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先争优好书记
47545500000011

第11章 一名村支书的心声

第11章 一名村支书的心声——记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成

〔组织点评〕

杨文成同志作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永昌县六坝乡党委

〔个人感言〕

我认为能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能让老百姓认可、尊重,自己的工作就没有白做,一心为老百姓着想,这就是我们每位党员干部最基本的出发点。

十二年前,七坝村还是一个走路没路、乘凉没树的贫困村;十二年后,七坝村已成为永昌县反季节陇椒主产区,村民收入从贷款“万元户”,增加到了人均收入5800元。为了这个转变,杨文成付出了十二年心血。

“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干就是失职”

七坝村位于永昌县城东20公里,有370户1559人,耕地面积10670亩。土地贫瘠,村民思想守旧,许多村民成了“贷款”万元户,这是十二年前七坝村的真实写照。杨文成刚当选村支部书记的那年,正值全县连续三年干旱,庄稼大面积绝收,农业生产形势非常严峻。他暗下决心:哪怕脱三层皮,也要为父老乡亲和子孙后代做些实事,改变七坝村落后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要想富,群众得有致富的“把手”。2001年冬天,他听说周边地区集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生态日光温室发展势头强劲,就立即组织一部分农民去参观学习。回家后,杨文成召集自己的11个亲戚兄弟开会,他给每个兄弟的头上硬压了建一座大棚的任务,兄弟们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谁也不说二话,9座大棚呼啦啦地动工了。看到村干部和杨家兄弟们的大棚动工,村民们的心头也动了,部分村民们也开始建棚。几年来,他带领全村群众先后建成5个日光温室示范点,全村温室总数达到308座,达到了户均一座的目标,日光温室收入占到全村人均纯收入的1/3.

“必须要打自己的市场,关键时刻要‘断奶’”

随着辣椒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蔬菜销售又成了难题。杨文成背上辣椒当起了“推销员”。当他把辣椒送到武威的菜市场时,蔬菜商笑着骂道:“骗子,你们六坝人吃的都是我们的菜,几辈子你们那儿连大白菜都种不出来,更不要说反季节辣椒了。”为取信于客商,杨文成交下押金,留下电话号码,请商贩到七坝村参观。通过各种方式的推销,七坝村的辣椒逐步走上金昌、武威市民的餐桌。目前,七坝村的“陇椒”系列产品远销乌鲁木齐、西宁、格尔木等地,被国家认证为绿色A级产品。

“群众不动干部动,是干部就要多干,并且要带头干”

七坝村原有“四难”:村社道路差,行路难;农业基础设施差,增收难;群众吃水不卫生,饮水难;村容村貌差,治理难。要想富,先修路,2002年,杨文成下决心要修通村里的公路时,村民都持观望态度,无人出工。杨文成召集村干部分任务压担子干工程量最大的路段。村民们看到此景,也行动起来。“没说的,我们干,原来是村干部指挥我们干,现在是村干部干给我们看。”不到半月时间,宽8米、长5公里的村级道路全部修通,七坝村行路不再难。

2007年,七坝村被省上确定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杨文成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全面展开了全村的新农村建设。短短的两年里,全村铺油硬化道路8.7公里,实现了社社通油路目标;完成了人饮安全工程19.7公里,解决了全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了新农宅示范点3个,使全村5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房子;完成了街景绿化、亮化工程,架设路灯20盏,栽植风景树100多株。

“精神文明很重要,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结合新农村建设,杨文成四处“化缘”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村办公楼,配置了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成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农闲时节和重大节日里,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现在,看书学技术充实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健身娱乐成了村民们的首选。同时,深入实施“新农民、新生活、新家园”主题实践活动,坚持开展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表彰活动,教育群众移风易俗,树立了良好新风尚。

而今的七坝村,渠道交汇,路面纵横,树木成荫,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

杨文成同志获奖情况

2006年,被金昌市政府评为“金昌市劳动模范”。

2008年,被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农村优秀人才”称号;

2008年,被金昌市授予“金昌市第四批拔尖人才”称号;

201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