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在岸边钓鱼,旁边有游客在欣赏美景。这时只见一名垂钓者把渔竿一扬,钓上好大一条鱼,足有3尺长,落在地上依然翻腾不止。可是垂钓者却摁着大鱼,解下鱼嘴里的渔钩,顺手又将大鱼投进了海里。
周围观看的人们响起了一阵惊叹声,难道如此大的鱼还不能让他满足吗?这个垂钓者的雄心可真够大的。
就在围观者屏息以待之时,垂钓者的渔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来的鱼也不小,足有2尺长,垂钓者仍旧是不看一眼,顺手又把鱼丢进了海里。
第三次,垂钓者的渔竿再次扬起,这次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足1尺的小鱼,围观的人们以为这条小鱼也定会被扔进大海,没想到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的木桶里。
观看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垂钓者:“你为什么舍大而留小呢?”想不到垂钓者的回答竟是:“哦,因为我家里的盘子最大的不过1尺长,太大的鱼带回去,盘子盛不下。”
欲望永远都不会满足,不停地诱惑着我们去追逐物欲和金钱,然而过多地追逐利益只会使我们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做人千万不要太贪,有贪得无厌就必有得不偿失,只有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即使他是世界的主宰也不例外。
——〔希腊〕伊壁鸠鲁
贪婪就是贪得无厌,是一种过度膨胀的私欲。然而欲望没有止境,就如同人心不足蛇吞象一样,不论是对美食、金钱还是权力等,永远都得不到满足。因此,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也无法填满,贪婪的结果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与麻烦。
所以,青少年要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自己从欲望的深渊中获得解放和自由。
传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给它造脚,但是它依然可以像蛇一样快速地爬行。有一天,它看到梅花鹿、羚羊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能够跑得比它还要快,于是心里很不高兴,就满怀嫉妒地说:“哼!脚越多,当然会跑得越快。”
于是,它开始向上帝祷告:“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还要多的脚。”
上帝满足了蜈蚣的愿望。就把特别多的脚都放在蜈蚣的面前,任由蜈蚣取用。
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众多的脚,一只一只地粘贴到身上,从头一直粘到尾,直到已经找不到可以粘贴的地方了,它才恋恋不舍地停止。
它十分满意地看着浑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去了。”
然而,等它开始要跑步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无法控制这些脚。它们毫无秩序,噼里啪啦地乱走一通,它必须全神贯注、精神集中,才能使这些脚不致相互跌绊而顺利地往前走。
这样一来,它走得比以前更加慢了。
过多的贪欲让蜈蚣非但没有健步如飞,反而步履缓慢,举步维艰,人也一样,一旦产生过分的私欲,终有一天,像蜈蚣一样出现超载的现象,而这种负荷的结果只有自己去承担。贪婪就像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总会让背着的人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正如《伊索寓言》里所讲的:“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在生活中,就算是你可以拥有整个世界,一天也不过只能吃三餐。这是人生思索后的一种醒悟,谁懂得其中的含义,谁就过得轻松、活得自在,知足常乐,睡得安稳,走路也会踏实,回首往事也不会存有遗憾。
未必喜欢一件东西就一定要拥有它。有人为了得到喜欢的东西而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也许他们得逞了,但是在追逐的过程里,他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付出的代价更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不论是喜欢一样东西也好,或是喜欢一个位置也罢,与其让自己负累,倒不如轻松去面对,即使放弃或者离开,也会使你学会平静。人生是这样的短暂,我们纵然身在陋巷,也应享受每一刻美好的时光。
别被贪婪所奴役
一般而言,贪婪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这种人存在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他们会得陇望蜀,有了票子,想房子,有了房子,想位子,从不会满足。
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屡屡尝到甜头后,胆子就越来越大。
每一次侥幸过关对他都是一种条件刺激,会不断强化着贪婪心理。
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也是清白之人,但是看到原来与自己境况差不多的同事、同学、战友、邻居、朋友、亲戚、下属、小辈,甚至原来那些比自己条件差得远的人都发了财,心里就不平衡了,觉得自己活得太冤枉,由此也学着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补偿心理:有些人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其地位、身份上升,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损失。
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若要改正,是可以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古往今来,仁人贤士对贪婪之人是非常鄙视的,他们撰文做诗,鞭挞或讽刺那些索取不义之财的行为。想消除贪婪心理的人,应牢记那些诗文和名言格言,朝夕自警。
自我反思法:自己在纸上连续20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假思索,限时20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这样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最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自己作较深层的分析。分析自己贪婪的原因是有攀比、补偿、侥幸的心理呢,还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分析清楚后,便下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贪婪的恶习。
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测测你是贪婪的人吗?
