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历史观
47574900000047

第47章 无产阶级革命与人的解放(2)

无产阶级怎样才能获得解放呢?马克思认为“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4页。无产阶级又怎样才能消灭一切阶级呢?私有制是一切阶级对立存在的根源,所以必须消灭阶级对抗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无产阶级必须否定一切私有财产。鲍·斯拉文认为把《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中的德语aufheben翻译成俄语“消灭”是不准确的,应该翻译成“扬弃”,因为从黑格尔时代起,“扬弃”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否定”,而不是“消灭”(参见[俄]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孙凌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85—86页)。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又保留,马克思用的就是扬弃概念:“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1、93页)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的第十七个问题就针对私有制的废除,“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回答废除肯定:“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实行财产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样。因此,很可能就要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这里面包含有两个条件:一是私有制本身对现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起积极的作用,那么未来的社会就只能逐步去扬弃它,而不是一下子就消灭它,彻底废除它,所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最初阶段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实践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他们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二是要废除私有制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条件足以消灭才行,如果不具备物质条件,就不能一下子消灭它,所以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去利用它,例如,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出于理论上的缜密性和科学性,还是出于实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考虑,汉语中同样应该译为:“否定私有制”。因为,“消灭”往往注重的就是最终的结果,过程都不重要了,而“否定”往往是指这件事情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一个阶段,而且必须是克服其不足,保留其优势,只有将来创造了条件或已经具备了条件,才有可能最终消灭。正如《共产党宣言》所宣称的那样,无产阶级不是要废除一般的私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无产阶级否定了私有财产,不仅意味着无产阶级失去了任何私有财产,还意味着私有财产彻底被消灭了,因此,社会分工的异化、等级产生的根源也就彻底被消灭了,也就把本来属于无产阶级的东西归还给它自己。这样,无产阶级的原则也就成为社会的普遍原则,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就意味着人的普遍解放。因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资产阶级不会自动废除私有制,更不会自动放弃资产阶级统治,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和共产主义社会建立之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仍然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的最高表现就是全面革命。可见,建筑在阶级对立上面的社会最终将导致剧烈的矛盾、人们的肉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4—195页。马克思认为不通过政治革命解决生产关系矛盾问题的情形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出现,因为那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再是对抗性的,因此未来社会里不再有阶级,也就谈不上阶级对抗。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中,社会进化都是政治革命。“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乔治·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5页。可见,在阶级社会中“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6页。

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发生,才会取得成功,“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95页。也就是说,社会革命是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无产阶级革命也不另外。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初稿中总结了工人阶级进行斗争需要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他论道:“那时工人阶级自己一方面还没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中得到足够的锻炼并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因此还没有作为历史动力登上世界舞台;另一方面,他们取得解放的物质条件在旧世界本身内部也还没有完全成熟。工人阶级的贫困状态是存在着的,但是他们开展自己的运动的条件则尚未具备。各乌托邦宗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批判现存社会时明确地描述了社会运动的目的——消除雇佣劳动制度和这一制度下的阶级统治的一切经济条件,但是他们既不能在社会本身中找到改造社会的物质条件,也不能从工人阶级身上发现运动的有组织的力量和对运动的认识。他们企图用新社会的幻想图景和方案来弥补运动所缺乏的历史条件,并且认为宣传这些空想的图景和方案是真正的救世之道。从工人阶级运动成为现实运动的时刻起,各种幻想的乌托邦消逝了——这不是因为工人阶级放弃了这些乌托邦主义者所追求的目的,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实现这一目的的现实手段——取代乌托邦的,是对运动的历史条件的真正理解以及工人阶级战斗组织的力量的日益积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108页。

在社会历史条件中物质条件始终是革命的关键条件。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主要有:(1)无产阶级在人民群众中要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95页。这种重要性取决于无产阶级的数量、无产阶级的组织已经由此形成的社会力量。马克思认为革命不可能是只通过几个政党的活动就可以完成,而“这样的革命将由多数人来完成。任何一次革命都不可能由一个政党来完成,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16页。(2)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3)社会矛盾的发展程度,主要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社会繁荣的时候,一切矛盾都可能被淡化了、被掩盖了,革命不可能发生在这样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样。“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整个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也就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0—471页。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垄断时期其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31—832页。

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是和平的还是暴力的呢?马克思观点是很明确的。“一切革命斗争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而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对抗性也决定了革命性质主要是暴力的:“通过尖锐的矛盾、危机、痉挛,表现出社会的生产发展同它的现存的生产关系之间日益增长的不相适应。用暴力消灭资本……这是忠告资本退位并让位于更高级的社会生产状态的最令人信服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而且,无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触动人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因为它要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要消灭一切异化劳动,要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要消灭阶级,要消灭国家,因此这样的革命需要流血就是不可避免的。在晚年,马克思也坚持这种主张,在1879年初同《芝加哥论坛报》通讯员谈话记中谈及实现社会主义原则要不要流血时,马克思的回答也是很明确的,像以往每一次伟大的运动一样,社会主义革命也将会经过流血而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16页。自从马克思意识到无产阶级解放是真正人的解放之后,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抑或是对理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这个堡垒,不放弃政治阵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页。可见,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是马克思终生坚守的政治原则,这是丝毫不容亵渎的!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问题,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作了精辟的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矛盾的解决: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件,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9—760页。