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时尚女王:时尚大咖自爆圈内潜规则
47166300000059

第59章 编辑部主任:决战江湖(2)

事实显示,多多的担心是多余的——其实也不叫多余,应该说是有失偏颇:她把三个执行者召集到一起,讲完了情况之后,卞琳二话没说,马上痛快地答应下了这个选题。尹小安刚加入杂志社不久,能参加这样的选题很是高兴,自是没有二话;倒是Eric,显出很不高兴的样子,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是摆出一张臭臭的表情出来。

连尹小安也看出他不对劲,问他道:“Eric,你不想做这个选题吗?”

Eric马上否认:“谁说的!我最喜欢MJ了。从骨子到血液里都愿意做这个选题。不像某些人,表面上积极,心里怎么想的可还不一定。”

Eric没点明“某些人”是谁,可多多敏感地察觉到他似乎说的是自己。因为Eric在赌气说这些话的时候,根本没看她一眼。以多多对Eric的了解,Eric要是对谁这样,那就是对那人有意见了。

她一时顾不得多想,只是确定了大家都是愿意参与这个选题之后,就开始做具体分工了。

这时候又出现了问题。

在多多做好的分工构思中,内容共分成正文、专家点评、草根讨论和周边产品四大部分,正好人手一块。

卞琳提出来,说自己不想做“专家采访”,倒想做周边产品那部分。

周边产品主要是指根据杰克逊而特别生产出的各种小商品:首饰、挂件一类。最擅长制作这类玩意儿的是日本人,几乎所有的电影周边产品、名人周边产品,他们都能想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因此虽然时间不长,但以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和速度,估计消息出来之后的第二天就开始生产面市了。这也就意味着,负责周边产品的编辑要前往日本“搜街”。

其实,这次特策,卞琳之所以同意接活儿,正因为她了解到:MJ的去世带来一连串的关键词效应中,有个重要的地方就是“解析主义”。

作为“解析主义服装风格”的诞生国之一 ——日本,这几天开始举办高规模的国际交流会。

而卞琳估计到,Maison是解构主义大师,这几天必会在东京现身。如此一来,自己能到日本去的话,就可谓一箭双雕了。

毕竟出国涉及一个制作成本,就算卞琳去日本,Maison的采访也不一定拿得下。所以作为一个未确定的选题,不可能轻易获得这类机会的。卞琳太想完成这个采访了。所以提出和负责周边产品的尹小安交换,让小安做专家采访去。

卞琳自然不会傻到把自己的如意算盘告诉大家,她信口说道:“小安是新人,让她去采访专家的话,能够有不少的新鲜视角,而且还可以借机得到锻炼。”

郝多多哪知道其中有这么复杂的一道关系,她只得把对阮微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说这次分工是按各人特长决定的,卞琳更适合专家采访部分。而尹小安是学日文的,所以她去日本会更合适。

而且,多多还说:“这一次时间紧,任务也重要,小安作为新人去采访专家的话,风险太大。锻炼可以在以后的其他机会中慢慢学习的。”

卞琳气结,她原打算坚持的,想想却又作罢了。卞琳了解郝多多做事一板一眼的认真劲儿,便懒得再白搭力气。

郝多多眼见各方面都安排妥当,就开始忙着和大家一起落实细节。

谈到专家时多多觉得颇为苦恼,这专家说起来要求颇多:需要具备较高知名度是基本;并且既要对时尚有很强的把握度,还要对MJ比较了解,这样才能够点评出音乐巨星对于时尚的各项影响。而在中国,这样的人还真是不多。

虽然这个部分是卞琳主要负责的,但难题还得共同解决。再加上卞琳本身不愿意做这部分,更有点儿袖手旁观的意味。几个人共同琢磨一阵,一时没想出合适人选来,于是又分头去找资源补救。

半个小时之后,尹小安那边总算有了消息,她乐颠颠地跑过来对多多提议道:“我有个朋友推荐一位专家,开选型工作室的。听说那人在时装评论方面很厉害,刚从巴黎留学回来。目前正在炒作期,在业界炒得挺火热的。”

她补充道,看了那位专家的微博,对MJ的辞世也发了不少感慨,虽然暂时没看出什么深奥门道来,不过看言辞间的那股熟稔劲,倒像和MJ是八辈子的老朋友。而且小安功夫准备得充分,又已经打探过她,对方一口答应下采访,连说自己对时尚和MJ都了解足够。

