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17

第17章 学校沿革(2)

学校复建后,1956年9月,招收二年制速师班一至二班110人(初中毕业和在职小学教师)和三年制一至四班184人(初中毕业生)入学,共计294人。1957年8月,招收第五至六班100名初中毕业生入学。1958年8月,1956级二年制速师班一至二班110人毕业,8月第三至五班二年制速师班和第七至十班三年制初中毕业生共292人入学。1959年4月,第十一至十四班192人三年制初中毕业生入学。8月三年制一至四班184名同学毕业。1960年8月,第十五至十八班188名初中毕业生入学,同年根据地区文件精神,从大名县转来工农班一个40人,编为第十九班。1961年8月第二十至二十二班141名初中毕业生入学;同年受地区文教局的委托,开始对全区在职小学教师分期轮训,招收第一期一年制轮训班一班入学。1962年7月,压缩学生315人,支援农业。8月,一年制小学教师轮训班第二至三班95人入学。1963年8月,第二十三至二十五班144名初中毕业生入学,9月一年制小学教师轮训班第四至七班同学入学。1964年9月,第二十六至二十九班176名初中毕业生入学,同月,由高中毕业生、大学肄业生组成的一年制培训班第一至四班203名同学入学。1965年8月,第三十至三十三班181名初中毕业生入学。从1956年到1965年的“文革”前夕共招收学生33个班和五个二年制速师班、七个一年制小学教师轮训班、六个一年制培训班,共计2262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从1966年到1971年没有招生。1972年4月,学校在“文革”开始后首批招收二年制第一至七班301名初高中毕业生入学。1973年7月,第八至十三班250名同学入学。1974年4月,1972级一至七班301名同学毕业;9月第十四至二十班301名同学入学。1975年7月,1973级250名同学毕业;9月第二十一至二十六班290名同学入学。1976年7月,1974级301名同学毕业;9月第二十七至三十二班249名同学入学。1972年至1976年共计招生1391人。

图书资料、仪器设备

大名七师在办学的过程中,教学设备投入量较大,各项教学设备齐全。每年学校都购进教学设备,以补充设备的不足。谢台臣校长对办学设备非常重视,有时自己掏腰包,捐献书籍资料,以方便教学和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后几任校长,也注重这方面的工作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进,还经常自制教具。郭鸣鹤时期,由于班级扩充,人数增多,省厅拨款增多。仅1932年到1934年,大名七师就先后购置了许多校具,具体情况如下。

图书购置。学校前存之图书,为数不多,阅读参考,均不够用。为利教学计,及施法搜罗各书局出版之新书。1933年以来,计购到现行巨部之名著有:

《四部丛刊正编》2112册、《四部丛刊续编》500册、《二十四史》500册、《万有文库》2000册,合计5112册。除上述书外,如大学丛书、国学丛书、学生国学丛书、日用百科小丛书以及辞源、词典、中华民国法规汇编、日用百科全书等书,莫不尽量采购,应有尽有,总计采购6185册。连同上项数目,购入之数共11297册。

报纸杂志。校内以前原有订购之报纸杂志,各数种。1933年、1934年以来,陆续添购,有日报15种,杂志69种。

仪器设备。依据部定师范课程标准,本校理化仪器之设置,相差太多,故实验方面,多感棘手。1933~1934年,各项择要陆续添购,至今计有214种,1857件。同时添设各专科教室。自1932年9月开学以来,竭力筹划,以便教学。到1934年7月,添置有选科、书画研究、图画、理化试验、音乐各专科教室一座,及劳作教室二座,并且添设了学生成绩及博物、标本各专室,扩充了图书阅览室及阅报室。

大名师范时期,除1958年展开红与专讨论、强调师生参加政治斗争和文化大革命师生以政治斗争为主,忽视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其他时期的历届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教学,重视对教学一线的投入。1979年以后,学校每年都添置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像1981年购进图书8521册,1998年购进图书7600册,少的年份也有百余册。学校1979年图书馆藏书13492册,价值6.7825万元。到2002年,学校藏书达到74754册,总价值达到2.94862万元。特别是2004年以后,大名分院更是加大投入,每年都购进大量的图书资料,仅2010年学校就购进图书2万册,价值40万元。同时,学校每年还订阅报纸杂志200余种,费用均在二万元以上。

仪器设备的购置。大名师范、大名分院时期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现代化师范教育的需要,逐年购置了总价值为210万元的理化生、音体美等各种器材设施。特别是1980年以后,投入加大,购置的设备增多,分别为:化学仪器。从1980年到2012年共购进各类化学仪器10595件,总价值7.3万元。

