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37

第37章 生产关系与人的解放(3)

生产关系包括劳动关系和所有权关系,尤其所有权关系“应当从一种非法律、非规范的意义上理解为控制生产力的关系”。[美]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47页。准确地说,生产关系是指吸纳剩余劳动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威廉姆·肖的看法是正确的。例如,在奴隶制和农奴制社会,劳动的人和人的劳动并没有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是分离的。由于人本身被看成是自然条件的附属物,因而也就可能被看成是一种财富,所以拥有人就等于拥有财富。如果这种情况成为实际,那就是奴隶制和农奴制社会的产生:“如果把人本身也作为土地的有机附属物而同土地一起加以夺取,那么,这也就是把他作为生产条件之一而一并加以夺取,这样便产生奴隶制和农奴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4页。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经济形式是农业社会,土地是生产财富的重要生产资料,而人也作为一个生产条件依附于土地,因此土地这种劳动资料自然成为吸纳劳动的工具,对其拥有所有权自然就能够控制生产力,从而自然能够控制依附于劳动资料之上的人。这种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吸纳剩余劳动,还可以吸纳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如果土地所有权归人民所有,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基础,使劳动条件变成一种独立于工人之外并同工人相对立的力量的基础,就不再存在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08页。因此,在资本生产条件下,资本成为吸纳剩余劳动的工具。

那么,所有制关系和劳动组织形式在本质上是个什么关系?这是必须加以说明的事情。在马克思那里,它们二者是同一个东西。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这些不同的形式(指交往形式——引者注)同时也是劳动组织的形式,从而也是所有制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直言之,在马克思那里,交往关系、劳动组织形式、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关系具有相同的含义。

最后,生产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2页。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生产关系,传统教科书的理解无疑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人们大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4、115页。这种生产关系常常被称为广义的生产关系。

所有制关系决定了生产(狭义意义上的即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前面我们分析了劳动组织形式,可以看成是对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分析。对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在此不作详细分析,我们只引述马克思的一些重要阐释。对于分配关系的分析,“利润像工资一样,表现为分配形式。……从资本的观点看来,工资是单纯的生产关系,而从工人的观点看来,却是分配关系。这里表明,分配关系本身是由生产关系产生的,并且是从另一个角度表现的生产关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0页。“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97页。“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98—999页。对于消费关系的分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关于这一切关系的最为详尽的、最为系统的、唯物辩证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部分进行的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41页。,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人们认为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归根到底它是一种物质关系。当我们说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时,这与说生产力是人的生产能力一样,是同义反复。也就是说,人们对生产关系的理解仅限于物质利益关系的层面,并且仅仅是当作一种“关系”来理解,也就是静观了这种关系;而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去理解这种关系,没有把这种关系看成是一种活动,因而没有真正把握生产关系的本质。

循着实践唯物主义的思路去考察生产关系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生产力一起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的自主活动,生产关系则是人的自主活动的形式,这种活动形式是以劳动组织形式出现的,劳动组织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应有之义。把生产关系理解为劳动组织形式如同把生产力理解为劳动资料的道理一样。关于这种含义上的生产关系,国内学者大都不够重视,他们充其量只是从狭义的生产关系角度去理解这一点。劳动组织形式是联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它既是盛装生产力的容器,又是现实生产关系的实现舞台。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都是通过劳动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在资本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力都体现在企业组织的生产能力之中。生产力作为一种人的活的劳动能力来说,则实际地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生产力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来说,则实际地表现在企业的固定资本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也不是一种虚幻的东西,无论是从人的活动形式本身来说,还是从人的活动形式的结果来说,都是实际地存在于企业组织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和交换关系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之中。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不是从头脑中的先验概念,或既有的理论抽象出发,而是只需要实际地去考察这个国家的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质的差异的生产组织形式决定了社会形式性质的不同,同一种质的社会形式之间的区别则一定会通过生产组织形式的某些差异而表现出来。

§§§第二节生产关系与人的解放

生产关系是人的本质活动的形式方面,它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提供了社会舞台。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0页。人们只有借助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对自然界的占有。生产关系是形成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人的解放的形式方面。

在人的本质力量不发达的情形下,在人没有能够完全进行自由自觉活动之前,由于生产活动本身并未实现真正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这种异化活动本身也只有通过活动形式上的异化,即通过生产关系的异化发展来逐步克服它自己。马克思说:“很清楚,只要社会建立在阶级对抗的基础上,即一方面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被剥夺了生产条件所有权的无产者不得不劳动,不得不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他们的主人,那么,一切统治阶级在一定范围内都实行这种强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当这种对抗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到了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的时候了。而生产关系的解体和新生产关系的建立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人的解放程度又进一步了。

我们可以从生产关系的劳动组织形式方面来揭示人的解放历史过程。最先出现的劳动组织形式是原始共同体,即氏族、部落等共同体。这种原始共同体由于其生产条件的特殊性,这种共同体集经济生活、个人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于一身。因此,共同体既是生产关系,又是生产力本身,也是原始形式的上层建筑。马克思在《1857-1858 经济学手稿》中就明确地认为“作为第一个伟大的生产力出现的是共同体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8页。但从生产关系来看,各种共同体就是一种劳动组织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依次产生了奴隶主庄园、封建家庭和资本企业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当然这些社会中,会存在某些其他的生产单位,但它们只能是从属于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它们从来不会形成一种独立的生产文明。独立的生产文明是以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为基础形成的。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在这些社会形式中,分别产生了原始文明、奴隶社会文明、封建文明和资本文明。各种形式的社会都产生了与它们各自的社会形式相适应的思想统治、价值观和文化体系及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维护这些社会形式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的稳定和发展。生产单位稳定了,生产就稳定了,从而社会就稳定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就稳定了。比如说,封建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维护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的稳定。因为,在封建家庭中,它的经济生活(物质生产活动)、社会生活和它的家庭生活是高度统一的。宗法成为维护日常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主要手段其原因就在于此。在资本文明时代,宗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家庭已经不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了,甚至根本就不是生产单位,整个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各式各样的企业。因此维护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就成为重要的事情了,并且思想统治、价值观和文化建设以及上层建筑势必以资本企业为核心来构建。所以,资本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法制就必然取代等级和宗法制度。由于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法制都是基于资本生产而言的,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自由活动,因此,资本企业的劳动组织形式终将被自由人联合体代替,这样的自由人联合体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