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48

第48章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的选择问题

一、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的两种思路

一种是,继续按照老思路,把“放权让利”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由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起步,到城市以“减政放权”、“减税让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是走了一条以“放权让利”为基本指导思想的路线。这一改革对冲破旧体制束缚,对在旧体制下未能发挥的积蓄能量得到释放,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果,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另一种是,把主要注意力放到理顺经济关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系上来。改革实践发展却表明,“放权让利”的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单纯地“放权让利”,不着重理顺经济关系,就无法形成一套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而没有这样一套机制,任何经济体系都不能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转。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各受益单位相互攀比,竞相取得“放”、“让”的优惠,从而造成轮番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和总需求不断膨胀的局面。沿着“放权让利”的道路走下去,会使改革的路子越走越窄。因此,应当把改革的重点,由“放权让利”转移到理顺基本经济关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商品市场,形成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经济机制方面来。

坚持“放权让利”思路的出发点是:商品生产者(包括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乃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基本因素。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只要用“松绑放权”和“给好处”的办法调动起劳动者和企业的积极性,一切经济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只适合于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主要依靠个人能力和个人主动性的经济。而对于社会化的现代经济来说,仅仅有个别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的快慢首先取决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只有建立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经济体制,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快速发展的高效率运转。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三种配置资源的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市场;第二种是通过预先确定的计划;第三种是通过有调节的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这是一种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的有机结合。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通过一套严格的指令性计划体系来配置资源。这种方式在特定时期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它的动力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内在缺陷,难于避免经常发生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使整个经济处于低效率运转的状态。正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主义国家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转向通过有调节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轨道。

二、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方法的两种选择

一种不要总体设计,“边设计,边施工”,边走边看,单项突进。经济体制改革采用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好像干得也很轰轰烈烈,然而,由于各项改革措施之间不相衔接和协调,难免产生巨大的摩擦和漏洞,其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近年来,搞扩大企业自主权,各种“扩权”规定多达数十条。但是在价格严重扭曲,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条件下,企业实际上是很难真正具有自主经营的活力和财务上的自我约束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行宏观控制和避免企业间的“苦乐不均”,往往在“放”了一段时间以后,又不得不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把已经交给企业的自主权一一收回。

另一种方法总体设计,分步实施,配套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旧模式过渡到新模式必然是分阶段进行的,各方面的改革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种分阶段的配套改革有两项基本要求:一项是要保持各项改革的合理顺序;另一项是要在各个关系密切的环节上同步进行。只有做到了这两项要求,各项改革措施才能前后有序、左右配合地得到贯彻,保证经济体制从旧模式比较平稳地过渡到新模式。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利益关系变化的原因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着社会经济关系,必定会触及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并改变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表明,人们对改革总的说来是赞成的、支持的、抱有希望的。但是,由于改革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人们从各自的经济利益考虑出发而对改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抱怨、牢骚以至不满,这也是难免的。对此,应该分别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是有少数人在改革中失去了权力,从而也失去了这种权力带来的某些既得利益,或者一时未从改革中得到实际利益,其中有些人有抱怨、牢骚和不满。这情况各种各样,有的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例如懒惰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者得不到奖金,甚至受到惩罚。又如,由于企业严重亏损甚至破产,使职工的收入减少,等等。有的则是改革中暂时出现的情况,例如,有极少数人的工资没有变动,等等。

二是有些人获得经济利益相对较低。在改革中,人们的经济利益不可能也不应该等速或等量增进,必定会发生有些人的经济利益增进得快些、多些,有些人的经济利益增进的慢些、少些。由于攀比心理的存在或者由于长期来平均主义影响的作用,或者由于这种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不合理,有些经济利益增进得慢些、少些的人,虽然他们从改革中得到利益,也会有抱怨、牢骚和不满。这是一类情况。另一类情况是,在改革中,有少数人的利益增进太快、太多,造成人们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三是由于人们开始对改革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当这些期望未能实现时,有些人就会有抱怨、牢骚和不满。不仅如此,随着改革中人们的经济利益的增进,人们对增进经济利益的期望也在增进,例如,人们开始对每月能得5元奖金是高兴的,后来渐渐地对每月5元的奖金看不上眼了,产生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当这种日益增进的期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们也会有抱怨、牢骚和不满。

四、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的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轴心而展开的。改革就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国家的经济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幸福。改革的内容包括社会有机体的三大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就要革除不利于这三者协调发展和互相促进的旧体制,建立有助于这三者的有序联系、优化组合的新体制,使其相辅相成。由于这三者当中,生产力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变化的深刻动因或动力源,因而改革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改革中就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而必须以社会有机体的整体运动规律和生产力体系内部矛盾运动规律为客观依据。

社会整体运动规律也叫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它反映了社会有机体的三大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或交互作用)的机制或方式是:一方面是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与此相适应,作为反映三者的本质联系(交互作用)的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是:“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的规律(恩格斯《论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规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的规律。

(此文系1985年8月在浙江省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的发言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