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时尚女王:时尚大咖自爆圈内潜规则
47166300000010

第10章 发布会:品牌那些事(2)

按照主办方安排,发布会在下午结束后,是与会者共进晚餐的时间。餐厅跟会议室在同一栋大厦,气派种种均不消说,情调也好得很,是那种低调而牛B的环境。

郝多多挨着古莉兰坐下后,习惯性地取过餐布,然后像往常那样去酒店用餐,摊开来压在面前的盘子下。等她随手做完这个动作,才发现全桌只有自己一个人这样摆放餐布,其他的餐布都整整齐齐地搁到了每个人腿上。多多不由暗自诧异又有些心虚,这是她第一次吃正式的西餐,不知道是否在第一个环节就已经出错。

郝多多不好再从盘子下把餐巾撤下来,只好暗暗提醒自己接下来要小心谨慎些,以免失了礼仪。她定定神,仔细观察面前的餐具,发现每个人都有3副亮晶晶的刀叉,在面前一字排开来,有种不动声色的气派。

多多觉得有些头大,她知道西餐会有它的一套程序和礼节,但是对于个中细节她实在一知半解,于是就想向古莉兰低声请教一下。

不过这时郝多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刚才还叽叽喳喳把各类话题进行得有声有色的一干人,从坐到桌边开始,马上就变得非常沉默和内敛,充满了贵族式的矜持。古莉兰脸上也是一副优渥异常的表情,想必不会欢迎各种初级问题。多多把到口边的问题又咽了回去,心里想着,只能是见招拆招了。

接下来的程序,却让郝多多再接再厉地露怯。

因为上的第一道菜是鱼子酱,侍者问多多需要的餐前酒是伏特加还是香槟。多多愣了愣,她不知道两者搭配鱼子酱的区别。还好古莉兰在一旁提醒着说:“还是要香槟吧,香槟的泡泡和鱼子酱的泡泡是绝配呢。”

多多觉得旁边的人一定都看出自己是第一次出入这种场合来了,脸上不由得有些发烫,她恨不得可以倒带重来,自己也能淡定地回答一句要带泡泡的香槟。

然后侍者又问郝多多香槟要甜的还是淡味道的,郝多多这回反应得快,胡乱地回答一句说:“就来不带甜味的吧。”郝多多回答完这句话又有些脸红,她觉得不懂装懂是可耻的,但后来多多原谅了自己,她想这得分场合。比如工作时就不好这样。

还好因为在电视上看到过关于鱼子酱的介绍,所以郝多多接下来还算从容。她没有像某些人一样把鱼子酱在盘子里压得粉碎,而是往盘子里滴了两滴柠檬汁之后,就直接开吃了。味道果然分外美妙。

多多心想电视里的强调没骗人,鱼子酱的精妙之处在于保证入口时的鱼卵的颗颗完整,才会有咬碎它时那种美味喷薄的快感。

上了两三道菜之后,郝多多总结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汤之外,所有的菜都是用一个很大的浅口盘装着,里边的分量却很少。多多觉得这和上海菜是不一样的,上海菜的分量也不多,可是盛菜的器皿同样小气,相形之外,西餐的精致是一种大家闺秀式的精致,而上海菜则类似于“小家碧玉”。

这时饭桌上终于有了一些关于味道的交流,一听就出于行家里手。好像大家都刚刚参加完这样的饕餮大席,说起松露伏特加来比说大白菜还要寻常平淡。郝多多心想自己入行久了也会变得这样,居然涌起一种类似于复杂的感受。

宴会上的每道菜一旦吃完,侍应生就会把菜盘撤掉换上新菜,同时再配备上一副崭新的刀叉。动作迅速而有条不紊。因此整个晚宴虽然上了七八道菜,侍应生在其间举着托盘鱼贯而行,却一点儿也没有让人感觉到被打扰。并且郝多多觉得他们身穿礼服,又沉默又温和的样子简直帅呆了。

遵循依葫芦学样的原则,多多没再出什么岔子。她在用餐的过程中慢慢放松了下来,最后甚至觉得自己有种幻觉,像是置身到了传说中上流阶层的聚会,一边和绅士美女摩肩接踵,一边享受这风行人间、历久弥长的豪门盛宴。

不过一直到用完餐,郝多多心里那些七上八下的忐忑才算彻底结束。她一面暗笑自己没出息,一面觉得此次香港之行真是体验诸多。

多多决定,回到广州马上要到网上恶补一下西餐礼仪。她心想当一个时尚编辑可真是不容易啊,不仅要做好选题,了解各种时尚知识,还得在优质生活的各方面花足功夫。比较现实的问题是编辑们普遍薪水不高,所以只能从各种非体验渠道获取知识了。

晚餐结束后,剩下的就是自由安排。反正主办方为所有外地受邀者安排好了住处,郝多多和古莉兰也就决定在香港逗留到第二天。两个人一起逛了香港的街。据说这是海关店,免税免得厉害。古莉兰在这里一口气逛下两双ferragamo的鞋和一副tiffany墨镜,还惊喜得小声呻吟:不到一万块钱!

