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68

第68章 寿终正寝之际的停尸仪

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停尸仪式”体现了人们对寿终正寝的追求。

先秦时期,贵族的丧礼非常繁缛,从死到葬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据唐《开元礼》记载,一般的丧葬议程就有66道,宋代司马光《书仪丧礼》已经做了很大程度上的删减,也还有25道左右。当时的穷人要办丧事是很艰难的,但是,“孝”的观念是人的价值观中的核心观念,所以,在古代多了许多“卖身葬父”的故事。就丧礼而言,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的不同,到目前为止,丧礼议程都有很大的差异。《仪礼士丧礼》中的丧礼仪式

是从死者弥留之际的“停尸仪式”开始。在病人不省人事的时候,《礼记丧大记》中说“属纩以俟绝气”,也就是说用属纩的方法来判断病人是否气绝。属,是放置的意思;纩,是一种极其轻薄的丝。属纩就是将丝絮放在病人的鼻孔前,如果病人还有一息尚存,丝絮就会飘动,否则就表明病人已经气绝。

《士丧礼》中说:“死于室”。

室就是寝之室,通常称为正寝。古人认为正寝是正性情的地方,人必须死在正处,所以有“寿终正寝”的说法。古代,如果人生病住在别的房间,在临死前就要移居正室之中,这样,死者就可寿终正寝了。

人一死,家人就要为他招魂,称为“复”。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魂和魄组成,魂就是灵魂,是一种精气;魄是躯体,是魂的寄寓之处。灵魂附着在体魄之中,那么生命就是存在的;反之,如果灵魂离开了体魄,人就会昏迷或者死亡。人刚死的时候,灵魂距离体魄不远,如果大声呼喊,或许能让它回到体魄之中。所以,古人将这种礼称为“复”,专门招魂的人称为“复者”。招魂时由复者拿着死者身前穿着的能代表其身份的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连喊三声“哎——××回来啊”。如果是男子,就叫其名;如果是女子,就叫其字。喊完后,将衣服从房的正檐扔下来,下面有人用衣箱接住,从东面台阶走入正堂,让后把衣服盖在死者的身上,希望死者的魂能够再次回到他的身上。“复者”也从房屋上下来了。这一仪式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接着是亲属为死者沐浴。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后,要穿上“寿衣”。寿衣的具体样式因为地域文化原因各有不同,但必须是传统的式样,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就会不让他认祖归宗。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塞上珠、玉、米、贝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

在沐浴更衣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中堂木板床上,头北脚南,这在古代被称之为“易箦”。尸体头前置“长明灯”,意味着为死者灵魂引路的。灯旁放一碗满饭,饭上竖插一双筷子或棍子,俗称“打狗棒”,意思是让亡灵在阴间的路上打狗用的。这些行为被称为“停尸”。

延伸阅读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上》上记载了关于曾子“易箦”的事。曾子是孔子的一个得意门生。鲁国大夫季孙子为了表示对曾子的敬意,就特意送给他一张大夫专用的竹席。后来,曾子因重病而卧床不起。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前去探望老师时,听见他的侍童指着曾子躺着的席子问:“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多么光泽华美啊!”曾子听后吃惊地说:“这是季孙赐给我的。我现在坐不起来,无力换去这张席子。”他让儿子帮他换,可是儿子却说:“您病情这样重,身子又不便移动。等天亮我再给您换吧!”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侍童啊!君子爱人是用德,小人爱人是只顾眼前的舒服。我要这块席子有什么用呢?我能守礼而终,也就足够了。”他的儿子只好扶起父亲,换去床席,可是没等曾子的身体躺稳,他就去世了。后世人们又把病危将死称为“易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