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色文丛-体验红色旅游(一)
46809100000009

第9章 河北省(6)

纪念馆牌楼式的正门上镶嵌着江泽民题写的馆名。院中矗立着的八根功绩柱,象征李大钊的八大功绩;八块浮雕,展示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三十八级台阶,寓意李大钊走过的三十八年历程。序厅两侧镶有工农革命运动浮雕;瞻仰厅正面设有李大钊汉白玉像,后衬邓小平的题词;东、西展厅用丰富的实物和史料,配以现代化的设备,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李大钊的生平业绩。

李大钊纪念馆既是李大钊同志生平业绩的陈展,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既是研究李大钊的中心,又是独特的旅游景点,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邢台市邢台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

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就设在这里。

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进行了妥善保管和维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资32万元,修建了抗大纪念碑。纪念碑肃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长工的亲笔题词。抗大陈列馆设在纪念碑对面的南山坡上,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在纪念碑前设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广场,供参观者瞻仰和举行集体活动。这里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彭德怀、吕正操和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旧居以及电台、图书馆、总机房等旧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落成的抗大陈列馆兴建在南峪村的南山坡上,她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显得格外质朴、庄重。该馆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建造,总投资约250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工程于1997年奠基,于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抗大专题陈列馆。陈列馆门楣镶嵌着杨成武上将题写的匾额。馆内由序厅、主题厅和西展厅三部分组成。序厅的中央黑色的花岗岩卧碑上镌刻着金色的前言。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尤其引人注目。迎面墙壁上悬挂着抗大校旗和抗大校门照片。东、西墙壁上分别为八路军军歌和抗大校歌,整个展厅肃穆、凝重。主题展厅分四部分:

一、抗大在陕北的创建与前期发展;

二、抗大在敌后太行的峥嵘岁月;

三、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分校及附属陆军中学等);

四、抗大精神光照千秋。

展厅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图表等再现了抗大当年的学习与战斗生活。

西展厅,由邢台县投资30万元,陈列了“邢台县山区建设辉煌成就展览”。歌颂了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英雄的太行儿女,继承和发扬抗大的光荣传统,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使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陈列馆还配有接待室、影视室、文物藏品库、资料室等设施。陈列馆的北面,为原有建筑抗大纪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汉白玉砌成,端庄、稳健,造型高直。时任党的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碑名,原抗大校长徐向前,副校长、教育长何长工等为纪念碑撰写碑文。纪念碑前的广场,栽植松柏树,稚碧俏绿,四季常青。

沿山间小路拾级而上,在西部山顶上,即是树阴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长旧居等遗址。其脚下楼房林立的村民新居,显示了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

宏伟壮丽的抗大陈列馆与花果飘香的前南峪生态经济沟试验区交相辉映,使这块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更美、更迷人。

沧州市献县马本斋烈士纪念馆

民族英雄马本斋烈士纪念馆位于献县本斋村北,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占地6000平方米。马本斋纪念馆由展馆、塑像、开旗台、矮墙、大门等组成,纪念馆主体部分采用了伊斯兰风格,纪念馆入口设高大的穹窿,墙面上采用典型的伊斯兰窗及入口穹窿两侧的火焰券柱廊等,进入馆中,拾级而上,使人产生一步步走向高尚之感。

马本斋,学名守清,回族。壬寅年腊月初三(1903年1月1日),出生于直隶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自治乡本斋东村),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马本斋自幼聪颖,读过私塾,粗通文墨,后为生活所迫,闯关东,投行伍,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直至升任奉军独立21师第四团团长。

1935年,因不满军阀的统治,自愿解甲归田,回归故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华北,面对山河破碎,铁蹄践踏,马本斋义愤填膺,毅然组织本村青壮年70余名,举起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1938年3月,率队参加了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时起,他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7年间,他指挥回汉健儿,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身经大小战斗800余次,消灭日伪军3万余名,使敌人闻风丧胆。1944年2月,积劳成疾,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终年43岁。

马本斋生也英武不凡,终也壮志不灭。弥留之际,还情系部队,心向延安。毛泽东主席亲撰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和英雄业绩,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马本斋的光辉形象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

为了纪念马本斋,发扬烈士精神,1985年,献县始建由三间房构成的“马母祠”,后几经修建,形成了占地3000平方米,拥有房屋12间,其中大型展室3间,镌刻着毛泽东、朱德同志题词的汉白玉纪念碑一座的马本斋母子烈士陵园。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决定筹建民族英雄马本斋纪念馆,由省、市分别投资,由中共献县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实施,该纪念馆从2001年春开始施工,历时一年建成。

纪念馆主体分为9部分,分别展示了马本斋烈士的生平事迹。

第一部分:苦难童年。该部分展示的是马本斋少年时期的困苦经历。马本斋出生时,正值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大清帝国苟延残喘,帝国主义肆意侵略。马本斋家境贫寒,兄弟三人靠父母的辛勤劳作养活,他10岁入私塾读书,聪明伶俐,好学上进。13岁那年,家乡遭大旱,碌碡没翻身。为了生存,他辍学随父到张家口、内蒙古等地谋生。流离失所,辗转颠簸,饥寒交迫,受尽凌辱。

第二部分:上下求索。展示青年马本斋投军入伍,由于他品行端庄,办事认真,不久便当了“棚长”(班长),并被选送到沈阳北大营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被授予排长职务。此后,连长、营长、副团长不断升迁。1932年,部队被国民党改编,移至山东胶东地区。马本斋任团长,深得上司赏识。但他对军阀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无辜遭受涂炭十分不满,对官场的荒淫无耻、尔虞我诈更是切齿痛恨,为自己一腔抱负不能实现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1935年,苦闷中的马本斋愤然解甲,回到故土——东辛庄。

第三部分:奔向光明。在这一部分,记述的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大举进犯华北。面对亡国灭家的危险,马本斋拒绝了一些土匪顽劣武装的诱惑、胁迫,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组织本村70余名回族青壮年,打出了抗日义勇军的大旗。1938年3月,他率队到河间,参加了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从此,揭开了他7年武装斗争波澜壮阔的序幕。

第四部分:千里驰骋。这部分向人们展现了1940年初到1941年7月期间,面对日军企图封锁分割我抗日根据地的严峻形势,马本斋率回民支队在深南(深县南部)、大清河畔、白洋淀、无极、定县等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千里驰骋,打出了军威,扩大了影响,消灭了敌人,壮大了自己,被冀中军区誉为“打不烂、拖不垮、攻无不克的铁军”,毛泽东同志也欣然命笔,称回民支队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第五部分:母子英雄。这部分讲述的是在1941年7月以后,马本斋率回民支队战斗在建国县,与日军驻河间联队长山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几番交手,山本都被打的头破血流。黔驴技穷的山本,在叛徒哈少甫的帮助下,8月26日凌晨,派兵包围了东辛庄,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到河间宪兵队,逼迫马母招降马本斋。马母面对山本的威逼利诱,大义凛然、英勇斗争,最后绝食殉国,时年68岁。冀中军民闻讯无不感动。延安《解放日报》刊登消息,报道马母的英雄事迹,十八集团军首长亦电勉冀中军民并慰问马本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