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4727400000095

第95章 红色七师(19)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裴志耕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参加平汉战役后,北上到冀东,二旅打下遵化后,先后转战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区。由于战争的需要,1947年初,一纵又返回冀鲁豫战场,二旅主攻西台集,歼敌刘汝珍部三个团。1947年7月,裴志耕任冀鲁豫军区独立二旅政委、旅党委常委、书记。1947年8月,裴志耕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政治部主任、纵队党委常委。1949年2月,第十一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七军,裴志耕任第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军党委常委。

在此期间,裴志耕参加了平汉战役(邯郸战役);1947年,参加了鲁西南战役、豫东战役(睢杞战役);1948年9月参加了济南战役;以后又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均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

1950年至1951年,裴志耕任中共遵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

1951年2月,任陆军第十一军军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1953年,十一军改为空五军,裴志耕任空军第五军政委、军党委常委、书记。这期间,主要是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先后击落了国民党空军入侵大陆的飞机数架,打击了国民党空军的嚣张气焰。1958年,任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党委常委、副书记。当时任务主要是配合炮击金门,与国民党空军争夺制空权,经过紧张激烈的空战,击落国民党空军十几架飞机,终于夺取了制空权。1959年,裴志耕任空军学院副政委、院党委常委、副书记,主持空军学院日常工作。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空军培训现职师、团级干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共培训师、团级干部千余人。

1977年,裴志耕任空军政治部顾问。主要分抓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军以上干部落实政策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裴志耕是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1983年8月,裴志耕按正兵团职(行政七级)离休。

1955年9月,全军第一次授衔时,裴志耕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二)赵北源领导、参与的革命武装斗争

赵北源(1917~1964),直隶省大名县沙圪塔村人。14岁考入“七师”附属高级小学校。在校期间,阅读革命书刊,听党员教师讲课,逐渐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1932年,赵北源小学还未结业,就借文凭,考入了大名七师。

当时,蒋介石实行“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对日妥协,积极反共,血腥镇压爱国运动。赵北源对时局极为忧虑,对国民党反动派备感义愤。他努力阅读马列主义书刊,进步很快,于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大名七师学校领导权被国民党反动分子郭鸣鹤掌握,原有的党、团员大都被迫离开学校。隐蔽在校内的少数党团员,为了巩固扩大党的组织,以读书会的名义组织同学阅读革命书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发展党员,节假日还到城内进行地下活动。到1934年暑假时,大名七师党的地下活动被学校当局发觉,赵北源等十多个党员学生被开除学籍。

1935年春,赵北源经任继宗介绍到肥乡县辛安镇当小学教员。他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了中共肥乡中心县委发行部副部长职务,积极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赵北源的活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为了党组织的安全,他不得不离开肥乡返回大名。后来,因找不到组织关系,家境又贫困,只好到外地谋生,直到1937年8月才返回故里。

不久,母病故,父失业,家境十分艰难,赵北源经人介绍到北平靠卖书度日。“七七”事变后,赵北源返回大名。1938年初,赵北源与白映秋等同志接上关系,随后打入敌人内部,寻机宣传我党抗日主张,传递情报,营救被捕同志等,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1938年7月,赵北源调大名四区抗日大队工作,先后担任民运干事和四大队指导员。1940年7月,被编入一分区第九旅二十六团,赵北源任该团二营营长。他随军参加百团大战,苦战六个月,成绩显著,受到上级的表扬。1940年冬回冀南,赵北源任魏县大队长。1941年1月,赵北源赴太行一二九师参训班学习,同年10月重返冀南一分区,相继担任二十六团参谋长、漳河县长和广(平)大(名)路南支队政委等职,为开辟大名、魏县、成安一带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8月至11月,赵北源在冀后梯队党校整风期间,因遭受左倾路线的迫害,使他在精神上备受煎熬,肉体上也受到残酷折磨,但他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与错误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

1945年5月,赵北源回冀南三分区,先后担任路南支队政委、二十六团政委等职,为解放成安、临漳立下了功劳。此后,在平汉战役、安阳北部剿匪和保卫回隆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多次受伤仍不下火线,有七、八块弹片留在他身上始终未取出。

