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先争优好书记
47545500000041

第41章 甘为孺子牛

第41章 甘为孺子牛——记崇信县柏树乡闫湾村党支部书记王培鑫

〔组织点评〕

王培鑫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使群众收入持续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并通过致富带富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为全乡新农村建设、产业开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崇信县柏树乡党委

〔个人感言〕

群众的事是天大的事,现在党对农村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我要充分抓好党的政策机遇,不仅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还要让他们过上高质量的生活,过得幸福。

“我就是大家的一头牛,一定会勤勤恳恳地为大家办事”,这是王培鑫当选村支书后对群众说的第一句话。多年来,他以务实创新、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践行了自己当初的诺言。

王培鑫1983年任村党支部书记。28年来,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新型农民培育等一系列兴村富民工程,彻底改变了闫湾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700多元递增到现在的3485元,成了远近闻名小康村、文明村,先后获得“全省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市级2006—2008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市级绿色村镇”、“市级卫生村”等荣誉。

闫湾村在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耕地少且多为山地,人均收入不到700元,村班子群众基础相对较差,是名副其实的“烂摊子”。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提出要彻底转变单靠种粮的生产方式。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多方考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果产业确定为今后全村的主导产业。2000年,首先在泾土路沿线动员群众栽植苹果200多亩,但由于果树品系不纯,群众务果技能差等因素,导致栽植近5年的果树不见效益,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王培鑫不辞劳苦,白天走出去想办法筹资金,请专家搞培训;晚上进东家串西家,挨家挨户给群众耐心讲解苹果的发展前景,经过几个月的奔波,群众思想通了、资金到位了、技术队伍组建好了。2005年初,组织群众对老果园全部进行了高接换优,并新植果园1060亩。随后,他又把精力放在提高果园管理水平上,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组织群众学习果树栽培技术,每年不定期组织群众赴静宁、泾川等地参观学习。目前,全村80%的群众掌握了务果技能,800多亩果园进入了挂果期。

“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王培鑫从低保户确定、救灾救济、村内建设支出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扩大了基层民主,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公信度。在投资1427万元的新农村建设中,他铁面无私,严把规划、质量、资金等关,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提前完成了113户新建康居住宅任务。新修了村部、卫生所、文化室,配套实施了绿化、美化、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新建了牲畜交易市场、农贸市场,铺油硬化道路5公里。如今的闫湾村,一排排康居住宅造型别致、一条条水泥路笔直宽阔,尽情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一个个露出了幸福的笑脸,纷纷对王培鑫竖起了大拇指。

“群众利益无小事。”王培鑫把群众的事看得比啥都大。5·12地震,正在地里干活的他撂下锄头,一口气跑到残疾人张小荣家,在其安全后他又向王奶奶家跑去……就这样,全村310多户都留下了他查看灾情的足迹,而自己家刚花5000多元买回的大黄牛,由于牛棚倒塌被压长达5个多小时,因呼吸受阻而死亡。当时他没有来得及想这些,立即召开村两委班子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抢险工作,组建党员突击队,转移安置群众,将受灾程度降到了最小。2010年“7·23”特大暴雨中,五社王会生家房屋倒塌,断落的电线跌落在地,险情十分严重,万一有人进入强大电流范围,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在帮助群众疏通水路的王培鑫得知这一消息后,找来一双雨鞋,冒着生命危险切断了电源,避免了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是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作用,更是一个村干部的责任和光荣。

王培鑫同志获奖情况

2001年,被中共崇信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2007年,被全国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2009年,被中共平凉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凉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五一”劳动奖章1枚;

2011年,被中共崇信县委、县政府授予崇信县“十佳村干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