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一)
46809100000005

第5章 河北省(2)

第二部分:工农红军时期。1930年6月回国后,先后担任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教育长、新十二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参谋处长,宁都起义任红十五军政委、军长,红军长征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代军团长。指挥过渡赤水河、大渡河、夺泸定桥、攻腊子口等战斗。1935年11月20日,左权和聂荣臻政委率红一军团参加了著名的直罗镇战斗,毙敌一○九师师长牛元峰,馆内陈列有缴获牛元峰的德造左轮三号手枪,左权一直佩戴到牺牲。

第三部分: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太行山指挥华北抗战,参与领导了“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主持召开了八路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后勤工作会议,编写了数十万字的军事著作,并与刘伯承合作翻译了《苏联工农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例》一书。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馆内陈列有左权在这一时期大量的珍贵照片、他的办公室旧址内景复原和左权殉国处十字岭突围战斗示意模型。

第四部分:左权将军精神不死。左权牺牲后,延安各界和华北抗日军民在各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朱德等同志撰文赋诗,沉痛悼念。1943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山西辽县改名为左权县,并在涉县石门村建墓筑塔。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左权灵柩移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馆内还陈列有毛泽东、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人参谒左权墓的照片。晋冀鲁豫边区从1937年冬开始创建,到1948年8月与晋察冀边区合并,有着11年光辉战斗的历史。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晋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民谱写了一曲曲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人生壮歌。

在这里还安息着民族抗日英雄范筑先将军。范筑先将军1882年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现划归河北省)南彦寺村。曾任国民党第三路军少将参议,鲁西督察专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很快占领德州、临清至高唐一线。在共产党的大力协助下,范筑先很快扭转了鲁西北的混乱局面,先后收复了高唐、夏津等县。范筑先召开了军政干部会议,以范筑先的名义向全国发出了通电。电文中说:“裂目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与倭寇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

范筑先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在鲁西北勇敢地树起了抗战的旗帜,对全国震动很大。全国各大报都发表了范筑先“誓死留鲁西北抗战,坚决不退黄河南”的抗日通电,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范筑先先后改编民众起义武装和收编民团武装成为抗日部队,组成了35个支队,3路民军,号称10万铁军(实际6万人),保卫和收复了鲁西北的大片国土,我党和范筑先合作建立的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范筑先还派出大批地方干部到延安党校、抗大、陕北公学等学校学习,并亲自把自己的长子范树中、长女范晔清、三女范树琬送去延安。

范树民烈士是范筑先将军的次子,任抗日挺进大队队长。1938年8月,范筑先率部东进杀敌,挺进大队为先锋,首先攻下了齐河,继战济南。当部队行至齐河坡时与敌人相遇,范树民在激战中壮烈牺牲,时年19岁。

范筑先将军在答谢各地发来的慰问电时说:“此次幼子树民挺进队长,随军东征,在齐河坡赵庄与敌激战,为国捐躯,系属军人光荣,乃承各方函电慰问,弥深感激,马革裹尸,男儿应具素质,既获疆场殉国,死而何憾!”

1938年10月,日寇攻陷武汉之后,于11月又调集兵力进逼聊城,妄图荡平鲁西北抗日根据地。

范筑先和共产党人张郁光、姚第鸿及守城健儿700人英勇不屈,壮烈殉国。

在这里安息着回族抗日英雄金方昌。金方昌,1920年6月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县。1940年11月,担任中共山西省代县县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兼城关区区委书记的金方昌和区自卫队队长周致远在督送公粮时,因汉奸告密,同时被捕。

11月25日,敌人把金方昌关押到日寇特务机关“红部”。“红部”的特务头子石骨,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外号“活阎罗”,他亲自对金方昌进行审讯。这一天,审讯大厅里杀气腾腾,4个日本强盗凶神般地站立在两旁,他们的身边摆满了各种刑具。

锋利的石砾,深深地扎进金方昌的膝盖,黄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落下来。渐渐地,他觉得眼前一阵发黑,便失去了知觉。

接连几天,敌人不间断地对金方昌进行严刑拷打,杠子压、鞭子抽、烙铁烫、竹签扎,最后竟惨无人道地挖掉他的一只眼睛,砍掉他的一只胳臂。金方昌虽然身受酷刑,但意志坚强如钢!他用剩下的手指,蘸着眼里流出的滴滴鲜血,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了14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严刑利诱奈何我,

颔首流泪非丈夫。

12月3日,金方昌和周致远昂首登上敌人的刑车。一路上,金方昌义正词严,痛骂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鼓舞人们起来斗争。他说:“乡亲们,日本鬼子和汉奸卖国贼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只要我们跟着共产党,拿起武器,勇敢地同万恶的敌人战斗,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刑车来到北关外,金方昌迈着坚定的步伐,昂首走上高坡。日寇宪兵队小队长举起了杀人的屠刀,年仅20岁的区委书记金方昌倒在血泊之中。

……我们不可能尽数烈士的英名。安息在晋冀鲁豫烈士公墓的有近200位烈士,人民英雄纪念墓录有英名的烈士有317位。晋冀鲁豫边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有10.7万多名指战员为国捐躯。在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转战中原、华东、西南,又有4万多名指战员为了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肃立,我们沉思,我们纪念缅怀所有为人民牺牲的烈士。

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我国南方的归途中,在邯郸站下车,专程到陵园缅怀烈士。汽车停在陵园门外,毛主席和滕代远、罗瑞卿一行人徒步走进来,沿“烈士纪念塔”环绕一周,经“陈列馆”、“人民英雄纪念墓”,来到左权将军墓前,脱帽致哀,默立良久。望着陵园的青松翠柏,毛主席深情地说:“他们应该有一块安息之地呀!”