若你参加一场宴会,当服务生端着果汁给你,而托盘里的杯子有着不同分量的果汁,你会选择哪一杯?
A.空杯,正准备要倒入。B.半杯。C.七分满。D.全满。
测试结果
选A:你是一个对金钱欲望非常强的人,但是你却常常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少钱,所以你是一个很会赚钱的穷人。
选B:你是一个做事非常谨慎的人,所以对金钱的处理也是同样的谨慎,因此你是一个对钱欲望不强的人。
选C:你是一个凡事都会留后路的人,自制的能力很强,且不会轻易进行危险的金钱交易,所以你是一个对金钱欲望强烈也善于支配的人。
选D:你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对于所有的东西都想尽收眼底,对金钱的贪婪极强,欲望也极强。
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家小孩偷的。从此,她观察邻家小孩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她断定贼非邻家小孩莫属了。可是,不久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家小孩,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大多由于这种作茧自缚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的思维。培根说过:“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因为猜疑不光明磊落,它既是对别人的不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猜疑只能藏匿于心底。青少年正是身体和思想在成长的时候,一定要摒弃猜疑的毒苹果,才可以健康成长。
一美元的背后
疑心夺走了众多的快乐,却不还给我们任何东西。
——〔美〕罗威尔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还有比痛苦更可怕的事情,那么就是猜疑。心中的猜疑就如同鸟中的蝙蝠,生活在阴暗的洞穴里,它可能会摧毁光明的信仰,毒伤美好的感情。
小镇上有一对孪生兄弟,从小感情就特别好。这对孪生兄弟长大后,就留在爸爸经营的店里做事,直到爸爸去世,他们兄弟两个就共同接手并经营这家店。
生活一直都很平静,直到有一天一元美金丢失后,他们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哥哥将一元美金放进收银机之后,就与顾客外出去办事,当他办完事回到店里时,发现收银机里的钱不见了。
他便问弟弟:“你是否看到收银机里面的钱了?”
弟弟回答:“我没看到。”
但是哥哥却有些耿耿于怀,依然咄咄逼人地盘问弟弟,不肯罢休。
他对弟弟说:“钱不可能自己长了腿跑掉,我想你一定看见了。”语气中带有浓烈的质疑气味,怨恨也伴随着产生,由此,手足之情出现了隔阂。
开始两个人都不交谈,痛苦和敌意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渲染了他们的家庭和这个小区。
后来的一天,一个男子开着外地车牌的汽车,停在了哥哥的门外。
他走进店里问道:“请问,您在这个店里多久了?”哥哥告诉他一直都在这个店里工作。
这位男子说:“我有必要告诉你一件事情:20年前我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一天来到你们这个镇上,肚子已经饿了好几天了,我从后门偷偷溜进你们的店里,并且拿走了收银机里面的一美元。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心里一直无法忘怀。一元钱尽管是个小数目,但是我的良心却一直深受谴责,我有必要回到这家店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说完这一切后,这位客人十分惊讶地发现店主眼里满是泪水,他用哽咽的音调恳求他:“您是否也能去隔壁店里将故事再说一遍呢?”当这位男子到隔壁把故事又说了一遍之后,他惊讶地发现两位相貌相似的中年男子,在商店的门口相拥而泣、失声痛哭。
20年的时间,怨恨终于得到化解,两兄弟之间的对立也因此而消失。然而谁又晓得,20年的痛苦,竟缘于对区区一元美金的猜疑。就是这一元美金的猜疑使亲兄弟反目成仇,手足之情竟抵不过猜疑造成的隔阂。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疑人者,人未必皆诈,己则先诈矣。
——〔中〕洪自诚
猜疑是人性的弱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陷入猜疑的陷阱,必定会事事捕风捉影,对周围的人心怀戒备、疑心重重,最后把自己包裹起来,对世界充满畏惧,对自己缺少信心。
李教授和张教授是一对再婚老年夫妻,他们都在痛苦中失去了亲人,所以非常珍惜这次晚来的幸福。黄昏时候,两位老人总会牵着手漫步于江边,谈工作、谈生活、谈理想。在生活上,他们相濡以沫、体贴入微,李教授为了让老伴集中精力搞好科研,他牺牲了不少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包揽了全部家务活。因为他朋友多,社交广,信息也灵通,一有时间就帮助老伴的公司联系业务。还常常趁出差的机会买些老伴最喜欢的绘画用品、绘画作品送给她。两个人在事业上相扶相助,使各自的事业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峰。
