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神奇生物之谜
46963500000004

第4章 恐龙解秘(4)

(3)一些残存的爬行动物对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例如蛇类、蜥蜴类、鳄类、龟鳖类,在寒冬来临之际它们能进行冬眠。有了这一招,它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范围扩大到温带,并且使自己的家族延续不断。

(4)缺少竞争者。在残存的爬行类栖息的地方,因地理隔离而孤处一隅(如海岛上)。那里没有生活习性与爬行动物一样的哺乳动物,没有谁与它们争食,当然更不能有捕食它们的哺乳动物存在。印尼科摩多岛上的巨蜥和新西兰一些小岛上的喙头蜥,就生活在这类地方。它们从恐龙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天敌。

不管怎么说,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毕竟已成为过去。今日的地球上,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正日渐缩小。目前,威胁爬行动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不是来自大自然,而是来自人类。

恐龙有残存的可能吗

地球上的古生物,尽管时过境迁,但也有些幸存者。水杉就是一种孑遗的植物,那么恐龙有孑遗的可能吗?尽管至今没有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发现过活恐龙,但不能下结论说:恐龙根本就不可能残存到现在!

当然我们说的残存的恐龙,其模样应与6500万年前基本上差不多,例如,我们熟悉的蜥脚类恐龙、甲龙、角龙、鸭嘴龙及霸王龙等。

中生代时的古老动物至今仍然有子孙后代的,而且形态没什么大变化的,虽说数量不多,但却有那么一些。

鳄类、龟鳖类、蜥蜴类、蛇类及喙头蜥类自不必说,就连人们认为早在恐龙消失前就已绝种的腔棘鱼(两栖类的祖先类型),也于1938年在靠近非洲东海岸的较深的海里被发现。

据此推理,个别的恐龙遗老遗少们至今仍生活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那么,恐龙最可能藏匿在什么地方呢?

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不变动物不变;环境变了,动物不是为适应新环境而发生变异,就是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淘汰。主要看动物本身的进化潜力。

新生代地球的环境总体上讲与中生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中生代终年炎热,潮湿的气候为新生代季节分明而干旱的气候所代替。

为适应气候的这种巨大变革,地球上的动、植物都在变。当然,能变得适应环境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被淘汰了。地球从中生代进入新生代后,动植物的面貌已是焕然一新,今非昔比了。动物界最大的变化就是,神气活现的恐龙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形形色色的哺乳动物,它们占据了原先由恐龙控制的地盘。

但在地球环境大变革的同时,在某些小区域里,仍然有类似中生代那样的环境存在。例如热带或亚热带,终年炎热多雨,自中生代以来,可以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如果恐龙生活在这类地方,是有可能繁衍到现在的。此外,恐龙生存的地方必须远离人烟和与世隔绝。对恐龙来说,这是它们得以幸存的世外桃园。

尼斯湖有蛇颈龙吗

尼斯湖位于英国苏格兰的北部,地处北纬5700湖面狭长,长达37千米,而湖的宽度仅有1.6千米。这个普通的淡水湖,因经常传出水怪出没的消息而名闻遐迩,神秘莫测。

尼斯湖周围群山环抱,湖岸陡峭,最深处300米。湖水因含大量泥炭物质而显得十分灰暗浑浊。湖中有大量生物,传说中的怪兽就隐居其中。

事情发生在1400多年前。一日,爱尔兰传教士圣哥伦伯正在湖滨散步,而他的仆人则在湖中游泳。

突然,仆人发出阵阵“救命”的呼声,教士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生着长颈蛇头的庞大怪兽正在向他的仆人逼近,企图袭击他。

教士向那水怪厉声喝道:“走开!不许碰人!”说来也怪,那怪物听到喝斥声后,立即止步,不一会便沉入水中不见了。仆人因此而得救。

厄斯湖怪的传闻就是从这段奇遇起源的。后来,尼斯湖怪兽又多次出现。特别在近几十年中,不断传出消息说,有人见到了水怪,还有人拍下了它的照片。不过所有的照片均很模糊,很难从照片上确切判明那究竟是什么动物。况且,这些照片有不少已被证明是伪造的。

一个名叫丁斯戴尔的研究者,综合目击者所见绘出了水怪的想象图。人们一眼就能认出,画上的怪兽是蛇颈龙!它生着长脖子,小脑袋,宽大的躯干,鳍状的四肢,从头至尾长约12.2米。

蛇颈龙是中生代海洋中的一霸,是恐龙的远亲。蛇颈龙也能在淡水湖中生活,在中国和加拿大都发现过淡水蛇颈龙的化石。

但是,蛇颈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它是怎样跑到尼斯湖里来的呢?

