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雪岩
46773400000013

第13章 勤做不傻,圆融处事(4)

夜市在我们中国很常见,但在新加坡有一个别样的夜市天地“好客天国”。这里,白天是免费的停车场,每天都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辆,而到了晚上则成了小吃王国,即我们常说的夜市。每到晚上,各式各样的小吃摊就会出现在这里为人们提供天南海北的风味小吃。在这里吃小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你坐在一家的摊位上可以同时吃几家的小吃。比如,你来到了其中一家的摊位上,可还想吃另一家的食物,你只要告诉摊主一声,他就会马上派人为你取来,而且结账时只给一家结就可以了。他们的经营宗旨就是让顾客享受绝好的美味的同时也能享受良好的服务,一切以服务顾客、方便顾客为主。各个摊主之间也从不会为利益而产生纠纷,他们互相合作,彼此关照,营造了良好的经商氛围,这个地方也因其独特的经营模式而广为人知,深受顾客好评。摊主们懂得互惠互利、寻求合作、共同发展,他们的生意也会越做越好,通过在那里摆小吃摊而发家致富的人也不在少数。相对于有些餐厅、饭店仗着自己小有名气就贴出“外菜莫入”的条幅来说,这些摊主真是别具商业眼光,他们的包容、合作不失为一种商业技巧。

旅居海外的华侨更是讲求互助合作的典范。在世界各国各地都会有大大小小的中国城、唐人街。一提到华侨,很多人都会想到坐落在日本横滨市区的中华街,其规模之大足以与洛杉矶的中国城相提并论。横滨是日本的第三大城市,中华街就坐落在横滨市区的黄金地段,在这里定居着1.2万华侨,大街两侧全是2~3层的中式建筑。这里仅以中华料理为主的餐饮业就有5000多家,会聚了北京料理、江浙菜、川菜、粤菜等多种菜系;另有娱乐行业2000多家、茶店2000多家、贸易行业500多家、不动产行业、药业、百货、礼品……各行各业在此荟萃,生活在此的华侨收入甚为可观。但很多来此的华侨都是白手起家的,他们流落异乡,举目无亲,全靠双手赚饭吃。为了更好地发展,他们自愿结成帮派,像乡帮、业帮,如广东帮、福建帮、上海帮、宁波帮等,帮内的兄弟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齐心协力来维护共同的利益。他们互助互利,并肩共进,在海外开辟出了一片中国城。现代的日本华侨内还有类似的经济互助组织,如“无尽”。凡加入“无尽”的会员都需交纳一定的会费,但只要需要用钱,任何人在有人担保的情况下都可以召集会员筹集资金,一次调动的资金足可以解燃眉之急,且对于没有钱但想创业的人、生意上出现危机的人都是很有帮助的。

商业之中的竞争是必不可少的,有竞争才会不断进步,但合作更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在竞争中讲求合作,既竞争又需合作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若,一个企业只注重自身的利益,视同行为敌人,处处与之争锋,那么它最终也只能成为众矢之的,它离末路已为时不远。

在人才济济、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今社会,合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手段,懂得合作的企业才是有前途的企业,任何一个脱离同行,一意孤行或在同行中处处树敌的企业必将走向灭亡。胡雪岩之所以能把生意做大做强,与他主动做好同行关系,善于与同行合作密切相关。几乎他的每行生意都有极好的合作伙伴,而且合作人对他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懂门槛”、讲道义。得人助者,得天下,他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舍弃眼前利益,将目光放长远,与同行精诚合作,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6.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

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操之过急,只要慢慢地设法应付,事情便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目前想不通的事情,暂时丢在一边,过一段时间再去想,自然就会想明白。同样,现在理不顺的事情等到过一段时间再去理,自然便可以理通顺了。中国人讲究的是事事圆满。圆满便意味着周全。事缓则圆,不需急在一时。过于着急地去解决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使事情向着相反的负面发展。

事情不必急于一时

事情分轻重缓急,一件事情越大,就越容易出现疏漏。不管是在商场还是战场上,要做一件事,必须谋定后动,未雨绸缪。在变化中寻找机缘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机缘,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素质。很多时候,在想到一件事的时候,通常不能立刻去办,因为时间或者地点不对。胡雪岩认为:“无论是处世还是经商,都必须要有谋划。”因此,在做事情的时候,就要清楚时、事、人各个方面的特点,掌握最好的时机。

胡雪岩在做第一笔生丝生意的时候,正是在等待中寻找时机,然后得以成功的。

第一次做生丝生意,胡雪岩从湖州收了新丝运往上海,但是并没有急于脱手。当时胡雪岩的状况是钱庄刚刚开张,并没有多少可以用于周转的资金,按照他人的想法,他应该尽快地将新丝脱手拿到现款。但是,他仍然将生丝囤积了起来。

没有将生丝脱手的原因,除了洋商开出的价位不够理想外,更重要的是他要联合同行控制洋庄市场的条件在当时还没有成熟,因为他当时运往上海的生丝数量太少,不足以跟洋商讨价还价,只有联合同行业的人一起才有与洋商抗衡的资本。因此,他决定自己暂时压下这一笔资金,不让自己筹划的抬价计划落空,选择等待一个好的时机。

在生丝运到上海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计划。一方面,他让新结识的古应春加紧和洋商的谈判。另一方面,他开始拉拢上海的丝商大户庞二,开始做联络同行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利用闲暇时间,调解了漕帮内部的纠纷,撮合了古应春的婚事,并且还抓住时机贩运了一趟军火。