到过香港购物的人都有个说法,到香港不是去花钱的,是来捡钱的——来自比内地便宜二到四折都大有可能的价位。因此古莉兰像每次到香港,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做好了充分的血拼一把的准备。不过郝多多发现古莉兰的购物范围仅限于包鞋一类的饰物,不包括那些华美绝伦的衣服。

在古莉兰又一次眼皮也不抬带领郝多多“路过”那些漂亮衣服后,多多不由得默默动了下脑筋。最后她琢磨出,大牌衣服都是很贵的,即使以古莉兰每个月估计3万元左右的收入,那些衣服还是接近于天价。而且时间宝贵,所以古莉兰的兴趣所及之处,都锁定在那些力所能及的东东。

多多这番猜测很靠谱,除了真正的富豪人士之外,内地到香港的血拼人士基本都是选择小物件过把瘾。反正都是大牌,与其买一件标识藏在内衬里的大衣,还不如买一个有着大大LOGO的包包。价钱相差10倍不止。

郝多多也在这里找到了她早有耳闻的I.T店。多多曾听卞琳说过,I.T代理的都是一些年轻化的一线副牌,既沾了大牌的光,又不至于贵到离谱。果然导购把多多看中的一件T恤和一件小西装包装起来,噼里啪啦一阵计算之后,得出一个很适中的价钱,820元,多多觉得确实挺划算的。

路过ManoloBlahnik专卖店时,郝多多还发现了一双鞋子。她马上想起卞琳。

卞琳是个鞋品控,自打认识以来,多多发现,她的脚下就没有重复过一双鞋子。多多曾经保守地估计过,得有80双不止吧?结果被卞琳批判没想象力,说:“错,是159双——不包括刚才在专卖店里预订下的两双。”

多多被彻底雷倒了,她问卞琳:“要这么多鞋子……有什么用啊?”此时此刻,她不得不承认卞琳的评价是对的,自己的想象力好像是有点儿不够用。

卞琳奇怪地看着她,觉得这个问题就像钱多了怎么花一样让人生气:“首先,鞋子要有四季之分吧,夏季凉鞋不能在冬季穿,对不对?”

多多点点头:“那是。其次呢?”她觉得这还算正常。

卞琳又说:“其次,就是颜色:不同的套装得有不同颜色的鞋子来搭配。另外,单是黑色的鞋子就需要有平跟鞋、低跟鞋、高跟鞋和坡跟鞋。没办法——黑色是经典色呀。”

多多开始有点儿发晕了。她想了想,算不出如上得要多少鞋子支撑。

卞琳却还没有结束,正色道:“还有,有的鞋子是适合工作时穿的,有些则适合聚会,周末逛街也需要单独的款式——不然脚会不舒服,影响购买力的。此外,如果不想自己显得像个邋遢妇人的话,还分与裙子搭配的鞋子、与裤子搭配的鞋子……”

多多已经快说不出话来了,她想到什么,连忙期期艾艾地请教道:“刚才说的159双,错,是161双,不会单指普通‘鞋子’,不包括靴子吧?”

卞琳理直气壮:“那还用问!当然不包括。那只是三季鞋,冬天不算。冬天得需要格外的靴子,而且是一系列的——派对靴、小山羊皮靴……虽然广州天不冷,但偶尔免不了去滑雪,所以,还得配备雪地靴。”

综上所述,“可不就得上百双吗?”卞琳言罢唉声叹气,“否则拼命工作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养鞋糊衣——咱容易吗咱!”

两人的这番对话是在一段时间之前——那时候多多在卞琳眼中还算不上“假想敌”。此刻回到多多看到的这款Manolo的豹纹印花鞋来。它曾在摩那的日本版权页上登出,卞琳当时一看就很喜欢,曾到处打听哪里有卖,最后因为这个型款没有进入大陆而只好作罢。

郝多多眼下看见了它,少不得要致电卞琳,问她是否需要代购。

让多多意外的是,卞琳在电话那头听不出丝毫惊喜,甚至对折后的具体价钱都没有兴趣了解,她礼貌而冷冰冰地说:“谢谢你,不过,不用了!”说完电话就直接挂断了,把多多扔在电话这头直发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