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25

第25章 劳动与人的解放(2)

关于如何科学地揭示某个范畴的问题,不能不谈到马克思在《导言》中所论述的关于揭示范畴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以各种现实劳动组成的十分发达的总体为前提,在这些劳动中,任何一种劳动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所以,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斯密为什么可以揭示劳动一般,因为斯密时代的“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7页。,“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适合于这样一种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这里,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46页。显然,如果劳动仅指物质生产活动,那充其量就只能划分为所谓的农业劳动、工业劳动,那商业劳动多半也称不上物质生产活动,其他的活动就更称不上是劳动,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思想的。其实,马克思是承认商业劳动的,而且还认为“科学劳动”是相对较高级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5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直接生产过程,对于正在成长的人来说,同时就是训练;对于具有社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就是实验科学,就是有物质创造力的和对象化中的科学。“对于这两种人来说,只要劳动像在农业中那样要求实际动手和自由活动,这个过程同时就是身体锻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同样是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傅立叶所期望的未来的劳动仅是一种游戏或是娱乐或是消遣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6页。,写道:“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6页。, 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劳动。同理,被狭义劳动观或狭义实践观排除在外的人的其他各种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同样是人的一种劳动、一种实践活动。

马克思分析指出:“劳动这个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用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马克思的这种观点既是属于方法论的,也是属于认识论的。作为认识论,它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规律:一个事物、现象只有在它获得了全面、充分发展时,人们才可能对它获得最一般的认识;事物在低级阶段表现出来的高级阶段的征兆,只有在高级阶段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作为实践活动,只有在它已经获得较为充分发展时,人们才可能揭示它的本质,才能揭示其一般。作为方法论,它揭示了范畴最一般的抽象应该是“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而不能以某种特殊性来替代普遍性。这种方法运用到劳动、实践范畴时,就不能用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种特殊活动来替代生活中所有的活动,就不能只是在物质生产活动这种特殊形式上加以思考了。

怎样才能科学地揭示范畴的最一般呢?马克思给了我们一把钥匙:“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了这样的解释:“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页。,这种方法被称之为“从后思索的方法”。现代社会生活是完成了的劳动活动,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人们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劳动一般,劳动本质。套用马克思的话语就是:劳动干脆就是劳动,既不是物质生产劳动,又不是精神劳动,也不是科学劳动,而既是这种劳动,又是那种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劳动就是人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最一般的抽象。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劳动)范畴是指主体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把一定的“原材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劳动过程。因为“劳动资料”、“原材料”不一定是物质的,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所以他根据这个实践的一般性定义,把人类的劳动活动分类为物质生产劳动、政治劳动、意识形态劳动、理论劳动等。尽管阿尔都塞用的是实践概念而不是劳动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在涉及劳动这个范畴时,二者显然是互通的,或是一致的。参见[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7—158页。客观地说,阿尔都塞的这种定义及其区分是比较符合马克思的劳动观。

正是基于这样的劳动观,马克思才建立了唯物史观的理论。正如斯拉文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批评家至今也不明白,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这个深刻的基础上的,以此为基础,可以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马克思认为,正是劳动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俄]鲍·斯拉文:《作者的话——被无知侮辱的思想》,第19页,载于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孙凌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第二节物质生产劳动的生成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石和前提。但是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此进行过周密的论证或者必要的证明,因此这也往往成为一些人攻击马克思的借口或者被看成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漏洞。有人认为马克思为“支持这些观点而提出来的论据,往往是轻浮的、草率的。说什么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现实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说什么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活动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这些论据很难表现这个领域指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在理论上解释的首要地位,……从而导致这样一种不完全的推理。”[美]威廉姆·肖著:《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阮仁慧、钟石韦、冯瑞荃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64页。甚至还认为马克思在这儿不仅是一种独断,而且在论证上存在着失误。可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怀疑和想法。坚信马克思哲学的人认为,这个断言是一种不容置辩的事实,而不是逻辑问题。其实,这不过是理论不彻底的一种借口罢了。而理论只有彻底才能从根本上让人信服。因此,要消除人们的疑虑,对马克思没有进行的论证作进一步的阐释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为什么需要劳动?人如何能够生活即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这种生活是如何进行的、它包括哪些因素、或者生活活动包括哪些主要方面等等问题?也就是要对劳动是如何生成的问题本身进行探讨。