一切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当年年底到第二年的年初,胡雪岩已经顺利地联合了上海的丝商大户庞二,并且大部分的散户也听从了他的安排,洋商在价位方面也有了松动。但胡雪岩因为洋商给出的价位仍旧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价位,还是没有将自己已经收购的生丝脱手。主要原因是在当初跟散户做工作的时候,为了说服大家一致行动,说出只要团结一致,就能迫使洋人就范,这时候大家都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但现在如果按照洋人开出的价位脱手,当初所谈的条件就成了空话,不但会受到大家的责难,更主要的是以后再想控制市场,就更加的困难。

事情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年新丝快要上市的时候,胡雪岩手中已经囤积了10批生丝。这时候时机来了,因为朝廷决定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洋人不得不低头,开出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胡雪岩这时候才将手中的生丝脱手。这笔生意,胡雪岩净赚18万两银子。

在商业运作中,一个优秀的商人要懂得从不同的角度来利用存在的条件。并且要善于将各种不利于自己的因素转换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为自己创造条件。要看出事物发展的大方向。不能目光短浅,而是要将眼光放长远,这样才能得到希望的好结果。

当缓则缓,反败为胜

弗洛伊德理论中,将人的心理进行了剖析: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异的,只要努力,没有比脚更大的山。一个人在做大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跟着感觉走,事到临头干了再说。这样的人,很难赢得最后的成功。要拥有豁达的心胸,步步为营,胜利并不在于所用的时间,而是在于最后的结果。

刘邦,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在位15年,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战争就长达5年。在项羽自刎乌江后,刘邦在群臣的拥戴下,即位于汜水之阳,国号汉,建都长安,历史上称西汉或前汉,谥号高祖。

刘邦与项羽鸿门宴后,分封诸侯,刘邦立为汉王。当时刘邦还没有当上关中王,心中十分的愤怒,准备与项羽一决胜负。

当时刘邦手下的周勃、灌婴、樊哙等将领都极力赞同刘邦立刻起兵与项羽一决雌雄,而当时颇有政治远见和战略眼光的萧何却认为此时不宜出战。当时楚汉力量悬殊,项羽的军队正是鼎盛时期,这个时候刘邦与他决战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最好是刘邦先立为汉王,好好地管理巴蜀,整顿军队,等到力量足够强大之后,再夺回关中,然后同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接受了萧何的这个建议,先避开楚军的锋芒,入汉中称汉王。项羽为了削弱刘邦的实力,尽量减少刘邦军队的数量。张良用重金贿赂了项伯,让他从中周旋,项羽才勉强同意刘邦带领3万士兵去巴蜀。

不久之后,刘邦送张良回韩国,张良劝说刘邦将栈道烧毁,向项羽表明自己永远不再向东的意图,达到麻痹项羽和关中诸王的目的。

刘邦在进入汉中之后,立刻着手抓紧时间整顿军队备战,积极地扩充自己的实力,储备作战所需的物资,为了再次进军关中做准备。

在刘邦向韩信征询关于同项羽争夺天下的对策的时候,韩信分析了项羽和刘邦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着重地指出了项羽的不能用贤人,性情残暴,不得民心,尤其是被关中地区的人民痛恨的致命弱点。并建议刘邦要善于任用天下的壮士。还要用城邑来奖励有功之臣,并且还要利用军队中大家对家乡思念的情绪,这样大家在向东进攻的时候,更能激发大家奋勇作战的意志。

并且刘邦在进关中的时候,首先要定三秦,这3人在降楚军的时候,带领了几十万的子弟兵,但是这些士兵大部分被杀害,只有这三个人不但没有被杀,反而还被封为王,这件事导致了关中的父老乡亲对他们恨之入骨,秦人也不会再拥护他们,而刘邦在进入关中的时候,对待百姓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的信赖。关中的百姓没有不为刘邦没有被封关中王而气愤的,都在翘首企盼汉军再次到达关中,只要汉军东进,三秦纳入麾下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而刘邦在送走张良的时候,就给了麻痹项羽的任务,让他告诉项羽自己烧了栈道,没有东返的意图。在韩信攻取三秦后,张良又告诉项羽,汉王只是想得到关中,不敢再往东前进了。

刘邦及其属下的深谋远虑,让他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战略企图。当初在刘邦屈封巴蜀时,他就想立即与项羽决一胜负,但经过了萧何的劝说,忍气吞声地就任汉王。在行军的途中,又听从韩信的话,将栈道烧毁,向项羽表明自己永远不进关中的诚意。这种种措施,都让刘邦为自己争取了主动权,对这场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刘邦如果不是忍气吞声地暂时回到巴蜀,将与项羽一决雌雄的事情暂且放下,就不可能及时地为自己部署好要使用的一切,以刘邦和项羽当时的实力来说,这一战刘邦必败无疑,但是,正是因为刘邦将事情缓了一缓,做了暂时的退让,才使刘邦扭转了两人之间的优势和劣势。

一个在商战中纵横搏杀的人,不但要胆大,还要心细。要时刻注意提醒自己,先谋而后动,想清楚了再动手。胡雪岩在生意场上,遇事从来都是从容处理。而他在晚清那个复杂的时代中,可以在商场与政界左右逢源,靠的无疑便是这种从容之态。学会将紧急的事情放一放,待自己理顺了心绪之后再做事情,往往会收到奇效。急于一时的做事方法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如果世间懂得此道理的人多一些的话,能够迈向成功顶峰的人便会多出几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