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感风热证:鼻内肌膜红肿,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涕黄稠,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辛凉通窍,疏风清热。
基本处方银花、连翘各9g,苦桔梗、薄荷(后下)各6g,竹叶4g,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各5g,牛蒡子9g,芦根3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苍耳散:苍耳子7.5g,辛夷15g,白芷30g,薄荷1.5g。共研粗末,每次6g,葱茶调服;或加水煎服。适用于风热外袭,肺气失宣者。
(2)川芎茶调散:薄荷12g,川芎、荆芥各6g,香附12g,防风2.4g,白芷、羌活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外感风热,肺气失宣者。
(3)千柏鼻炎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外感风热者。
(4)苍辛鱼芷汤:苍耳子10g,辛夷7g,鱼腥草20g,白芷、防风各10g,桔梗6g,川芎、甘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外感风热者。
(5)香菊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外感风热者。
警示
急性鼻炎可因感染直接蔓延,或因不适当的擤鼻,使感染向邻近器官扩散,产生多种并发症:如急性鼻窦炎、中耳炎、鼻咽炎、咽炎、喉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肺炎等。
§§§第六节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一般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种类型。二者病因基本相同,后者多由前者发展而来。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主要特点是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感染。慢性鼻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鼻窦炎。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鼻窒”范畴。
诊断要点
慢性单纯性鼻炎以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鼻涕增多为主要症状,还可伴有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鼻根部不适,头痛等症状。鼻分泌物主要为黏液性,继发感染后可为黏脓性或脓性。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到咽喉部,引起咽喉部不适,出现多“痰”及咳嗽。
检查:双侧下鼻甲肿胀,鼻黏膜呈淡红色,可以没有明显的充血。下鼻甲表面光滑,湿润,黏膜柔软而富有弹性,用探针轻压呈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鼻黏膜对血管收缩剂敏感,滴用后下鼻甲肿胀迅速消退。鼻底、下鼻道或总鼻道内有黏稠的黏液性鼻涕聚集,总鼻道内还常有黏液丝牵挂。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以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限局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
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增生,肥厚,呈暗红和淡紫红色。下鼻甲肿大,表面不平,呈结节状和桑椹状。触诊有硬实感,不易出现凹陷,或出现凹陷不易恢复。对1%麻黄素的收缩反应差。鼻底或下鼻道内可见黏涕或黏脓涕。
根据症状、鼻镜检查情况,诊断多无困难。
辨治原则
消除致病因素,以辨证论治为主,恢复鼻腔通气功能。
处方
1.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重时轻,流稀涕,遇寒时症状加重,头部微胀不适。检查见鼻内肌膜肿胀色淡,对滴鼻灵、麻黄素类滴鼻液较敏感。治宜补益肺脾通散鼻窍。
基本处方细辛4g,荆芥、人参各10g,甘草4g,诃子10g,桔梗6g,鱼脑石(先煎)15g,五味子、白术各10g,黄芪20g,石菖蒲10g,苍耳子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辛夷散: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等份,研细末。每次6g,每日2次,茶清调服。适用于肺虚,风寒外袭者。
(2)苍辛鱼芷汤:苍耳子10g,辛夷7g,鱼腥草20g,白芷、防风各10g,桔梗6g,川芎、甘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虚,外感风热者。
(3)丽泽通气汤:黄芪12g,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升麻、葛根各9g,炙甘草6g,川椒、白芷各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不足,外感风寒者。