两个再婚的人,却能够生活得如此温馨,令他们的同事与朋友们都很羡慕。可是当他们携手走过一段美好时光之后,家庭矛盾出现了。家庭财产处理的不当及教子方式上的分歧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有一次,邻居向李教授借了4000元钱急用,不久邻居还钱给李教授时,赶巧李教授不在家里,于是就把钱给了老伴张教授。
但是事后老伴忘记把还钱的事告诉李教授。李教授便非常生气,认为与之相濡以沫的老伴在偷偷地隐匿家庭财产,一定另有企图,这是个很危险的警钟。他开始猜疑起老伴来。
一旦夫妻之间失去信任,家庭矛盾也会越来越多,最终纠缠成为一个死结。终于张教授拿走了家里的存折、现金、债券和户口,他们二人的婚姻走向了终点站。
两个人在财产分割上互不相让,以致反目成仇、对簿公堂。结果一场没完没了的官司,让这对教授夫妇大伤精力,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
憔悴不堪的李教授悲痛万分地对人们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老伴。事业上可以帮助我,日子也过得很滋润,现在却闹到这等地步,真是不值得啊!唉,都是猜疑害了我们。”
夫妻之间都可以因猜疑而各自分飞,更何况同事与朋友呢!猜疑常常是缺乏明显事实依据地起疑心,在很多时候也缺少逻辑思维。有很强猜疑心理的人常常只凭借个人的主观猜测,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猜度他人。他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到的人性是虚伪的、丑恶的。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会处处小心别人,提防别人,戒备心很强,有时还会口是心非。有猜疑心理的人很敏感,他会因别人的扬眉而说是看不起他,会把别人的撇嘴说成是讨厌他,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经他一说就会矛盾重重,别人在说自己的悄悄话,他非认为是在说他的坏话。总之,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对自己的侵犯,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耿耿于怀。
有很强猜疑心理的人,精神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因为他总是凭自己的好恶和想象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于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吹毛求疵,扭曲了人际交往的正常状况。
猜疑心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那些人活得很累的。他既要对付被自己夸大的“敌意”,又要安抚自己内心由此而导致的痛苦,身心上受到很大的消耗与折磨。
而且,由于经常疑神疑鬼,对朋友,会破坏纯真的友谊;对家人,会妨碍感情的发展;对夫妻,会促使矛盾的积累;对同事,会降低工作效率。总之,一旦你有了猜疑心理,你就会为自己的生活设下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使自己深陷其中却无法安身立命。
猜疑让你错失良机
要知道,在猜疑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怀疑自己。因为猜疑,我们犹豫,不能果断地处理任何问题,也因此而使我们错失良机。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求职者,被一个骗子骗走了2000元钱。
于是好心人提醒他:“小心呀,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小偷、骗子和无赖,任何人都不能轻易相信啊!”于是他接受了好心人的劝告,从此以后,他变成了一个多疑的人。
他尽管知识丰富、身材健美、多才多艺,可是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每天奔波于各家公司,为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忙碌不停。
一天,他的身材被一位中年女画家所看重,要以高薪聘请他当她的业余模特儿。要知道,这位中年女画家给出的价钱足够他十年吃喝玩乐。
“30万,如何?小伙子,做我的业余模特儿。平时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情。”
他先是一阵惊喜,接下来便心生猜疑:“哪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一定是骗局!”于是他朝女画家冷冷地看了一眼,就走了。因而他失掉了一次可以净赚30万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去一家公司应聘。面试过后,老总因为他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看中了他,便对他说:“从今晚起你就正式开始工作,因为今晚有一个很重要的宴会,需要你出面做翻译。”
“可是……我的家怎么办?”他担心自己的家无人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