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生物之谜
46963500000011

第11章 动物之谜(5)

长期共存在七种食肉兽之间,虽然互相残杀的事例也有,但是并不严重。据多年实地观察,狮子虽然偶尔捕食棕鬣狗,但它们主要以有蹄动物为食,而且还会给一些食肉兽留下一部分动物尸体,为它们提供食源。豹子可能是捕杀其他食肉兽最多的野兽,例如黑背胡狼、幼棕鬣狗、幼狮等它都吃,不过它主要以草食兽和啮齿动物为食,又为一些食肉兽提供现成食物,因而可以功过抵销,或者功大于过。母狮常把自己的幼仔隐蔽在草丛中。棕鬣狗则群居穴内,这就使食肉兽偷食的机会大为减少。斑鬣狗和野狗在卡拉哈里沙漠中虽分别属于二三号强手,但它们数量很少,影响不大。至于猎豹,在七种食肉兽中处第六位,再说它生性胆怯,不敢袭击其他六种食肉兽,只能凭自己快速捕猎的技能,杀死许多草食动物,为它们提供一部分食物。这样一来,七种食肉兽在卡拉哈里沙漠上的关系是:各尽其能,相互依赖;虽有冲突,无关大局。这就是它们能长期共存的奥秘。

生活了200万年的青蛙

1946年7月,一位石油地质学家在美洲墨西哥的石油矿床里,发掘出一只冬眠的青蛙。这只青蛙埋在2米深的矿层内,被掘出来时皮肤还是柔软的,而且富有光泽,经过两天后才死去。地质学家对这个矿床进行了科学测定,证实这个矿床是在200多万年前形成的。这只青蛙只能在矿床形成的时候被埋在矿层内,绝对不可能在矿床形成之后才进入矿层,由此可见,这只青蛙在矿层内已经生存了200多万年之久而未死亡。

1782年4月,法国巴黎近郊有一位打石工人,从地下4.5米深处的石灰岩层,开采出一块巨大的石头,把这块石头劈开,意外地发现石头内藏有四只活的蟾蜍。这四只蟾蜍并排在一起,各有各的窝。窝比蟾蜍稍大一点,窝的表面还有一层松软的黄土。蟾蜍被从石头内劈出来后,还能在地上活动。后来一位生物学家把其中一只较肥大的做了标本。科学家对这石灰岩层进行了科学测定,证实它是100多万年之久了。

为什么蟾蜍和青蛙能在岩石内、矿层内冬眠达100多万年乃至200万年之久而没有死亡呢?这样顽强的生命力,在生物史上是令人迷惑不解的奇迹之一。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曾长期对此谜进行探索和研究。

许多生物学家认为,封存在岩石内、矿层内的蟾蜍和青蛙,没有温差的变化,这是能长期冬眠而不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学家测定,当气温上升10度时,青蛙和蟾蜍的新陈代谢作用会加快二至三倍,而气温下降10度时,代身作用则会减慢到三分之一。埋藏在岩石内。矿层内的蟾蜍和青蛙,在永久保持“恒温”的状态下,它们受不到任何外界的刺激,天气的变化如晴与雨、寒与热、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对它们都没有什么影响,实际上是等于把生命贮藏了起来,几乎不进行新陈代谢,几乎不消耗能量,所以能长期不吃东西而又不死亡。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苏米特博士曾经进行过多次试验,他把几只快要冬眠的蛙予以降温,发现:蛙在零下2℃左右时体内的水分开始给冰,在零下6℃时,体内已有35%的水结了冰。他让蛙在零下60℃的环境中生活一周,然后慢慢地提高温度解冻,结果蛙能活动了。这时,他取出蛙的肌肉,检查它的成分,发现有甘油存在。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钻进地下冬眠的蛙类,之所以继续生存而不死亡,这是由于冬眠时体内自然形成甘油的缘故。

有些科学家认为,上述解释还不够充分。迄今为止,关于青蛙和蟾蜍为什么能在岩石内、矿层内生存100多万年至200多万年之久而不死亡的问题,仍是尚未彻底揭开的生物奇迹之谜。这个谜像磁石紧紧吸住铁块那样正在吸引着世界上许多生物学家的热烈探讨,新的理论不断提出。随着生物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团一定会被揭开。揭开这个谜团,对于研究人类长寿问题将很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与不死的青蛙不同,国内曾报道过安徽省巢湖市望城乡农民金中华家喂养的一头猪,竟然数次都杀不死。金中华家养的这头猪,与别人家的猪没有什么两样。当它长到快150公斤时,夫妻俩决定将猪杀了卖肉。于是请来了一个屠夫。可是这个向来以“一刀快”自诩的老师傅这次却失手了。一连捅了7刀都未捅死。每次总刺不中咽喉,伤口也不流血。老师傅最后只好自认倒霉。金中华夫妇又连请几个师傅,次次的结果都是如此。

这是为什么呢?