解放战争时期,赵北源先后担任冀南军区独立三旅十四团政委、晋冀鲁豫军区第十纵队八十六团团长等职。1947年,南下大别山,苦战七个月,给了国民党反对派以沉重打击。1948年7月,率全团官兵渡过汉江,创建汉南根据地。1949年春,渡江南下,带领全团在花园战役中歼敌主力一个团,战果辉煌。随后,赴豫剿匪,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表现了他的坚强意志和指挥才能。该年5月,赵北源任第四野战军五十八军一七三师副师长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调任中南军区第一舰队司令员,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北海舰队参谋长,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等职,为创建和扩大人民海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55年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由于在战争年代身体受伤严重,又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不幸于1964年8月23日病逝于北京,时年仅47岁。

(三)张西三领导、参与的革命武装斗争

张西三(1906~1976),直隶省南乐县(今属河南省)梁村人。1924年考入大名七师第三班。1926年,因家遭不幸,被迫中断学业,离校返乡。

1937年10月,刘大风到直南恢复党组织、筹建抗日武装,就地开展游击战争。张西三在他的动员下,带领部分守望队员参加了游击队(后改称四支队),初任三中队队长,后升为参谋长。1938年5月,张西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月,奉命离开部队,到隶属冀南三专署的成安县任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

到任后,他迅速组建了政府机构,随后相继建立了战委会、妇教会,青救会及各区政权。7月,建立了成安抗日游击大队,并任大队长。在1939年的李家汀遭遇战中,他指挥有方,以10人负伤的代价,取得了歼敌70多人的胜利。但在突围中他身负重伤,被送往部队野战医院治疗。伤愈后,继续领导成安县大队与敌战斗。不久,他调三分区任参谋长,以后历任一分区路南支队政委,一、二分区参谋长,冀南军区参谋长等职,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出生入死,转战冀南大地,曾分别受到冀南行署、三专署的通令表扬。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6年9月,张西三调任九分区参谋长,1947年8月,又调任冀南军区独立第五旅参谋长,率部参加了豫北战役,顺利攻下了楚旺、崔家桥、宋家庙、王府庄等地,受到晋冀鲁豫军区通令嘉奖。8月,他调任第十纵队副参谋长,携带军用物品,挺进大别山,同先头部队并肩作战。其间,他奉命西出桐柏,经过一个多月的内线反击与外线配合作战,粉碎了蒋军对大别山的“重点清剿”。年底,桐柏区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张西三任军区副参谋长兼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在宛东战役中,他率领一支小部队深入敌后坚持斗争,及时迅速地侦察掌握敌情,电告军区指挥机关,受到了军区的通电表扬。1949年春,桐柏军区将分散活动的部队重新集中,合编为五十八军,赵北源任五十八军副参谋长,随部队参加了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西三历任河南军区军政干校副校长、中南军区分校校长、河南省军区参谋长、中南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四)李大磊领导、参与的革命武装斗争

李大磊(1910~1988),直隶省大名县南贾庄村人。自幼读书。1926年暑期考入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被编入第六班。1927年8月,在校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无论是在学生时代或是在清丰、南乐、馆陶等地的教书生涯中,都能积极地、秘密地展开党的地下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群众,争取群众,进行抗捐抗税等多方面的革命斗争。1930年10月,他在大名七师学校参加驱逐反动校长张达夫的学潮中不幸被捕。在狱中,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大磊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在家乡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建立抗日游击武装,打击日寇。1938年7月,李大磊任大名城北区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1940年3月,李大磊任冀南军区第二支队司令员,指挥部队展开了一系列破袭战、伏击战,配合主力重创日寇。同年8月,李大磊到北方局党校学习。学习期间,刻苦钻研,联系实际,政治思想和军事理论有了很大的提高。1941年夏,他学习结业后,调任冀南一分区第26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五月大破袭战,战绩突出。10月,调任冀南军区一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任冀南军区一分区副司令员。1943年3月,兼卫东支队司令员。

