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使中学生感恩的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4707900000056

第56章 用感恩的心去关爱(18)

谢了,朋友多么淡然的一种美丽。我想,只有在西子湖畔才会有如此清丽、高雅而又忧伤的场景。两个忧伤的年轻人在追求一种东西,同时也在摆脱一种东西,孤独只是一个借口。

那个画家的内心是充满温情暖意的,他的目光中不仅有整个湖面的风景,还内含着湖边的人情事故。没有烟尘浸染的画面太直白,太单调,由此也显得不够纯净。这也许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所谓意境吧,古人已在”鸟鸣山更幽“的诗里作以阐释:只有映衬出的静才是真的静。所以,只有冷意袭人,孤独至深的映衬才有画家所追求的满意的西子画卷。

由画及人,“我”在西子湖畔的踯躅刻画出了心有千千结,这些冰冷的结不能被忧伤的湖水打开,更多的徘徊也绕不开,这需要一个暗示,一个轻轻一按,茅塞顿开的提醒。而那个陌生的人成为一个温暖的符号,可能熟悉在“我”一生的记忆中。我的老外邻居住在国外的时间长了,便会设法融入当地的生活。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我那时在新西兰读书,租房很便宜,作为一种投资,我还买了一幢房子。但是,跟邻居的交往仅限于见面打招呼。我也尝试着跟邻居们更亲密些,但我的英语说不好,又缺乏交流的时间。

邻居们很友善。隔壁住着一对青年夫妻,有两个可爱的胖孩子。大的是个女孩,长着金色的头发、碧蓝的眼睛。有天早晨,她敲我的门,问我要不要买她做的手工,一只叠起来的鸟,大约是幼儿园老师教的。我笑着接过来,给了她5角钱。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敲门,小男孩也来了,他大约两岁,手里举着同样一只鸟。我抱起他,问他是否愿意把他的手工卖给我,小男孩使劲点头,我也给了他5角钱。我正在跟小男孩玩,他的妈妈过来了,为她的孩子打扰了我而道歉。我告诉她没有关系,我喜欢孩子。

过了几天,她端了一盘自己烤的蛋糕送给我,非常可口。我忙向她请教烤制方法,她给了我一张配方。

又过了几天,她家扩建房子,拆下来不少旧木头,她问我是否想要这些木头作柴烧。我答应了,没想到这是件苦差事,我不知道怎样对付这堆木头,后来,只得求救于我的一个中国同学理查。他买了一把电锯,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对付那些木头。过后,理查对我抱怨道:“买电锯的钱用来买真正的壁炉用木,可以烧上好几个冬天呢,还不算你雇我两天的工钱。”有一个可爱的邻居的确令人心情愉快,但如果由此认为所有的邻居都很可爱,那也有点儿自作多情。

我的院子有一侧是一堵风景树墙,我一直以为那些树属于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老头在锯那些树,觉得很惊奇,我问那老头儿:“我一直不知道这些树是属于谁的?”“是我种的。准确地说,是属于你和我的,它长到你院子的那一部分是属于你的。”“我也有权利锯掉它吗?”我问。

“当然,如果你乐意的话。”老实说,我一直非常喜欢那堵风景树墙,它们有一人多高,看上去比木栅栏威风多了,小偷多半翻不过来。但是,既然我有权利锯掉一些,我不使用一下这些权利,似乎有点儿吃亏的感觉。于是,我打算把这道墙削得薄一些及稍低一些,具体行动由理查来执行。

理查很乐意他的电锯又有用武之地,他在那一堵高大肥厚的植物上费了不少劲儿,把它们削成了一堵看上去很秀气的植物墙。

清理落下的树枝和树叶的工作让人厌倦。最后,只得请清洁公司来清理树枝,付账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策划失败的沮丧感。