1959年6月4日下午5时,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等一行30余人前来谒陵。当时陵园的大门和纪念馆都已关闭。人们打开大门,周总理摆了摆手,示意让汽车停在门外,自己步行走进来。这时“烈士纪念塔”正在维修,四周都被芦席围着,但总理仍环绕一周,细心听取陵园工作人员的介绍,然后依次参观了纪念建筑和陈列展览,并作了重要指示。根据周总理的意见,烈士陵园对人民英雄纪念墓、四八烈士阁等纪念建筑进行了修缮,并调整和充实了烈士纪念堂的陈列内容。

自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落成之后,每年清明前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人民群众和烈士亲属,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祭扫陵墓,缅怀英烈。

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

129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00亩。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战略要地,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师首长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单位在涉县驻扎长达6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从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名上将、48名中将、295名少将,先后有近百名129师老领导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129师司令部旧址由三个具有北方民族风格的农家四合院和一个防空洞组成,现存有司令部会议室、军政办公室、作战处办公室及刘伯承、邓小平、李达、李雪峰、赖若愚等师首长的宿办室和警卫室、伙房等旧居及原物陈列。下院有当年师首长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亲手栽种的丁香和紫荆树,下院门前有五条石砌小坡,当年129师司令部曾用过的代号“五加坡”就由此得名。1996年11月,129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司令部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将军岭位于司令部旧址西北角百米处,1986年以后,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王新亭、袁子钦、赵子岳等七位将帅的灵骨陆续安放在山上,从此,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将军岭”题写了岭名,为“刘伯承元帅纪念亭”题写了亭名。

129师陈列馆位于将军岭北侧山坳,属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于1996年,1998年12月19日正式开馆,依山就势建为两层,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2252平方米,由1个序厅、5个展室和1个半景画馆组成。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独特,展示手段先进,参观路线为一条龙回环式结构。整个陈列布展内容以时间为序,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8年时间,分为六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向广大观众形象地再现了129师将士当年在太行山战斗和生活的精神风貌。

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地处阜平县城南的群山之中,北靠苍山主峰,南临胭脂河。1947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曾设在这里。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中央机关由陕北向西柏坡转移,途经城南庄,在此居住、工作了46天。

1972年,城南庄革命纪念馆正式建立,1995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后,省市拨款350万元维修旧居、修建扩充展室、征集文物、更新扩充展示内容、塑造聂荣臻元帅铜像,修建停车场,因而更好地发挥了城南庄革命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城南庄纪念馆完整地保留了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和居住的旧址。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253.6平方米,分为南北两个院。北院为旧址及毛泽东、党中央在阜平陈列馆。分为前后两个院,后院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也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城南庄期间的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旧址占地2000平方米,其中包括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及随行人员在此居住期间使用过的电话室、办公室、会议室、作战室和200米长的防空洞。前院是15间办公室和18间陈列室,占地面积52536平方米。馆内藏有大量珍贵的原始照片、实物和有关专家创作的图片共247件,其中有毛主席起草的《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和《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等重要文件的手稿和一些文件、指示的手迹。南院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纪念馆,主要展出晋察冀边区党、政、军民抗击日寇及边区各项事业的建设情况。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烽火燃遍华北在地,毛主席在9月24日指出:“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该处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党中央、毛主席把这一重任交给了聂荣臻,由他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建立晋察冀军区。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省五台县宣告成立,11月18日,从五台县迁到了阜平。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及其活动,对华北日军构成极大威胁。1938年3月,日军集结兵力1万多人,分4路围攻军区和边区政府机关(边区政府于1938年1月成立)。其中曲阳一路5000多人,在10多架飞机配合下,第一次侵入阜平县城。为避敌锋芒,聂荣臻带领军区机关,利用山区有利地形,同敌人巧妙周旋,由阜平转移到山西五台县,又到河北平山县,最后又迁回阜平城南庄南湾,在运动中指挥着边区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1941年开始,日军为了“确保华北”,对晋察冀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封锁”、“蚕食”,根据地面临着抗战以来最困难的局面。1942年9月,聂荣臻主持召开了晋察冀党政军干部会议,提出了“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战略口号,将主力和地方部队组成大量的游击队、武工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活动,拔除敌伪据点,建立小块游击根据地。同时,“敌后活动和正面斗争相配合,平地与山地斗争相配合,地方军和正规军相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到1943年初,基本上扭转了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制止了敌人的蚕食进攻。八年抗战中,军区部队进行大小战斗数万次,其中有闻名边区和全国的黄土岭战斗、曲阜战斗、陈庄战斗,以及和晋冀鲁豫军区联合进行的震动全国的“百团大战”,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保卫晋察冀根据地的腹心地区,在阜平境内进行的战斗也不下数百次,东西庄战斗、东庄战斗、王林口战斗、神仙山战斗等,已载入八路军革命战争史册。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在华北敌后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曾被毛主席誉为“抗日模范根据地”。阜平作为根据地的腹心地区,作为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全县9万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阜平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曾被誉为“华北的延安”。这里有“边区爆炸英雄”李勇,“战斗英雄”李殿冰,“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邓世军,更有闻名全国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阜平不愧是“抗日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

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迁驻城南庄。在这里,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主持召开了土改、财经、军政等一系列会议,为华北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做了多方面的准备。1947年4月到7月,晋察冀军区野战部队主动向敌人的薄弱点线出击,集中优势兵力,实行大踏步的进退,在运动中调动敌人、歼灭敌人的方针,连续发起正太、青沧、保北战役,歼敌25万余人,解放了大片敌占区,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连成了一片。

三个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华北我军转入了主动进攻阶段。此后,军区又抓住有利战机,组织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全歼国民党第三军主力1万多人,活捉了军长罗历戎,副军长杨先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