(4)千柏鼻炎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外感风热者。
(5)鼻炎康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外感风邪者。
2.邪毒久留气滞血瘀:鼻甲肿实色暗,呈桑椹样,鼻塞无歇,涕多或黄稠、或黏白,嗅觉迟钝,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治宜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基本处方当归、白术、赤芍各10g,川芎6g,黄芩、泽泻各10g,茯苓12g,薄荷(后下)6g,辛荑花、蝉衣、干地龙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各3g,桃仁9g,红枣7个,红花9g,老葱3根,鲜姜9g,麝香0.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者。
(2)会厌逐瘀汤:桃仁、红花各15g,甘草、桔梗各9g,生地12g,当归6g,玄参、柴胡各3g,枳壳、赤芍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者。
(3)鼻炎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者。
(4)千柏鼻炎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者。
(5)香菊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者。
警示
1.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方法均可用于治疗早期的肥厚性鼻炎。消除致病因素是关键。
2.注意长期使用血管收缩剂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因此一般使用不宜超过7天。儿童最好不用此类药物。
§§§第七节萎缩性鼻炎
萎缩性鼻炎是一种缓慢发生的弥漫性、进行性鼻腔萎缩性病变。不仅仅鼻腔黏膜,而且包括黏膜下的血管、腺体,甚至鼻甲骨都会出现萎缩。黏膜萎缩性病变可发展至咽部、喉部,引起萎缩性咽炎、萎缩性喉炎。女性多见,男女比约为1暶3。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鼻槁”范畴。
诊断要点
1.鼻及鼻咽部干燥:鼻腔过度通气,鼻黏膜腺体萎缩,分泌减少,鼻内常有结痂,有时带血,甚至有鼻出血。
2.鼻塞和嗅觉减退或失嗅:鼻内痂皮阻塞鼻腔、鼻黏膜萎缩和嗅区黏膜萎缩,导致鼻塞和嗅觉减退甚至消失。
3.头痛、头昏:头痛多发生于前额、颞侧或后枕部。
4.恶臭:多见于病情严重和晚期者。呼气有特殊的臭味,但由于嗅觉减退或丧失,因此患者自己不能闻到。恶臭系因变形杆菌使鼻腔内脓性分泌物和痂皮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生吲哚所致,故又称臭鼻症。
检查:鼻腔宽大,前鼻孔可直视鼻咽部。鼻黏膜干燥,鼻腔内有结痂,除去痂皮可有出血。痂皮为黄绿色或灰绿色,有恶臭味。鼻甲萎缩。严重者鼻外形有变化,如鼻梁平宽,鼻孔扁平,鼻翼掀起,状似鞍鼻。
根据症状及检查,不难作出诊断。
辨治原则
对症治疗以减轻局部症状,辨证论治以改善全身状况,并促进局部病变的好转。
处方
1.肺脏亏虚证:鼻内干燥较甚,鼻内肌膜萎缩、涕液秽浊,带黄绿色,或少许血丝,痂皮多,咽痒时嗽,讲话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养阴润燥,宣肺散邪。
基本处方桑叶、石膏各10g,甘草5g,党参20g,胡麻仁10g,阿胶(烊化)15g,麦门冬20g,天冬、沙参、杏仁各10g,枇杷叶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桑叶地黄汤:桑叶10g,生地黄、鱼腥草各15g,制刺猬皮、天花粉各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2)清热甘露饮:生地黄、麦冬、石斛、知母、枇杷叶、茵陈蒿各10g,石膏20g,甘草3g。以灯心3g为引,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者。
(3)百合固金汤:熟地、生地、当归身各9g,白芍、甘草各3g,桔梗玄参2.4g,贝母、麦冬、百合各1.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4)沙参苍耳汤:生地、麦冬、沙参、天花粉、苇茎各15g,玄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辛夷各9g,苍耳子、白芷各6g,薄荷(后下)3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者。
(5)滋鼻丸:生地、玄参、麦冬、百合。等份,研末,炼蜜为丸,每次1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2.脾气虚弱证:鼻涕如浆如酪,其色微黄浅绿,痂皮淡薄,鼻内肌膜淡红,萎缩较严重,鼻气腥臭,患者食少腹胀,疲乏少气,大便时溏。唇舌淡白,苔白,脉缓弱。治宜补中益气,养血润燥。