龟的长寿之谜

人们都管龟叫动物世界里的“老寿星”。那么,龟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

根据报道,一位西班牙海员曾经捕到一只海龟,长达2米,重300千克,有专家说它已经活了250年了。另外一位韩国渔民在沿海抓到过一只海龟,长1.5米,重90千克,背甲上附着很多牡蛎和苔藓,估计寿命为700岁。它可以说是龟类家族的“老寿星”了。

但这只是估计的岁数,它不能精确反映龟的实际寿命。有记录可查的才是比较准确的。

1971年,人们在长江里捕获过一只大头龟,它的背甲上刻有“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字样,这分明是记事用的。这一年,咱们中国发生了鸦片战争。也就是说,从刻字的那年算起,到捕获的时候为止,这只龟至少已经活了132年了。它的标本至今还保存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里。另外,还有一只龟,据说经过7代人的饲养,一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才中断,它的饲养时间足足有300年左右啦。

1737年,有人在印度的查戈斯群岛捕到过一只象龟,当时科学家鉴定它的年龄是100岁左右。后来,它被送到了英国,在一个动物爱好者的家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最后被送到伦敦动物园。到20世纪20年代,它就活了将近300年了。

1983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只海龟,有120千克重,在展出的时候,它还生了30个蛋呢。经专家鉴定,这只海龟已经活了300年。

龟虽然是动物世界中的“长寿冠军”,但在龟类王国里,不同种类的龟,它们的寿命也是有长有短的。有的龟能活100岁以上,有的龟只能活15年左右。即使是一些长寿的龟种,事实上,也不可能个个都“长命百岁”。因为从它们诞生的那天起,疾病和敌害就时刻威胁着它。另外,海洋环境污染和人类的过量捕杀,也在危害它们的生命。

人们虽然知道龟是长寿动物,但对龟的长寿原因却说法不一。

有的科学家认为,龟的寿命与龟的个子大小有关。个头儿大的龟寿命就长,个头小的龟寿命就短。有记录可查的长寿龟,像海龟和象龟都是龟类家族的大个子。但我国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学家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前边提到过的那只大头龟的个头就不大,可它至少已经活了132年了,这又怎么解释呢?

有些动物学家和养龟专家认为,吃素的龟要比吃肉或杂食的龟寿命长。比如,生活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岛屿上的象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龟,它们以青草、野果和仙人掌为食,所以寿命特别长,可以活到300岁,是大家公认的长寿龟。但另一些龟类研究人员却认为不一定。比如以蛇、鱼、蠕虫为食的大头龟和一些杂食性的龟,寿命也有超过100岁的。

最近,一些科学家还从细胞学、解剖学、生理学等方面去研究龟的长寿秘密。有的生物学家选了一组寿命较长的龟和另一组寿命不太长的普通龟,作为对比实验材料。研究结果表明,一组寿命较长的龟细胞繁殖代数普遍较多。这就说明,龟的细胞繁殖代数多少,跟龟的命长短有密切关系。

有的动物解剖学家和医学家还检查了龟的心脏,他们把龟的心脏取出来之后,竟然还能跳动整整两天。这说明龟的心脏机能较强,跟龟的寿命长也有直接关系。

还有的科学家认为,龟的长寿,跟它的行动迟缓、新陈代谢较低和具有耐旱耐饥的生理机能有密切关系。

总之,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龟的长寿原因,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蛇坟”之谜

具有思维和能力进行报复行为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蛇。蛇可以记忆往事,可以寻找被报复对象——捕蛇人,并能组织群体进攻捕蛇者。这方面最令人惊奇不已的例子就是农民程地明的遭遇。程地明生活在利川币狮子乡山区鸟鹰岩下一个叫漆树坪的村落里。程在1986年4月17日与同乡青年上山,打死了一条“野鸡脖子”毒蛇(又称野鸡颈蛇),当他走出10多米远后,就有6条同样的蛇追来,程打死4条后,越来越多,在同伴帮助下直到打死73条,才逃离现场。从此程不再打蛇。两年后,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程又于1988年打起松花蛇(一种无毒蛇)。1988年7月12日程打死一条1.2千克的松花蛇后,一条青竹分蛇窜出将程咬伤。在另一次夜归的路上打蛇时又被咬伤,花掉200多元医疗费。此后,1989~1990年两年间程3次被蛇咬伤。1991年7月15日,程带妻子,儿子到田里工作,待妻子回家取午餐之机,来了一群毒蛇向程攻击,经过人蛇大战,17条毒蛇被打死,可是程地明也被咬伤9处致死。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程地明打死第一条蛇后的五年间,蛇是靠什么记忆来追杀程地明的?是不是程地明身上已带上什么捕杀蛇的信息?而蛇为什么总咬程地明?而在他身边玩耍的儿子安然无恙?蛇又是靠什么方式联络,形成群体攻击阵式的呢?程地明死后于1991年7月16日安葬于漆树坪田野。此坟当地人称之谓“蛇坟”,“蛇坟”上无草无树,多年来有如新坟,令人大惑不解,奇上加奇的是每年3~9月都有一次群蛇聚会,来到这坟上爬行缠绕,不少人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奇观异景。类似程地明的事在江苏某县还有一例,农民潘某在深翻地时翻出一群小蛇,他将这群小蛇打死,以后蛇越来越多,追逐潘某不放。此后,他家经常出现成群结队的蛇。这里的奥妙实在令人困惑。到底蛇是如何传递信息,组织集体行动,又是如何判别“凶手”的?

