;(3)传播媒介。

594.常见的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途径有哪些?

寄生虫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指通过什么方式或什么门户来感染实验动物。常见的感染途径主要有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和接触感染等。

595.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宿主的营养,从而维持其寄生生活。

(2)对宿主机械性损伤和导致其功能障碍。

(3)对宿主的毒性作用,引起宿主的组织细胞反应。

(4)引起继发感染。

(5)影响宿主的生长发育。

(6)改变宿主的生理、生化及免疫状态。

(7)带进其他病原体。

596.实验动物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对寄生虫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驱虫、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597.实验动物真菌性疾病包括哪两大类?

实验动物真菌性疾病主要有两大类:皮肤真菌感染和组织胞浆菌感染。

598.实验动物的真菌性疾病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