蛇颈龙是爬行动物,用肺呼吸,不能长时间地呆在水下,要经常露出水面呼吸。看来这个动物不像是真正的蛇颈龙。

为解开尼斯湖怪之谜,科学家曾有过数次大规模的考察活动。

1987年那次搜索规模最大,出动了20多艘装有回声探测仪的快艇,一字排开在1.6千米宽的湖面上,对湖底的生物行踪进行篦头发似的大搜索,但并未见到怪物的踪影。

有人推测,所谓湖怪肯定不是古代残存的爬行动物,很可能是一种巨大的鳗鱼。小头长颈正是这类动物的部分特征。鳗鱼不用肺呼吸,喜欢黑暗,所以它能很久才出现在湖面上一次。

刚果泰莱湖有活恐龙吗

据传闻,在刚果人迹罕至的泰莱湖地区,隐藏着一种巨大的怪兽,当地土著俾格米人称其为“莫凯郎邦贝”。

目击者描述,莫凯郎邦贝有4头大象那么大,长尾,蛇头,背非常宽阔,露出水面的部分有4米长,爪印90厘米长,爪距2.4米左右。

莫凯郎邦贝既非河马,也非大象。它是一种吃植物的巨兽,一种红褐色的两栖动物。有人曾看到它在河岸上吃草和野果。它非常胆小,一有动静,立即跳入水中藏匿起来。

泰莱湖地区,方圆上百千米尽是泥泞的沼泽,繁茂的草木遮天盖地,河岸密布着蕨类植物,鸟兽繁多,毒蛇出没,空气又湿又热。

这儿没有道路,进入腹地极为困难。这里见不到虎、狮、狼之类的猛兽;水牛、猩猩、猴子等动物不怕人。泰莱湖的自然环境极其原始,好像自中生代以来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似的。

关于怪兽的说法,在这里的俾格米人中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之久。法国传教士博纳旺蒂尔·普罗雅于1776年曾来刚果旅行,在游记中他写道,他见到过那怪兽又大又圆的足迹。如果是确实的话,泰莱湖的怪兽很可能是蜥脚类恐龙。

据报道,1981年和1982年,人称“隐匿动物学家”的美国人麦卡尔及其合作者,曾两度到泰莱湖考察,虽历经千辛万苦,结果终未能目睹怪兽的踪影,也未找到能证明怪兽存在的任何物证,仅收集了一些传说。

麦卡尔坚信这些传说是真实可信的。他认为他之所以没能看到莫凯郎邦贝,是因为他未能跨越大沼泽地带。他指出,要想证明隐匿动物的存在,没有一块实实在在的骨头或一块皮肤,一切传说和照片都毫无意义。

但又有报道说,美国黑人学者雷吉斯特兹曾带领一支考察队深入泰莱湖沼泽地,在那等候了6个星期之后,终于5次看见了这种怪兽,6次听到了它的叫声。他拍了照,录了音,还找到了一些完整的恐龙骨骼。

这位学者称,怪兽有3~4米长的脖子,头小,背长约4~5米,整个身长估计有10—15米,皮肤灰色而有光泽,似乎有尾巴。他认为怪兽与恐龙的外形十分一致。

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这位学者并没有拿出证据来以证明恐龙的存在。泰莱湖活恐龙的传闻究竟是真是假,还是个不解之谜。

能使已灭绝的恐龙复活吗

让已灭绝的恐龙复活,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人的愿望。

恐龙蛋的化石已发现了不少,可惜已经石化,不可能用它孵化出恐龙来。传闻说,前苏联人在西伯利亚北部一处冰层中发现了一颗冰冻的恐龙蛋,并被运到莫斯科去进行人工孵化,恐龙蛋先被慢慢解冰,然后放进一个孵化器内。几天之后,专家们发现蛋内竞有微弱的心跳动。经过扫描检验,发现蛋内有鳄鱼形状的胚胎、据专家鉴别,可能是剑龙的胚胎……

其实,这是有人利用人们喜爱恐龙的心理,编造的耸人听闻的故事。动动脑子想一想就会知道,怎么会有冰冻的恐龙蛋呢?恐龙时代,西伯利亚是很温暖的。地球两极不结冰,西伯利亚是慢慢变冷的,而恐龙灭绝的时候,尽管气候已变得比较恶劣,但与现在比,还是相当温暖的。地球气候真正变得寒冷是从第四纪冰期开始的,时间约在250万年前。

除非恐龙是寒带的动物,下蛋时遇到天气的突然变化,蛋被冰冻起来留存到现在。可见制造这一荒诞故事的人,缺乏基本的恐龙常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古生物学家波纳尔提出了一个再现史前恐龙的奇妙主意。他认为,只要能找到恐龙的基因——DNA分子(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然后把它移植到雌性鳄的受精卵细胞中,那么恐龙就会从鳄鱼的卵中孵化出来。

可是到哪里去找恐龙的DNA分子呢?