两天之后,我的信箱里有一份账单,是我的邻居老头儿寄来的。我挺奇怪,清洁公司的账单我已经付过了,怎么会劳驾我的邻居寄给我。再过几天,法院寄给我一张传票,见是我的邻居老头儿把我给告了,我惊讶得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个该死的老头儿,每天见面还打招呼呢,居然告我,真有点儿笑面虎的风格。

自信心令我上法庭的勇气大大地增强了,我实在猜不透我怎么把老头儿给得罪了,砍他的树是在他的许可之下,他不会翻脸不认账吧。

到了开庭那天,我如约来到调解庭。巧的是,在门口又碰到老头儿,他依然彬彬有礼地跟我打着招呼。

我跟老头儿分坐左右两侧,上首是调解员,下首是翻译。至此我才算弄明白自己触犯了法律的哪章哪条。

关于邻里之间的法律条款是这样写的:你不能采摘邻居伸到你院子中的树枝的果实,因为这些果实属于它的主人所有。但你有权利剪掉伸到你院子中的树枝,因为树枝侵犯了你的领空。这些剪下的树枝(包括它的果实)属于你。你必须负责清扫你剪树枝时掉落在邻居院子里的树枝和树叶,或者付清理这些东西的费用。

这款可爱的法律令我呆了半晌,然后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我非常愉快地付清了费用,学到了一项非常有用的知识。谢天谢地,诉讼费不算太多。

我不解地问老头儿:“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在法庭上?”老头儿想了一下,说:“我认为法官告诉你的事儿,你会更认真地对待。”那倒是真的。

多么可爱的法律啊!读完这个邻里之间的交往趣事,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智慧的老外,在如此家长里短的小事件上都被安排了法律来”伺候。”更为让人称道的是这样的法律如此的机智而有趣。”你不能采摘邻居伸到你院子中的树枝的果实,因为这些果实属于它的主人所有。但你有权利剪掉伸到你院子中的树枝。因为树枝侵犯了你的领空。这些剪下的树枝(包括它的果实)属于你。你必须负责清扫你剪树枝时掉落在邻居院子里的树枝和树叶,或者付清理这些东西的费用。”让我们再默默朗诵一遍这样的法律术语,我想它开启的不仅有温柔的人情,还有铁面的责任,但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多么的天衣无缝,多么易于让人无条件接受啊。

但,正当我们玩味这则法律时,那个邻居出其不意的”状告。”使得作者讲述的故事波澜突变,就是这个变故使得法律之外的让人备感温暖的人情得以凸显,这个状告也告出了一个高尚的人格魅力。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别致的一课。友爱如水草雪在《七月的秃树》中推崇一种默契而淡远的友谊,她说世人皆以为好朋友的关系当然越近越好,巴不得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殊不知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变单纯的欣赏为苛刻的要求,必须两人一齐”打破,”才可以硬性捏合到一起,谁能猜度其中的摩擦与冲撞这里就有个现成的例子。裴与肖原是闺中腻友,1991年肖与谢结识后,很快结婚生子,而裴的婚恋屡受挫折,一度疏远所有的朋友。

肖知道裴的孤单,频频邀其来家小聚。裴则买了种种新奇昂贵的玩具来讨好肖的儿子——应该说,裴与这一家人的关系当真到了”登堂入室,无话不谈“的地步。裴因为清寂无聊,更把朋友一家当做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支柱,尤其对肖的儿子,她几乎有种本能的依恋感。依照投入多少收获多少的原则,小家伙对裴的热情逐渐超过了父母,他觉得这位笑容可掬的阿姨从未像母亲那样急赤白脸地呵斥他,于是只要裴进门向他拍拍手,他就从母亲怀里跃身扑向裴,紧紧搂住裴充满寒气的脖颈和头发,那股清鲜的奶香和全身心的依赖常感动得裴热泪盈眶——这一切肖都看在眼里,终于有一天她很酸地对裴说:“你瞧,辛辛苦苦养他有什么好?外人拿一把糖就把他哄过去了。”裴一怔,脸色红了又白。肖的话等于警告她:“裴,你走得太近,该退回去一点儿了。”这一退就使裴与肖的友谊濒于崩溃:裴再也不好上肖那儿去,肖也再不好邀请裴了。

