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18

第18章 党组织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党组织和党员担负着特别重大的责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一是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搞好党风;二是以模范行动和艰苦工作,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那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怎样才能按照《决议》的要求,担负起责任呢?

一、要懂得党组织和党员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进行认识:一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执政党的地位,决定了党组织应当成为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战斗堡垒,要求广大党员组织带动全体社会成员,为建设高度精神文明而努力奋斗。如果党组织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发挥领导、组织和带动的作用,这不仅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执政党的地位相违背,而且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失去了核心力量从而不可能完成建设任务。另一方面,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切精神文明具有本质的区别。大家知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在生产力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同时,创造了与自己相适应的思想和文化,发展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所谓“文明时代”的一切精神文明,又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恩格斯曾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对一些人是好事的,对另一些人必然是坏事,一个阶级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对另一个阶级的新的压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3页)与此相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享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种新型的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党组织和党员应成为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火车头”。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现阶段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而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群众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引导他们自觉地为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奋斗,正是党组织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经常的首要任务。

二、党组织和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一)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共产党人自己不努力学习和真正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怎么能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怎么能培养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美好的无产阶级情操呢?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搞好,党组织和党员怎么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导核心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呢?正如列宁指出的:“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第242页)

(二)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人

当今是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科学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许多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要重新学习。可是,目前有相当多的党员科学文化水平较低,这不适应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每个共产党员只有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中更好地发挥组织和推动作用。

(三)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我们党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观念和作风就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共产党队伍中来。另外,我们党执政以来长期处在和平环境之中,一些人带着不健康的个人目的和动机到党的队伍里来,这就不可避免地带进一些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对党的思想、作风的消极影响还没有消除。这几年,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促进了经济发展,开阔了人们视野,解放了思想,激发了人们不甘落后、改革创新、开拓前进的精神。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新的社会环境中,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对我们队伍的侵袭有所增多。所有这些集中反映在党风不正上,主要表现是:有的做官当老爷,凌驾于人民之上作威作福,官僚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衙门作风”严重;有的个人主义思想膨胀,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热衷于以权谋私;有的本位主义严重,不顾大局,以邻为壑,互相掣肘,互相扯皮,图谋本单位和团体的狭隘利益,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有的用人办事不讲党性讲人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不搞“五湖四海”,爱搞“小圈子”,形成亲亲疏疏,团团伙伙,派性继续作怪;有极少数人甚至发展到严重违法犯罪的地步,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投机诈骗,走私贩私等。党风不正,危害极大。如果对不正之风不加纠正而任其滋长,我们的党就会脱离群众,甚至有变质的危险,正如陈云同志所说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对整个社会风气有着极大的影响。只有首先端正党风,才能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整党,在恢复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反对不正之风的斗争是长期的,一定要坚决持久地进行下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党组织和党员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把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好了,把党风端正了,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有可靠保证。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党风。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来抵制和克服不正之风。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他还指出:“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邓小平文选》第2卷,367页)我们的党员一定要按照这个要求,来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好党风,思想教育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双管齐下,在抓好党内思想教育的同时,努力改革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和人民监督制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得到有效的监督,从制度上保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保持优良的党风。

三、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以模范行动和艰苦工作,组织和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要以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共产党员首先是领导干部,应当随时随地在人民群众中做模范:做努力工作,好学上进的模范;做不尚空谈,多干实事的模范;做坚持改革,勇于开拓的模范;做维护群众利益,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模范;做遵纪守法,同不正之风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模范。一句话,做两个文明建设的模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我们党内涌现出一大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甘愿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优秀模范共产党员。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蒋筑英、曲啸等,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用毕生精力为人民服务。这种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情操的影响,远远不限于一代人、两代人。

(二)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努力摸索规律,研究政策,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不搞形式主义。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互相作用的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诸要素相互作用,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斗争中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的规律等等。我们只有遵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去做好精神文明的各项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否则就要碰钉子,走弯路。比如,有的只重视抓物质文明建设,就会使精神文明受到损害,物质文明建设也会偏离方向。有的不讲阶段性,把共产主义阶段才能普遍实现的东西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这不仅使任务无法完成,而且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都造成危害。有的不讲层次性,把对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的要求作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要求,这也同样会脱离多数群众,对我们的实际工作造成损害。所以,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摸索规律,坚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三)要努力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有力保证。在改革、搞活、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一个新课题。新时期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思想政治工作要转向为全面改革、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服务,也就是为新的社会生产力鸣锣开道。第二,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规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的原则和结合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原则,改变空洞说教、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相脱离的“两张皮”的状况,对于思想理论问题,切实执行“双百”方针,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和民主和谐的气氛。第四,由单纯靠思想文教部门,转变为各条战线和各个部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以及社会、家庭、单位和学校,全方位地来做思想政治工作。第五,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提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把思想性、知识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另外,无论从事哪方面工作的干部都要做人的工作,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间去,同群众一起商量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建设好一支精干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工作,鼓励他们不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以热情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来赢得群众的充分信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各级党组织和全党同志,要坚决响应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的号召,认真学习讨论这个决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把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改革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此文1986年11月刊于《学习与思考》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