在这一时期内,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扫荡,斗争环境十分艰苦,而李大磊在险恶的环境中,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所特有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常以“环境愈艰苦愈能锻炼自己”勉励自己,教育部队,因而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始终以高昂的抗日热情,领导部队坚持游击战争。他充分利用本乡本土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同敌人展开了机智勇敢的斗争。他率部同敌周旋,寻机打击敌人,每次都能安全跳出敌人的扫荡合围圈。当时,他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冀南地区很有影响。1944年秋,他任冀鲁豫三分区副司令员,不久,赴平原分局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他率部参加了肥乡和成安战斗,同日伪军作战,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李大磊任冀南九分区副司令员。1947年刘邓大军围攻安阳时,他率部参加攻击敌军飞机场的战斗,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完成了歼敌任务。1948年4月,李大磊任晋察冀军区第14纵队第42旅副旅长。相继参加豫北黄河大铁桥及获嘉、郇封和新乡等一系列战役战斗,战功卓著。1949年14纵队改为70军,李大磊任华北军区第70军第210师副师长。

1950年3月,李大磊调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上海“2·6”大轰炸后,奉命率部赴上海执行防空任务。先后任华东军区上海防空指挥所副主任、华东军区高炮三师师长、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华东军区高炮指挥所主任等职。李大磊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情况下,认真负责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

1956年,李大磊调任武装力量监察部防空监察处主任监视员,两年后调军事科学院从事军事学术研究工作。1963年,任该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古代兵法研究室主任。他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努力钻研中国历代军事理论名著和中国军事历史,认真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先后主持编写出版了《中国历代战争战略问题》、《吴子译注》、《三略译著》、《投笔肤谈译著》。此外,在中国历代兵要地志、军事制度、武器装备等军事历史学及其他领域,李大磊也多有建树。

1955年,李大磊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五)裴味农领导、参与的革命武装斗争

裴味农(1910~1988),直隶省大名县牛庄村(今属河北省魏县)人。1925年就读于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29年春,在大名七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任大名中心县委宣传部长,1930年10月,因参加反对反动校长张达夫的斗争被开除学籍。

抗日战争爆发后,裴味农踊跃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总兵站科员、副科长、科长兼延安交通纺织厂厂长、解放日报社及新总社行政处长等职。在八年抗战中,他筹建纺织厂,为克服边区困难,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裴味农历任晋冀鲁豫交通厅汽车大队大队长、晋冀鲁豫交通厅公路局副局长、山东省公路运输局长兼经理等职。工作中,他深入实际,以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准确及时地完成了支援解放战争的运输工作。他创造了联运工作的许多新办法,为我军在淮海战役等大规模作战中提供了有效的交通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裴味农历任华东公路局局长兼华东联运公司总经理、华东军区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兼交通学校校长、第一汽车拖拉机管理学校校长、总后运输部副部长等职。在任校长期间,他治校严谨,苦心办学,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尊重爱护人才,为我军培养了大批思想好、能力强的汽车运输专业干部。在总后运输部工作期间,他注重总结部队的新鲜经验,为发展和加速我军交通运输工作的现代化倾注了全部心血。

1983年10月,裴味农参加了大名七师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

(六)冯征领导、参与的革命武装斗争

冯征(1920~2009),直隶省邯郸县百家村人。1936年初,他由大名七师学生、共产党员张××介绍加入共青团,张被捕后,失掉组织关系。为寻找党,1936年夏他辍教到大名考入了多年向往的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38年7月,他与12位同学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协助下,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冯征抗大毕业后留校任政治助教。7月,他随抗大总校进入敌后,到晋察冀军区特务团任宣传干事,代理教导员。1940年,调第四军分区火线剧社任社长。1944年底,调冀晋军区政治部任部员兼《子弟兵报》主编。l945年8月,奉命创办《冀晋日报》。1946年到1947年7月,任晋察冀纵队宣传科长、《前卫报》主编,在政委胡耀邦、主任李昌的领导下,坚持每天铅印出版,发放连队,及时有力地发挥报纸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