由上述几例,我们也悟出一个道理,凡物皆有灵,人与周边的动物、昆虫和谐相处,以爱相待,这才是大自然真、善、美生态的体现。任何违背这一法则的人,最后必将殃及自身。让我们热爱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以博大普爱的广阔胸怀去拥抱大自然吧!

骆驼的不尽之谜

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以能忍受干燥酷暑而著称,它们能在昼夜温差极大、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里长途跋涉,成为人们沙漠之行的最佳伴侣。很久以来,人们就对骆驼这种神奇的能力十分好奇,希望解开骆驼的抗干旱能力。

解释骆驼抗旱能力的最早一种理论是“水囊说”,持这种学说的人认为,骆驼是反刍动物,它的胃有三个室,其中最大的一个是瘤胃,里面有许多肌肉带将瘤界分隔成几个部分,使其起水囊的作用,在水源充足时,水囊便储存一些水,以备口渴时用。

然而其他的一些科学家很快就推翻了这一理论,通过解剖发现,水囊并不能有效地与瘤胃的其余部分隔开,其个体也太小,起不到储水的作用,真正使骆驼耐得住干旱的秘密在于,骆驼经得住脱水,一般人在沙漠中失去12%的水就会导致中暑死亡,而骆驼即使失水达体重的25%,也依然能生存,只不过减轻些体重。原因在于,人失水后,会使血液粘稠,对心脏造成负担,而骆驼失去的水,却不对血液造成影响,而且脱水的骆驼一旦补充了水分,就会马上得到恢复。

还有学者提出,储存在驼峰中的脂肪可氧化生水,1克脂肪能氧化产生1.37克水,而一只驼峰中大致存有40公斤的脂肪,也就预备了相当于50公斤的水。还有的学者认为,骆驼耐旱要归功于它出色的保水能力,骆驼很少出汗,体温也不上升。还有人认为骆驼排尿少,也是其耐旱的原因。

最近科学家们又发现,骆驼能够降低呼气的湿润度,从而节约水分,骆驼通过呼吸丧失的水分比一般动物少45%。即使这样,人们对骆驼的神奇功能认识还是肤浅的,骆驼身上还有许多迷,等待着我们去破解。

噬人鲨不吃身边小鱼之谜

噬人鲨是鱼类中的暴君,它的体长一般为7~8米,最长达12米,牙齿锐利,多达一万五千颗,折断之后又能长出新牙,一生中能长6次新牙。噬人鲨有一个功能极佳的肚子,它不需要每天吃东西,经常三四天才饱餐一顿,因为在噬人鲨的肚内,有一个储存食物的“口袋”,可以储存三四十条一斤多重的鱼,当它觉得饿的时候,就会把食物从袋中转移到胃里,因此,即使在它吃饱的时候,猎物也照样会被它吞食下去,储存起来。如果它要是在饥饿的时候,而肚中的袋子里又没有了什么存货,一路游过去,被它遇见的东西,无论死活,统统都会被吞到它的大袋子里。一般的鱼类见到了它,都要退避三舍,不敢靠前。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如此凶残贪食的大鲨鱼,在水里游动时,身边竞还有许多小鱼敢跟着它前呼后拥的,像是它的侍从,丝毫不担心被噬人鲨一口吞掉。这些小鱼身上都带着美丽的条纹。过去有些科学家以为,这些小鱼跟在噬人鲨后面,是为了吃些鲨鱼剩下的残渣剩食,但后来研究发现,这些鱼都是自己去找食物的。于是又有人猜测,这些小鱼之所以和噬人鲨为伴,可能是为了借着大鲨鱼的威猛,而躲避其他敌害的袭击。这颇有些狐假虎威的架势!但最令人奇怪的还是,贪婪吞食其他鱼类的噬人鲨为什么能对身边的这些小鱼表现的十分友好,无论饥饿与否,都不去吞食身边的小鱼,任凭这些小鱼和自己形影相随,而这些小鱼也对噬人鲨十分放心,坚定不移地紧跟。对此,目前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能令人满意。

常走绝路的鲸鱼

我们有时可以从电视里看到这样的场面:退潮后的海边浅滩上躺着鲸的尸体,就像搁浅的船一样。没有谁在驱赶,也没有谁在捕捞,鲸为什么自取灭亡地离开大海呢?

鲸鱼大规模地冲上海滩集体自杀的现象就更令人惊奇了。197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海滩上,突然有250条鲸鱼游人浅水中,当潮水退下时它们被搁浅在海滩上。鲸鱼缺水很快就会死掉。美国海岸警卫队员们带领数百名自愿救鲸者进入冰冷的海中,阻止那些鲸鱼自杀。有的人用消防水管向鲸鱼喷水,想以此延缓它们的生命,有的人则开来起重机,试图把鲸鱼拖回大海,不料鲸鱼太重,反而拖翻了起重机。

鲸鱼为什么会搁浅自杀呢?对此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各种说法大多与它的回声定位系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