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42

第42章 资本生产与人的解放(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第27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中指出了信用制度的二重性的作用,股份公司的成立意味着:“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3页。也就是说股份公司具有“公共的生产资料”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5页。的性质,它是对私人资本的一种扬弃,但不是彻底的扬弃,因为它只是在资本生产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同时,“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的所有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另一方面,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4页。在股份公司内,资本经营权与资本所有权是相分离的,这进一步表明资本所有权是发展生产的一种障碍,是一种多余的东西,这种多余正像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所有制对于农业资本家而言是一种多余一样。从社会化生产本身来讲,不仅资本家“管理”生产过程是多余的,而且职业经理去管理生产过程也是一种多余,这种生产管理的职能最终应该由真正的生产者来承担,另外,生产过程中对人的纪律的约束也是一种多余:“使生产力守纪律,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会完全像行会等等那样成为多余和累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6页。只有消灭了资本关系,这种生产职能才会变成为社会职能。

一些人认为,股份公司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形式,其实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在马克思看来,股份公司只是私有财产向社会财产的过渡环节,“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6页。马克思认为由股份制度导致的资本集中是对“资本最大规模的剥夺”。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7页。剥夺已经扩展到大中小资本家那儿,但这种剥夺仍然局限于资本之间,而没有超越私人资本之上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财产。因此,尽管“在股份制度内,已经存在着社会生产资料借以表现为个人财产的旧形式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7页。正如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一文中所说:“把由个人或股份公司负责的资本主义生产转变成为由全社会负责和按预先确定的计划进行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正在为这个转变创造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唯有通过这样一个转变,工人阶级的解放,从而没有例外的一切社会成员的解放,才得以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

四、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

资本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同时资本关系又限制了生产力发展。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资本按照自己的本性来说,会为劳动和价值创造确立界限,这种界限是和资本要无限度地扩大劳动和价值创造的趋势是相矛盾的。因为资本一方面确立它所特有的界限,另一方面又驱使生产超出任何界限,所以资本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5页。资本是一个矛盾,它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只讨论三个主要的矛盾。

这种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的同时又加剧了人的劳动异化。在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时,马克思生动地描绘了工人悲惨的场景:“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0页。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就是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就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拥有它的人就成为经济统治者,丧失它的人就成为被统治者。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这些思想在后来的经济学手稿中以及在《资本论》中同样得到了体现。马克思指出:“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外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身贫穷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0—541页。“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又……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总之,资本具有限制生产力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6页。这就是资本的狭隘性。“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391页。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扬弃资本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3页。,到那时,劳动的外在目的即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就会被消除。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07页。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构成会不断提高,这意味着生产资料部分资本不断增大,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不断减少,这种减少表现为或是降低工人的工资或是裁减工人,产生大量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造成了更多的工人失业,使工人更加贫困。因此,资本积累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是工人贫困的不断积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08页。资本积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剥夺剥夺者,无产阶级的命运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