物理仪器。从1980年到2012年共购进计量、通用、力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8类物理器材,计3797件,总价值13.25万元。

生物器材。到1998年,学校共购进各类器材物品1901件,总价值11.5万元。2004年以后因为主要招收普通中专和大专班,仪器购进较少。

电教器材。从1987年到1999年共购置各类电教器材520余件,总价值130万元,其中包括购进的46台21寸彩色电视机和78台收录机。1998年10月分别购装了50个座位的语音室设备和一套多媒体教学系统。1995年12月至1999年4月购进119台计算机,1999年12月购进一台计算机读卡机。2004年以后购进计算机不断增多,达到400多台,价值110多万元。

随着专业班的增多,音体美器材的投入逐年加大。学校现有供学生使用的美术用品、体育器材和音乐器材,价值在百万元以上。

总之,截至目前,学校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总价值已达到2121.03万元以上,基本上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校建筑

大名七师建校之初,是暂借大名城内西街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前院为临时校址,1923年11月购买北关村土地作为新校址,1924年4月开始建设,1933年8月底建成。共建有学校大门、传达室、会客室、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室、医药部、茶炉、食堂、警务室、大礼堂、贩卖部、游艺部、理化生各种实验室、校长办公室、科室办公室、图书馆、标本室等共计303间。

大名师范时期,1978年前,学校的建筑都是平房,教室、宿舍、食堂、大礼堂都是清一色的灰砖蓝瓦或红砖蓝瓦平房。由于当时大名县城很少有楼房建筑,所以大名师范校园内的一排排瓦房,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很是好看。从1956年复校到1978年共建筑平房面积在10000平方米左右。

1978年后,为了满足邯郸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学校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招生人数逐渐增多,原有的建筑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1978年上级拨款9万元,由大名县建筑公司承建,建成两座小教学楼,上下两层,48间,16个标准教室,计1400平方米。建筑时,只包公不包料,材料由学校购买,保证了建筑质量。为了改善办公条件,解决教师的住宿问题,1980年邯郸行署拨款18万元,由大名县建筑公司承建,于1981年建成一座三层办公楼,有会议室、各科室、图书馆、教工单身宿舍等120间,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同样是只包工不包料。1986年由大名县大名镇建筑公司承建的西学生宿舍楼竣工,共三层96间,建筑面积2143平方米,投资35.9万元。1989年东学生宿舍楼竣工,共三层96间,建筑面积2143平方米,投资37.5万元。两座学生宿舍楼交付使用后,基本上满足了学生住宿的需要。1987年开始建设、1990年竣工的实验楼,由地区设计院设计,84间,建筑面积2362平方米,投资73万元,由邯郸地区第二建筑公司承建。实验楼建成后,加快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1993年,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建成一座四面封闭的教学楼,113间,24个标准教室,建筑面积3147平方米,投资157.5万元,由成安县第四建筑公司承建。2002年,学校建设了南仿古门市楼,建筑面积917.4平方米,42间,投资54万元。2003年,学校建设1号学生公寓楼,建筑面积2777平方米,160间,投资209.18万元。同年9月,学校建设了南大门,建筑面积60平方米,2间,投资27万元。

教学办公条件得到改善后,学校实施教师“安居工程”,于1997年投入578万元(含教职工集资238万元)建成了教职工北住宅楼,74户,425间,为两层建筑,建筑面积9221平方米,由成安第四建筑公司、大名县建筑公司、大名县粮食局建筑公司、大名县供销社建筑公司承建。2000年学校又投入567万元(含教职工集资341.1万元)建成南90户教工住宅楼,为单元式五层建筑,建筑面积9322平方米,450间,由邯郸建工集团公司第四分公司、大名县供销社建筑公司承建。2004年学校开始建设南80户住宅楼,建筑面积11080平方米,教工集资1148万元,计576间。

2006年,学校建设了高中教学楼,72间,共24个教室,建筑面积3488平方米,投资275万元。2007年,学校建设了临街综合楼,建筑面积2808.04平方米,142间。同年,学校新建库房37间,710平方米,投资37万元。同年,学校建设了艺体馆,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投资118万元。2011年4月,学校建设了“直隶省立第七师范纪念馆”,建筑面积1684.7平方米,投资243.9万元。2012年,学校根据邯郸市“校安工程”领导小组的意见,对校园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主要建设教学实验综合楼、学生宿舍楼、艺术楼、图书办公楼、学生食堂学术报告厅,建筑面积21503.8平方米,总投资3128万元。新校园的建设,按照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需要进行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