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18

第18章 哀悯邦国忧患的凶礼

凶礼是中国礼制五礼的一种,是古人关于丧葬、天灾人祸等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文化经典《礼记》到称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其中对凶礼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当别人遭遇不幸的时候,表示同情、给予必要的帮助,或是吊唁哀悼,这就是古代的凶礼。凶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五种。

表达哀悼的丧礼

丧礼是生者哀悼死者的活动,其核心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丧礼是古代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据《仪礼》记载,士丧其父母,从始死到既殡,包括的主要程序有43项之多。如某国诸侯新丧,则兄弟亲戚之国要依礼为之服丧,以志哀悼,还要派使者前往吊唁,赠送助丧用的钱物等,这些都有特定的礼仪。不仅如此,在丧礼上穿着的丧服以及服丧的时间,都因与死者的亲疏关系而有不同的规定。古代之所以会如此注重丧礼,是因为这是子孙尽孝的表现。

忧患百姓的荒礼

荒礼是我国古代社会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荒”是指年谷不熟,也就是通常说的荒年。《逸周书籴匡》将农业丰歉分为成年、年俭、年饥、大荒等四种情况。据史料记载,先秦荒礼大致有祷神、变礼、减缮减用以及提供财物补等几种表现形式。如《礼记·曲礼》中说“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这是表示同忧、减膳减用。《国语鲁语》中有“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郑国发生饥荒,郑子皮“饩国人粟,户一钟”。《孟子》梁惠王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都是给百姓提供财物补助以及移民通财等。在灾荒之年举行荒礼,不仅可以起到安抚民心、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节省了财物,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因此,先秦以后,荒礼仍被社会各阶层所重视。

此外,荒礼还包括疫病流行在内。当邻国出现灾荒或传染病,民众面临生存危机时,国家也要采取救灾礼仪措施。

表达慰问的吊礼

吊礼是对遭受水旱灾害、地震、日月蚀等灾害地区所表示的哀吊和慰问。如邻国遭遇水火之灾,应该派使者前往吊问。鲁庄公十一年秋,宋国发生大水,鲁君派人前往慰问,说:“天作淫雨,害于粢盛,如何不吊?”《谷梁传》说:“三日哭,哀也,其哀礼也。”《汉书成帝本纪》,河平四年三月,对因“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其为水所流压死,不能自葬,令郡国给槽椟葬埋。已葬者与钱,人二千”。除了国家给予补贴外,还会减省礼节和民众负担,有时还会加入祈禳的内容,以求祛祟除祸。

禬是会合财货的意思。如果别国发生祸难,造成重大物质损失,与之结盟的兄弟之国应该凑集钱财、物品来表示救助。如《春秋》记载,襄公三十一年冬,“会(榆)于澶渊,宋灾故”。《谷梁传》中说:“更宋之所丧财也。”意思是说补充宋国因灾祸而丧失的财物,使之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表达分忧的恤礼

“恤”是忧的意思。邻国发生了内乱、政变、恶斗或是受到外来侵略,虽然财产损失不大,但人心不安,这时友邦之国就应该派遣使者前往存问安否,表达分忧之意。

以上五种凶礼中,禬、恤是国家事务,只有国王和宰辅大臣才可实施这两种礼;丧礼、荒礼、吊礼则不仅国君可实行,各级贵族也可实行。凶礼沿袭至后世,百姓之间也有类似哀悯、抚恤、救助、慰问、分忧的礼俗,虽没有过于强的礼制,但包含的真情厚意却是有增无减。

延伸阅读

孔子依礼埋葬看门家狗

在《孔子家语·子夏问》和《礼记》这专记周礼丧礼典型仪节和典型故事的书中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家的一条看门狗死了,孔子让他的学生子贡帮他埋葬,并且叮嘱说:“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汝往埋之。吾闻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

孔子虽然曾为国相,但此时他的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匮乏了,已经没有条件和以往一样遵循周礼,但对于自己家的看门之狗却也要罩上一个旧车盖,体体面面地将它埋葬。

这件事被记载于叙述礼仪的名篇中,足见孔子葬狗在儒家礼仪中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