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神通三国
4757400000114

第114章 柴米油盐贵(第二更)

“主公,工匠一事,学生或许可以相助一二!”陆骏见得秦武一脸凝重的模样,犹豫片刻上前抱拳说道。

秦武顺着声音看向陆骏,问道:“公守此言何意?”

与此同时,他心里在打着小算盘,其实他刚才那番话,压根就是说给陆骏听的,谁让在场众人中,唯有陆骏出身豪门呢,也只有陆骏,可以最快时间内为秦武解决工匠不足的问题!

陆骏仿佛一眼就看出了秦武心中打着什么小算盘,但也不打破,笑着说道:“主公,我陆氏乃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产业遍布江东各地,族中培养的能工巧匠多达数万众,只要学生一纸调令,多的不说,千余工匠还是能为主公调来的!”

“既如此,那就劳烦公守了!”哪怕脸皮在厚,在陆骏的目光下,秦武的老脸也有一抹尴尬,不过他并没有故作姿态,玩什么欲拒还迎,谁让现在的梁城等不起呢?要知道挣脱了束缚的罗浮,如今可是他心头上挥之不去的烦恼,万一罗浮恼羞成怒再次引兵来犯,那么已经退走的桐城军和郡国兵,短时间内自然不可能再次前来救援。

也就是说万一山越人真的来了。

只能由梁城军自己来抵挡!

但如今的梁城真的挡得住吗?

要知道,虽然表面上梁城依然有数万兵卒驻守,可秦武心里却非常清楚,这只是外强中干而已,经历了不久前的那一场大败,兵卒们的士气非常低落,而且又因战甲和兵刃老旧的缘故,能发挥出八成战力就不错了。

若山越人真卷土重来,肯定是抱着必胜的信心。

届时秦武手里只有这么一支士气低落的残兵,想要守住梁城,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快,陆骏就在秦武的眼神压迫下,尴尬得退出了大堂,下去写家书调遣工匠了,而秦武则是在大堂里坐了下来,向周平询问城内如今的具体情况,身为代理城尉,他确实做的非常不称职。

因为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担当起一个城尉的责任。

几乎所有事都被他丢给了周平和秦叔宝两人去处理,而城内的日常巡逻,则由秦雷负责,他这个实际意义上的梁城之主,整日只知道待在城主府里不知道瞎忙乎些什么。

别说下面的人,即使周平和秦雷等人在心里都有些许微词。

从周平口中,秦武了解到现在的梁城,情况非常糟糕。

因为山越人的烧杀抢掠,各行各业都陷入了停滞阶段,比如原本最繁华的东城坊市,在一个月前还是人水马龙,每日仅仅入城税这一项就有数十万钱之多,更别说其它什么杂七杂八的税收了。

可如今呢?

秦武入主梁城到现在都快半个月了,收上来的赋税还不到三十万钱!

而整座梁城,半个月的总收入甚至不足五十万钱!估算下来,一个月居然连一百万钱的赋税都没有!

这么点钱连供养兵卒的日常开销都不够啊!

要知道每个兵卒,每天最少的开支都要十钱,这还仅仅是口粮而已。

十钱口粮约是两斤粟米、一斤蔬菜和二两鲜肉,这在各地军中,只能勉强算是一般的伙食,一些饭量大的,根本吃不饱。

别拿古代人的胃口和现代人相比。

在古代,就算一个八十岁的老头,一天都能吃下一只羊腿和几大碗水酒,后世的现代人能行吗?

而神通时代,因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普通人对食物的需求也就够更高了,若非这个世界充满了灵气,而灵气又使得植物富含营养,别说十钱的口粮,恐怕再加十倍也不够吃的。

也就是说,梁城若要蓄养满编的三万兵卒,每天不算其它费用,最少得支出三十万钱,一个月就是九百万钱!而五十万钱的赋税够什么?恐怕连塞牙缝都嫌骚吧?

更别说大战之后城内的建筑物损坏严重,比如当时战况最为惨烈的城主府,四面围墙几乎倒塌了一半,可以说被打成了废墟,单单这一项修缮的支出,费用算下来就不下千万钱。

还有府兵营,西城大营等等地方,或多或少都要大修一番!

如此说来,总开支少说也得上亿钱吧?

当然,如今的府库非常充盈,修缮的费用不是问题,维持军队目前的日常开支也可以撑上个两三年左右。问题是经营一座城池,可不是几年的事情,什么事都得要为将来做打算啊,等到从山越人那夺回来的战争财用完了,秦武还不得往里面贴钱啊?

这可是个无底洞!

“哎,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秦武摇头苦笑,他把一切都想的太过天真了,以为接过了梁城,一下子坐拥数万兵马,就能成为一方豪强,可事实却是如果他没有足够的钱财支持,恐怕不出两年,他这个豪强就要当到头了。

而一般人想要稳坐豪强宝座,还得给县府的官员送礼,保证来年不会突然被上官撤掉,这礼总不能轻吧?

每年千万钱是省不下来的,即使如此,都还有点悬!

可想而知,做豪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些能在城主宝座上,一坐就是十数年的人,哪个会是省油的灯?

可以说每个成功的豪强,背后都需要有无数人的支持,否则的话根本维持不了如此惊人的开销,而这些支持者付出了钱财,自然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谁让商人无利不起早呢?

最后,实际上损失的都是老百姓。

如果没有老百姓给豪强压榨,给世家大族剥削,那就维持不了这种形式的统治,而世道越乱,人口流失越严重,死撑着故土的老百姓,自然也就更活不下去了,因为他们付出的是比治世时,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代价才能苟延残喘下去。

这种情况下,当某种痛苦和忍耐到达极限时,农民起义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不论是秦末时期的陈胜吴广,还是汉末时期的黄巾起义,利用的都是这一点,他们将百姓的愤怒引导了出来,掀开了乱世的篇章。

当然,枪头出头鸟的理论还是成立的。

一般来说带头作乱的人,在历史上根本没有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