小安笑着说:这人成立了一个工作室,正在宣传期,所以对于媒体采访,倒是很有些求之不得。

郝多多一听挺高兴,便让小安记得把联系方式给卞琳。她对卞琳一再说,如果此人条件不符的话,便再马上商讨换人。

卞琳懒洋洋地答应着,心里悄悄转了个念头。她突然积极起来:“你放心吧!到时候看稿就好。”

卞琳果然没再来找多多说专家的事,多多想着想必小安推荐的人选是不错的了,便也放心地由着她去了。小安和Eric也想必一个去日本、一个窝在家里写正文。三人几天来都忙得神龙不见首尾,愣是没在办公室出现过。

多多自己手头也有着大众的草根调查部分要做,查资料、找人、动笔种种,忙得不亦乐乎。到了第三天下午,她所负责的部分,连图带稿总算全盘搞定了。

这时候Eric和卞琳的稿子也交了上来。多多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便又马不停蹄开始做这两部分统筹。

多多先看的是Eric的稿子,这Eric虽然明显在闹情绪,可是工作上毫不马虎,该有的构思、创意、细节都挺到位。

他在稿子中写道:“MJ不仅是位伟大的音乐人,而且是真正的时尚大师——他在我们服饰界中的影响极其深远:今年流行的金属铆钉鞋、内衣外穿的风潮。还有维多利亚的‘飞檐肩造型’,也是从他在80年代装束中得到的造型灵感。”

他还颇为遗憾地告诉大家:“不止这些,连几年来风盛不下的内衣外穿的风潮也是MJ教给大家的。”这一点多多并不知道,她连忙看下去,Eric在文中说,原来MJ在一次巡演上把金色内裤外穿,才掀起了整个二十年后的时尚潮流。

多多感慨着Eric不愧是服装版的,觉得他负责的这部分稿件写得既专业又周全,遂松了一口气。

她不由得又想起在两天前找Eric交流的情形来。

多多是个掩不住心事的人,她又担心Eric带着情绪影响工作,于是当天开完分工会后,马上找了Eric,干脆地问他道:“Eric,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让你有意见了?”

多多的本意是症结找出来了,就知道怎么样下药合适。可人家Eric不这样想,Eric扭扭捏捏地:“没有啊。你做得挺好的。我能有什么意见呢?”

Eric的语调颇有点儿阴阳怪气,多多知道他的意思其实是在传达“我的确是不高兴了”。

她被Eric这种小儿科又有点儿女性化的举动弄得既好气又好笑,于是继续说道:“我们是朋友对不对?到底有什么,你说出来,如果我不对的,我一定改。”

多多的声音很诚恳,Eric则望着地面,说:“哈,我们是朋友吗?我可没觉得吧,我们只不过是同事罢了,一起合作,一起操作选题的。”

说完他还向多多强调:“你不用担心,这个选题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一定会做好的。”

这Eric也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反正言罢就把脸转向电脑,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多多无奈,只好带着一肚子的问号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会儿多多想起当天的情形,摇了摇头,问号又上来了。她没时间再去烦恼这件事情,转头又打开了卞琳发过来的邮件。

看着看着,郝多多的脸色有些变了,卞琳采访的是当时初步确定的专家没错,可她发现这份采访内容很不到位,主要问题还出在提问上——所有的提问都偏大众化,不具备专业价值。

多多心里一急,连忙拨卞琳电话,想问是怎么一回事。

她心里很纳闷,觉得完全没有发挥出卞琳应有的水平。谁想听到的答复却是“您所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

多多很无奈,想了想,只得先打了尹小安的电话。她问道:“小安,你回来了吧?”

小安在电话那头顿了顿:“嗯。回来了。”

多多于是问:“那你的稿子怎么还没有交上来呢?”

今天是原定的交稿日,小安那边愣了一下,支支吾吾地说:“哦,我……我还在写,有些地方很难搞定,我想写得更好些。”

多多有些不满,心想这尹小安也太拖沓了。虽然说去日本是出国,可离北京也就一个小时的事情,而且小安负责的是四个部分中最轻省的一块了,按说稿子应该交得比较快才对。

多多按捺住不快,问小安说:“那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小安的回答更支吾了,甚至有些慌张:“我,我尽快,尽快好吗?”

她保证说,到时候交上来的稿子一定是成稿,不需要多多费太多周折统筹。

多多叹一口气,担心逼得太紧给小安过大压力,反而影响了稿件质量。于是答应她道:“好吧,不过最晚不能超过明天凌晨,我得将你们几个部分的稿子串起来,重新做整合的。”

说完之后,多多心里又想起卞琳的稿子也还吊在半空呢,于是随口问小安道:“你知道卞琳在哪里吗?”