波纳尔设想,可以在中生代的琥珀中去找。琥珀是古代的树脂变成的,里面常含有陷入其中的昆虫。假若能找到黑蝇或小叮蚊就好了,因为说不定它们当年曾叮过某种恐龙,吸了一点恐龙的血。这样就能从恐龙的血细胞中把DNA分离出来,用以复活恐龙。

据说不少人都拥有恐龙时代的琥珀。但要在里面找到恐龙的遗传密码DNA却如大海捞针。就算DNA已经到手了,移植的技术难关也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

有趣的是,在轰动一时的美国科幻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把波纳尔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用他的方法复活出了几百条恐龙。

影片讲述:有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出钱雇用了一批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奇特的研究。他们用从恐龙的遗骨中提取的DNA分子培育出几种恐龙,并将它们关养在哥斯达黎加一个小岛上的侏罗纪公园里……

影片以富翁的小孙女亚历克西斯前往侏罗纪公园看望祖父时的种种遭遇为引线,展现了小女孩身陷“龙潭”,为恐龙所追逐的惊险、恐怖的场面。

《侏罗纪公园》的故事圆了许多人让恐龙复活的梦,所以它受到欢迎。可现实生活中,恐龙并没有复活。

恐龙的基因片断发现了吗

一般所见到的恐龙蛋化石,它们的外壳和蛋腔都已经完全石化。1993年初河南郑州一位收藏家所收集到的一枚化石却十分特殊,这是从河南省西峡县发掘出来的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蛋化石。它的外壳坚硬,扁圆形,直径9厘米。这枚恐龙蛋化石,在一次意外中被摔成了两半。收藏者从破碎处发现,在硬邦邦的外壳内,包裹着一种灰褐色絮状的软物质,而且略呈潮湿状。经初步鉴定,恐龙蛋的“特异”絮状物,主要是硅酸盐黏土矿物(坡缕石)。恐龙蛋化石保存在地质博物馆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位教授对这枚“特异”化石中的絮状内含物进行了分析;发现里面竟含0.5%~1%的氨基酸。1995年3月15日,新华社北京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北京大学的一批科学家,利用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技术及实验设备,证实这枚“特异”的恐龙蛋化石中确实有:DNA存在,并成功地获得了6个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第一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然而许多科学家对这一研究成果表示质疑:怎么知道所提取的DNA一定就是恐龙的,而不是其他生物的?一些专家指出,蛋腔内的絮状矿物是外界的硅酸盐物质渗入蛋化石内形成的,而且在矿物质渗入之前,蛋早已变成化石,哪儿来的恐龙基因?此外,这枚蛋化石在测试之前,先是已经有了裂缝,后又被打破,因而不能排除絮状物曾被其他生命物质污染的可能性。

后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对这种DNA重新进行了多次测序,发现其序列与现代蜥蜴类——壁虎的DNA序列的相似率非常高(达95%)。

看来,所谓恐龙的DNA原来另有其主。

也许读者会问:基因是储存、记载生物遗传信息功能的单位,假若真的已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取到了恐龙的基因片段,能否在此基础上再复制出活蹦乱跳的小恐龙呢?

科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要复制出一条活的小恐龙,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弄清楚恐龙有多少个基因,譬如说是几千个还是几万个,目前这还是个未知数。现在,即使已获取了少量的恐龙基因片段,但与整个恐龙基因相比,仅仅是“沧海之一粟”。

“第一恐龙”——新疆北鲵

新疆北鲵,具有2亿多年的生活史,比恐龙年代还早,故被称为“第一恐龙”。这种活着的恐龙家族在地球上被列入绝迹动物已有120多年时间了,然而还是被牧民无意中发现了。生物学女教授王秀玲用人工饲养、抢救了这珍奇的濒危动物,这确实是等于在人工饲养恐龙一样,意义十分重大。1997年《今晚报》曾报道过第一恐龙发现经过。标题是:寻找中国“第一恐龙”。报道说:1997年秋天,党的十五大代表王秀玲从首都北京回到乌兽木齐,立即成了新疆人普遍关注的新闻人物。看外表,人们简直难以相信,眼前这位普通女性竟是传说中“有着世界级发现”、“把西方人惊得目瞪口呆”的人。在西部,她的经历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发现“第一恐龙”的人

1989年的夏天,一位牧民翻动小溪里的石头,忽然从水里蹿出一条“怪物”,为寻找这种有四只脚、头像蛇头的“鱼”。之后,王秀玲在大山深处策马狂奔……

中国西部阿拉套山的浑圆曲线,勾勒着下午5点钟金黄色的光晕——羊群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啃着草,牧民敬永雄懒洋洋地在太阳下躺看,显得十分孤寂。他想,光睡觉不行,太乏昧,得给自己找点事于。于是,他走到了附近的一条小溪边,开始胡乱翻起水里石头消磨时间,忽然,“哗”的一声从石头下面猛地蹿出一条“鱼”。这位牧民眼疾手快,一下就把这“鱼”紧紧抓往并提出水面。他定睛一看,只吓得“妈呀”一声惊叫,一下把它扔出好远!

原来这种“鱼”的头像蛇头一般,它不仅莫名其妙地长了四只脚,还拖着一条细长的尾巴。敬永雄说他长这么大,从没见过这种怪物,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世界上还有这种“怪鱼”。消息传出,迅速在当地引起了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