基本处方黄芪18g,炙甘草9g,人参6g,当归3g,橘皮、升麻、柴胡各6g,白术9g,当归10g,川芎8g,白芍、熟地各12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归脾汤:白术15g,茯神、龙眼肉、黄芪、酸枣仁各12g,人参9g,木香8g,炙甘草5g,远志肉8g,当归10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2)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各1.5g,人参0.9g,当归0.6g,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0.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3)补中益气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4)参苓白术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气虚弱者。
(5)归脾丸:每次5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警示
清洁鼻腔痂皮,保持鼻腔清洁和湿润,是常用的局部治疗手段。用3%高渗盐水每天进行鼻腔冲洗,去除痂皮及臭味,清洁鼻腔,可以刺激鼻黏膜增生。复方薄荷滴鼻剂等滴鼻,滑润黏膜,便于软化、清理痂皮,改善鼻腔干燥的症状。
§§§第八节变应性鼻炎
变态反应性鼻炎简称变应性鼻炎或过敏性鼻炎,为鼻黏膜的栺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季节性和常年性两种临床类型。本病以频繁发作的喷嚏、过量的鼻分泌物和显著鼻塞等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相当于中医的“鼻鼽”范畴。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可能与大气污染、空气中SO2浓度增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过度清洁”的生活方式有关。本病以儿童、青壮年居多。
诊断要点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一般检查和特异性检查。病史对于诊断非常重要。应注意询问发病时间、诱因、程度;生活和工作环境;家族及个人过敏史;有否哮喘、皮炎等。
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对变应性鼻炎诊断制定如下标准:
(1)具有鼻痒、喷涕、鼻分泌物和鼻塞4大症状中至少3项,症状持续0.5~1小时以上,每周4天以上;季节性鼻炎或花粉症,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至少2年在同一季节发病)。常年性鼻炎则在一年中多数日子里发病;
(2)鼻黏膜形态炎性改变;
(3)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或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
(4)症状发作期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检查阳性;主要根据前3项即可作出诊断,其中病史和特异性检查是主要诊断根据。
辨治原则
本病发作期多为虚实夹杂,缓解期多以脏腑亏虚为主。肺、脾、肾三脏虚损是本病之根本,因而补益肺、脾、肾乃本病主要治疗原则。
处方
1.肺气虚寒证:鼻腔痒胀不适,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质稀量多,嗅觉减退。检查见内黏膜肿胀湿润,色淡白或灰白。全身症状可有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治宜温补肺脏,祛散风寒。
基本处方细辛4g,荆芥、人参各10g,甘草4g,诃子10g,桔梗6g,鱼脑石(先煎)15g,五味子、白术各10g,黄芪20g,石菖蒲10g,苍耳子6g。每日1剂,加水煎服。
备选处方
(1)鼻鼽汤:苍耳子15g,辛夷12g,白术、诃子各9g,荆芥、防风、白芷各10g,黄芪30g,乌梅20g,柴胡、薄荷各6g,麻黄3g,细辛2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者。
(2)固表止嚏汤:黄芪20g,白术、防风各15g,柴胡、五味子、防己、黄芩、乌梅各10g,生甘草、炙麻黄各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者。
(3)过敏煎:银柴胡、乌梅、白术、黄精、辛夷各15g,防风、荆芥各12g,五味子10g,黄芪20g,炙甘草5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者。
(4)九味抗敏方:黄芪、徐长卿各24g,蝉蜕6g,制僵蚕10g,炙甘草9g,白术10g,蔓荆子6g,炮干姜10g,苍耳子6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者。
(5)小青龙汤:麻黄、白芍各9g,细辛、干姜各3g,炙甘草、桂枝各6g,五味子3g,半夏9g。每日1剂,加水煎服。适用于肺气虚寒兼感风寒者。
2.肺脾气虚证:鼻胀较重,鼻涕清稀淋漓而下,嗅觉迟钝,患病日久反复发作,平素常头重头昏,神昏气短,怯寒,四肢困倦,胃纳欠佳,大便或溏。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治宜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基本处方党参、黄芪、茯苓各15g,白术、升麻(后下)、柴胡各10g,炙甘草、陈皮各6g,生薏苡仁30g,五味子12g,泽泻10g,细辛4g。每日1剂,加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