对于人为什么需要物质生产劳动问题,我们首先还是看看马克思本人是怎样分析的,也许能够从中受到启迪。马克思首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了这样的分析:“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页。可见,马克思是从人和自然构成的关系中来把握和理解人这种生物。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又深刻得多了,他是这样阐释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他又说道:“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并且还特地加了个边注:“地质、水文等等的条件。人体。需要,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这个边注在另外一个地方也出现过,而且是在讨论人的解放问题时加的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页。,随后马克思论道:“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页。马克思在这里加了几乎同样的边注是耐人寻味的。很显然马克思仍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来探讨人的生存和解放问题的,尽管他没有详细解释人类为什么需要劳动,但肯定是从给出的四个要素:自然条件、人体、需要和劳动及其相互关系中,他才得出了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的重要结论。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必须从人体、自然条件和人的需要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去说明人的劳动问题、人的生活问题、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问题。

可见,马克思既指出了考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生命的自然存在,也指出了怎样才能正确考察人的生命活动——那就是必须在这样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一种关系中去进行考察,而这种关系则是由他的肉体组织产生和决定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这个事实我们谁也无法绕过,忽视它,那就更不行。马克思既然以此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那么马克思理论的秘密就在此。下面就让我们从这个事实出发来发掘其中所蕴藏的秘密和宝藏。

首先,我们应该考察一下马克思所特别强调的“个人的肉体组织”。

个人的肉体组织结构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可以把动物的器官与人的器官做一个简单比较,生物人类学告诉我们:“不仅猿猴,甚至一般的动物,在一般构造方面也比人更加专门化。动物的器官适应于特殊的生存环境、各种物种的需要,仿佛一把钥匙适用于一把锁。其感觉器官也是如此。这种专门化的结果和范围也是动物的本能,它规定了它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然而人的器官并不指向某一单一活动,而是原始的非专门化(人类的营养特征正是如此,人的牙齿既非食草的,也非食肉的)。因此,人在本能方面是贫乏的,自然并没有规定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210页。因此,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人们自然会考虑到两者在自然本能上的差异,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那样:“人的存在与动物的存在相区别的首要因素是否定性的:这就是人在适应外在世界的过程中相对缺乏本能的调节。”“人诞生在那本能的顺应能力已退化到最低限度的进化点上。”弗洛母:《人的境遇》,载于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03页。

也就是说人的肉体结构不像动物那样是专门化的,相反是非专门化的,因为人的本能是缺乏的。从人、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对自然的依赖与其他生物对自然的依赖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可能靠自然的恩赐来直接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见,人的本能的缺乏,这对人来说似乎是天生的最大不足,然而相对于动物而言,却是人的最大优势。正是因为此,才在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与动物和自然之间迥然不同的关系。

我们在分析人的生命活动的时候不能孤零零地只从人自身出发,而应该把人和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看作一个生命系统,来分析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正如梁漱溟告诫我们的那样:“生物是不可能以其机体为限的。……应该……联系着机体和其环境当成一个总体来看,而不应该脱离那关系着生物机体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一切条件而孤立地看。”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51页。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抓住这个生物的本质,才不至于得出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从马克思所加的边注来看,马克思显然是把生命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的。人对自然的依靠不同于其他生物对环境的直接依靠,人对自然的依靠虽然说是必需的,但却是“间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马克思又指出:“人们可以取用现有的东西,而无须使用任何工具(工具本身已经是预定供生产之用的劳动产品),无须改变现有东西的形式(这种改变甚至在游牧时代就已发生了)等等的这样一种状态,是非常短暂的,在任何地方也不能被认为是事物的正常状态,甚至也不能被认为是正常的原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5页。即使在人的最原始生存条件下,人也不可能按照动物生存方式那样直接依靠自然界而生存着,马克思认为,设想这种状态的存在,对人来说都是不正常的事情。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