小安的声音有些紧张:“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呢。”

多多“哦”了一声,于是准备挂掉电话。她交代小安说,自己的手机晚上不调静音了,小安一写完,马上给打她手机通知就是。

小安答应之后,突然迟疑了一下,问道:“对了,你找卞琳干什么,她的选题完成得怎么样?”

多多实话实说:“估计得重新采访。我现在正急得满世界找她呢。”

小安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变了:“重新采访?”

多多道:“是啊,很多提问几乎都不到点子上,所以要出新的采访提纲,时间又急,今晚一定要全部确定才行。”

小安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她一边哭,一边告诉多多说:“那篇采访……是我写的。”

原来,卞琳一门心思去日本,又怕郝多多不同意,便私下里和小安调换了工种。小安负责专家部分,自己则去日本“搜街”。

这尹小安是新人,一则出于讨好老编辑的目的;二则对多多那天在会上说的话也有些不服气,心想着“时间紧,任务重要”又怎么了,自己跟着老编辑们出去采访过好几次,没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走路嘛,她有心证实一下自己,于是很痛快地同意了卞琳的要求。

这会儿小安知道事态严重了,又知道要是重新采访的话,以自己的能力,还是得出一篇“四不像”的文章来。她抽抽答答地说:“我已经尽力了,可是没想到,专家采访会这么难,不知道问什么问题算是适合的……”

她猜测到,这会儿卞琳的电话无法接通,应该正是在从日本回北京的飞机上。

多多一听,头“嗡”的大了一圈。她明白为什么周边采访的文章到现在还迟迟未交,卞琳虽然其他经验足够,可她不会日语,可不就得操作得比较吃力些嘛。

好在以多多对卞琳能力的了解,知道最后稿子总不会太离谱。这部分的心她放下了,可是至于专家采访部分——

多多明白事到如今,只有自己出面解决了。于是也顾不得责怪尹小安,便赶快向她要来专家的电话,自己重新出马采访。

还好专家很顺利地约上了,多多便和她约好,晚上在星巴克见面采访。

放下电话,多多庆幸地想,这总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呢。她埋头做起采访提纲来。

同一时间。广州白云机场,空姐悦耳的声音环绕在整个候机室上空:“各位乘客请注意,因天气原因,由广州开往北京的ZA**次航班晚点到达,具体飞机时间另行通知。”

陈越捧着本笔记本设计产品。他有些烦躁,由于在北京和广州两地辗转次数比较多,他无数次领教过“天气原因”的没谱儿,知道“具体飞行时间”从半个小时到第二天皆有可能。又无法干脆地离开脱身,所以陈越一到机场,怕的就是听见航空小姐“悦耳的声音”。

陈越看看时间,想着干脆到餐吧去喝一杯咖啡吧。他于是把笔记本的线收拢起来,准备往餐吧走去。

这时候他包里传来手机的声音,陈越将它掏出来,放到耳朵:“喂,你好——哦,爸爸,你还没睡吗?”

电话是陈越在加拿大的父亲打来的,加拿大现在应该是深夜。

父子俩的声音听起来很像,只是一个更低沉一些。

父子俩寒暄了一会儿家常话,低沉的声音在电话那头问道:“你现在在哪里?”

陈越回答:“在机场。正准备去北京。”

陈越父亲问道:“又准备去新公司吧?最近进展情况怎么样?”

陈越皱了下眉头,还是决定实话实说:“不太理想。人才倒是找到了一些,都是创意不错,但是真正体现在技术方面,就显得薄弱了。”

陈越父亲在电话那头用一副“必然如此”的口吻说道:“我就料到会这样,你好端端的销售代理不做,尽去折腾什么生产。”他评价道:“‘自给自足’要是这么容易的话,中国在创意产品上就不是现在这个状况了。”

父子俩关于这方面的分歧不是第一次,陈越本想像以前一样反驳,说正因为有市场空缺,所以才有前景可言。可他不愿意在机场重复这种争执,于是问道:“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陈父道:“是有事情,想问你出国进修的事情考虑得怎么样了?”

陈越想都没想,直接说:“我早就跟您说过了,我不想出国。”

电话那头的声音听起来很不高兴:“要是不出国也行,你安心做现在的创意产品销售代理,好为以后接手其他行业的代理打基础。而不是去折腾什么生产。否则,不仅生产是胡闹,销售代理这一块也早晚得荒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