同龄人之间微妙的妒忌心在这里披露无遗。删除了一应过渡地带,友谊就会变得异常脆弱。曾经醉在一起的男孩子,酒醒之后既不打电话,也不写信,各自投入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去:会女友,炒股,学电脑,他们之间,似乎又被苍茫的水流隔开了,然而似乎只有间断才有依傍与交流的热情。常有一些男孩子,被他们中的一位从名片堆里捡出来,召集来办件大事,他们立刻会丢下手中的事来”两肋插刀,”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有三个月或者六个月没有见面了。

男孩子常会取笑同龄女孩:上医院看牙都巴不得携友同行,好得如”连体人“一般。可不知什么时候,不知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粗疏触痛了另一个人的敏感,双方的面孔就会绷得如橡皮面具一般。即便是十三四岁刚进入青春期的中学女生,因为把友谊看得如“爱”一样排他,也会因朋友感情的”分流“而痛苦不堪。她们还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失望,反而表现出一种极度的倨傲,于是两个小女孩之间的“冷战”出现,甚至可以绵延到她们乔迁他乡,永不相逢。

因紧密和干涉所产生的隔阂可能是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怀的记忆。长大以后回忆起来,虽然失笑于少年意气中的骄蛮与专断,明白友情与“爱”的不同,却也不能指望与朋友的关系能再恢复到融洽无间的程度。

初中时的一位女友,曾与我因误会导致摩擦。时隔三年,她中专毕业走上社会,忽然追忆起少年情谊的纯白无瑕,经常约我叙旧,饮咖啡,走过我们念书时经常去攀玩的中华古城墙。然而这些煞费苦心的”道具“并没有缩短我们的距离。失去联络的这些年,彼此的阅历和观念都有了太大的不同,如今她全身的小牛皮装,头发吹成了凤冠状,说话间带出”商海“中的”切口。”我实在已无法想象十多年前,她白衫黑裙,坐在学校的单杠上无心机地晃荡着两条腿,风将她的裙子鼓荡如一只黑蝶的纯真坦白。那时哪怕是一些天真的念头我们都会不谋而合。而现在,”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冷场中,两个人都暗中祈祷她腰间的BP机快快如蜜蜂般铃铃震响,这勉为其难的会面就可以结束了。

仿照北京作家周洪的句式,我应该说的话是:“不要与朋友做家人!”“不要去见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搜寻散失多年的友谊只能给人带来淡淡的惆怅,让它们安睡在记忆中也许能使我们成长的过程免受伤害。真的,友谊真正的本质应如水流,清淡、恬和,永远不能攥有或者封藏。

顾城有一首诗叫《远和近》,有一句大意是说,你看云时,目光很近,你看我时,却很远。这里说的是隔阂与陌生的感受。一声呼唤,儿时的伙伴还会相约如旧吗?还能相谈甚欢吗?个中场景,你我都懂。隔阂会同一道无影的墙将当初的亲密一分为二,或一分更多。但凡事都符合哲学的原理。感情也不例外。长久地在一起的情感,日久会达到无缝对接吗?《友情如水》就告诉了我们,这也不行。当两个人都各自打破,彼此溶于对方时,这本身就已经有伤害在先了,个性、脾性的先破后立,总会有些杂质裹挟其中,在此后的磨合中遭遇尴尬与冲突。

远会隔阂,近遭冲突,怎么才能使得友情历久弥坚,忠贞不渝呢?那么就要在友情的品质方面作以保证,如何像勾兑酒水一样调试与经营友情,这确实是一门学问。作者选择了水流这样不腐的方式,这样具有深远意味的情景,当然是一种好方式,但除此之外,我还可以视不变的友情如同什么呢?答案在有情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